周 玥
(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依據立德樹人的要求,新課標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新要求,為“1+X”閱讀教學模式的誕生孕育了胚芽。與傳統(tǒng)單篇閱讀教學模式相反,“1+X”閱讀教師對“X”文本進行整合梳理,指導學生在一定時間內讀完所有的“X”文本,引導學生把握了解文本的內涵及寫作特色等,讓學生從“懂一篇”到“懂一類”。但當前的實際應用并不能做到“教學合一”,“1+X”閱讀教學模式依然存在設計僵化、內涵不清、主旨混亂等問題,所以“1+X”作為一種全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有許多可供探索的地方。
《學記》全篇千余字,雖短小精悍但內容鞭辟入里,其中“豫時孫摩”的教育原則的時代價值經久不衰,對新時期語文教育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在推進古詩文“1+X”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落實的重要任務中,借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推動課程實踐開展,既是遵循教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重要理念和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智慧精髓的必要路徑。
“1+X”閱讀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2018年,溫儒敏教授在《如何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文中,針對如何更好地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這一問題,提出采用“1+X”的辦法。這是“1+X”閱讀首次作為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被正式提出,此后對“1+X”閱讀教學的理論研究蓬勃發(fā)展。
站在高中古詩文教學的橫向發(fā)展角度看,隨著政策導向的更新與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1+X”閱讀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理論失去了平衡,諸多挑戰(zhàn)隨之而來。如教師教學前準備不充分,過度依賴網絡資源;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對“1+X”閱讀了解不夠;學生閱讀遷移能力不足;學生缺乏課外閱讀交流活動,難以達成新課標的閱讀目標,這些現象使得提升“1+X”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必要。
《學記》指出:“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霸ァr、孫、摩”分別對應著“預防性”“及時性”“漸進性”“交互性”的教育理念,既是“大學之法”,也對高中古詩文“1+X”教學理論落入實地具有啟迪作用。
“豫”,意指教學要有前瞻性,教師要對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一定的預判,以防范學生不良習慣的養(yǎng)成。高中是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一程,對學生的學會獨立品誦詩文以及審美意趣、音韻情思、三觀的養(yǎng)成等意義重大。而學生在自主學習領域受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比如脫離詩文本身,依賴注釋;忽視自我閱讀感悟,易受他人觀點影響等。因此在閱讀引導過程中就必須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和行為動向,要有預見性,以小見大,懂得未雨綢繆,因時而進。若“發(fā)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古詩文“1+X”閱讀引導在發(fā)揮切實成效上就會處于被動狀態(tài)。
“時”的教學原則強調及時,意指教師要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則將事半功倍。維果茨基提出的“教學最佳期”也是如此道理:教學最佳期具有短暫性、易逝性和不可逆轉性,在教學過程把握關鍵期,往往能使效益最大化。
“孫”同“遜”,指的是順序、按照次序,意指任何事情的推進需要循序漸進。高中要落實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任務,“1+X”閱讀教學效果不會立竿見影,這便要求教師在設計“1+X”閱讀材料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層次與學習能力,講究逐步推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合理安排教學計劃,掌握教學進度。若無主無次、無輕無重為“雜亂而不孫”,章法混亂則“壞亂而不修”,教學效果必然堪憂。
“摩”,“相觀而善之謂摩”,意指相互觀摩、切磋以學習對方的長處。“1+X”閱讀教學從本質上來講,倡導文本資源之間的群體性,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關注小組合作教學法的群體性,這兩者之間的群體性協(xié)同運作,才能切實發(fā)揮古詩文“1+X”閱讀的教學實效。
古詩文教學存在一個頑固的死角:學生過度依賴工具書,怠于用腦,為了應試竟不求甚解。欲根除,須預防。一方面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對學生翻閱工具書的情況加以監(jiān)督,將壞習慣扼殺在搖籃里,另一方面還應鼓勵學生的自主閱讀,讓學生成為“1+X”閱讀模式中學習“1”與延伸“X”的雙主體,那么依賴工具書的行為自然從學生自身“禁于未發(fā)”了。后者結合現代“1+X”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霸ァ痹瓌t中的主體看似變?yōu)榱藢W生,但細究,教師的作用仍不可忽略。教師需要在提高警惕性、敏銳性、觀察力、分析力上下功夫,把握如何以“豫”之法駕馭“1+X”教學實踐,阻斷無窮潛在的隱患。
高中古詩文“1+X”閱讀教學步驟較為復雜,誦讀常成為備受忽略的一環(huán)。古詩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精華所在,音韻可以說是它的筋骨,只有通過誦讀才能體會詩文動人心弦的藝術效果。古詩文“1+X”閱讀教學設計時應立足“1”文本的韻律、節(jié)奏,挖掘與之有參考價值的詩文,從而深化誦讀感悟。若錯過了古詩文誦讀的最佳教學期,必然是“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最終的結果自然不甚理想。因此,把握高中階段古詩文經典誦讀的關鍵時期,可謂機不可失。
李鎮(zhèn)西老師曾言:“如今不少課堂是打著尊重、引導的旗號滿堂問,教師拋出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常常會成為學生的思維圈套。”可謂一針見血。不少公開課為了展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強行提出超出學生水平的問題,學生看似積極思考,但他們想的是如何去滿足老師。這種教學方式是“凌節(jié)而施”的表現,超越了受教育者的才能與年齡特征,讓對詩情的理解、詩藝的感悟流于老師設想的答案之中。
學習不能超越次第,應循序漸進。“1+X”是基于教材內容的補充,是基于教學難點的思考,是基于學生興趣的需求。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在X的選擇上首要考慮的是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關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主張:“先易后難,循序漸進”,重視“弄清源流,始終有序”,在選文形式的展現、篇幅的長度、內容的深度上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從而塑造健康的閱讀認知,有效提升學生古詩文閱讀水平。
《語文課程標準》對課程基本理念的界定之一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將學生之間的差異當作一種教學資源加以利用,“1+X”模式不僅要實現詩文素材的融合,還需要達到學生思維的交互性。在課堂中集體構建知識小組不是教學形式的簡單轉變,而是“由思想封閉走向思想解放,由個體學習走向集體建構,由知識灌輸走向尋求共識”的跨越。以常用的課堂座位模式為例:改變傳統(tǒng)的“兩人并坐”,以6~8人各成立小組,圍圈式排列在教室內,能夠有效縮減學生的距離,其促生的思想火花,團隊協(xié)作都是不容小覷的。因此,“1+X”模式的教學課堂都有必要結合“摩”的原則,借鑒圓圈式組座,既彌補了個體思考的局限,又開拓了各自的發(fā)展空間,從而實現人格發(fā)展之“善”。
《學記》是鐫刻在中國教學史上的思想瑰寶,其穿梭千年,與新型教育模式交融,對高中古詩文“1+X”閱讀教學模式展現出不朽的指南作用。新課標下加強與改進高中古詩文“1+X”閱讀教學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因而,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在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同時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先進力量,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精髓對當下古詩文“1+X”閱讀教學模式的借鑒作用,以使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達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