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榮(山東省煙臺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五小學)
勞動教育是開放性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時間是有彈性的,教學的內容是課內課外、校園社區(qū)融通的,勞動評價是多元交互的。三者推進有助于學生在勞動課程中去實踐和探索,有助于勞動教育向縱深發(fā)展。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明確提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會議中重新把勞動教育放到了重要地位。勞動教育怎樣落地,落在什么地,落地后怎樣開枝散葉,帶著這樣的思考我校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按照傳統(tǒng)課程理解每周應單設一節(jié)勞動課,通過固定的時間落實勞動課程,實施后我們發(fā)現(xiàn)固定的勞動課雖然能夠保證勞動的時間,但是往往因時間所限,呈現(xiàn)出形式大于內容的樣態(tài),讓勞動教育停留在體驗的表層。為此,我校對勞動課程的時間進行了二次改進。通過“日打散”與“月整合”的方式,讓勞動課因為時間的改變實效起來。“日打散”即每天早晨到校后開展5分鐘的“勞模精神駐我心”的演講活動,通過人人分享的方式,讓學生明白勞動是無上光榮的事情。每節(jié)課前3分鐘鼓勵學生通過整理、收拾自己身邊的地面、桌面、空間,享受整潔的快樂,體驗勞動的樂趣,從而培養(yǎng)其責任心。每天自選10分鐘完成自己承擔的班級責任——澆花、擦玻璃、拖地等,在勞動體驗和勞動認可中,感受勞動的價值。“月整合”即把每個周一節(jié)的勞動課程整合到每個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下午,學生全員參與主題勞動,例如“我是小小農場主”“廢衣改造”“小廚房大廚師”活動等等。“月整合”使時間變零為整,讓參與更深入,讓體驗更深刻,讓勞動課程落地有聲。
小學低年級注重勞動意識的啟蒙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勞動體驗。現(xiàn)在大多家庭是一個孩子成長,六個大人呵護的現(xiàn)狀。日常小事大人基本代勞,小孩子的動手能力與自理能力消退,勞動意識薄弱,缺少吃苦精神,為此學校開設勞動意識啟蒙課和日常勞動體驗課。體驗課中教會學生一些簡單的生活自理知識,例如收拾書包,穿脫外套,擺放教室桌凳,管理室內花草等,學生一旦掌握技能,會非常自信,勞動狀態(tài)會大大改觀。同時給家長捶背,洗襪子等親子類勞動,既可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又可培養(yǎng)孩子從小就知曉孝道是美德的思想。
小學中高年級注重勞動衛(wèi)生、勞動安全、勞動習慣的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勞動行為美,勞動創(chuàng)造美,懂得尊重勞動者,學會勞動合作,養(yǎng)成吃苦耐勞的精神。例如打掃社區(qū)、自制學習器材、廢物再利用、廚藝大比拼、種植達人、職業(yè)體驗等各種主題勞動,讓學生在汗水與智慧中學會創(chuàng)造與合作,懂得吃苦與堅持,從而擁有健全的人格。
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我們身邊有許多有意義的勞動課程資源,通過加強勞動教育的意識,就會有所突破。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勞動教育進行“五育融合”,讓孩子意識到勞動不只是在鄉(xiāng)村、工地、工廠里存在,也在班級乃至課堂的學習中發(fā)生,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這種融合式的思考方式讓勞動教育的理想和目標滲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
為了改變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勞動教育單項運行,獨立評價的現(xiàn)狀,學校用多元“交互式”評價機制,形成“學校主導—家庭(社會)實施、評價—學校展示評價—家庭(社會)改進”的良性循環(huán)運作機制。例如,學校開展主題勞動“小廚房大廚師”課程,學生在家庭中進行洗菜、切菜、炒菜、擺盤等活動,活動后,學生針對勞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自評,家長予以他評,教師根據(jù)任務單、評價表以及班級展示群中記錄進行班級評價和指導,學生根據(jù)最終評價進行技藝的改進,從而保障勞動教育課程向縱深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