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軍,張 婷
(華東理工大學,上海 200237)
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
微視頻傳播具有時代感濃、可視化強、吸引力大、渲染力足等特點,是當下傳播場域中深受用戶,尤其是青年群體熱捧的宣傳方式,為新時代高校開展網絡思政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機與可能。近年來,為進一步激發(fā)廣大師生的愛國情懷、奮斗擔當,華東理工大學以“思想引領有站位、內涵培育有品位、價值傳遞有定位”為主線,圍繞愛國主義教育等主題,精心拍攝、制作了《我和我的祖國》《我和國旗同框》《告白,誰都可以》和《用心愛,勇敢說》華理青年Rap說愛國等一系列主題微視頻,以貼近青年、形式多樣、生動有趣、潤物無聲的方式講好華理故事、中國故事,激發(fā)了廣大師生愛國榮校情感的共鳴,為匯聚合力建設學校和國家提供了精神支持。
(1)思想引領有站位,激發(fā)愛國情、奮斗志。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華東理工大學緊扣愛國主義教育這一主題,以激發(fā)愛國情、弘揚奮斗志為核心,以迎新報到、開學典禮等重要環(huán)節(jié)為切入點,通過拍攝巨幅五星紅旗在新生們的手中接力傳遞、近8000名新生慷慨激昂齊唱《歌唱祖國》,以及優(yōu)秀青年學子“青春告白祖國”宣講會、現場師生給祖國送祝福等,制作了《我和我的祖國》《我和國旗同框》《青春告白祖國》等微視頻,聲情并茂地講述著對祖國的深情,有效地激發(fā)了愛國奮斗、報效祖國的澎湃激情;與新浪微博共同開展“我與國旗同框”主題VlOG展示等活動,9月—10月,連續(xù)推送以愛國奮斗為主題的系列微視頻近30個;此外,與校團委等相關職能部門聯合開展網絡拉歌,制作《青春,為祖國歌唱》等微視頻,依托官微官博為核心的校園新媒體聯盟協同聯動進行傳播,進一步擴大傳播的廣度與影響。
(2)內涵培育有品位,注重講故事、多形式。既注重可視化的傳播優(yōu)勢,又注重內涵培育的核心品位,在“活起來”的過程中,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華東理工大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大一學生自拍自導自演《告白,誰都可以》主題Rap微電影,以援疆家庭的新疆新生曹博涵、見證在國家政策幫助下家鄉(xiāng)大變樣的河北保定新生張子揚等不同視角,講述與祖國共成長、同發(fā)展的感受體會,并用略顯稚嫩但熱情洋溢的Rap聲點燃了華理小“萌新”們的朋友圈;依托學生Rap社團,精心制作的《用心愛,勇敢說》華理青年Rap說愛國,則采用輕快的節(jié)奏、嘻哈的風格,以說唱這種全新形式生動而堅定地詮釋著對祖國、對華理的“告白”;此外,依托網絡文化節(jié)立項項目,制作了《我要上大學》精品微電影,通過學生主演的方式生動講述了華理學子求真知、愛校情、愛國志的感人故事,闡述了與祖國共奮進的深刻感悟和自豪。
(3)價值傳遞有定位,倡導愛實踐、作貢獻。做好青年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工作,不僅要貼近青年所喜,更需要契合成長成才所需。華東理工大學始終堅持將鏡頭聚焦一線、挖掘典型,注重以身邊人影響身邊人、帶動身邊人,以自律、勵志的青年教師、馬拉松“達人”李鵬和多名學業(yè)、科創(chuàng)、深造、就業(yè)、入伍等方面的優(yōu)秀學生為代表,拍攝制作了《放牛娃跑成國際冠軍》《從這“理”出發(fā)》《當青春遇上國旗》等師生人物視頻;向社會媒體積極推介以實踐育人為主題的微電影《一克重的春運行李》和華理學子把“設計立縣”帶回家的視頻;聯合高教所,通過視頻的形式,立體展示了丁西三、諸葛濂、胡英、張東山等一批為學校發(fā)展無私奉獻的華理前輩的故事,既倡導了投身實踐作貢獻的理念與行動,又滿足了解答青年成長困惑的期待與途徑,形成了可比可學、激勵人心的良性典型宣傳與價值傳遞氛圍。
(1)廣傳播、提聲譽,促進學校社會影響力提升??梢哉f,新媒體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傳播方式的局限性,既能夠在堅守傳統宣傳陣地唱響主流輿論高調的同時,也能夠依托微視頻傳播等新型方式構建起更加貼近青年用戶信息獲取偏好的有效載體,從而在推動“圈層破壁”與“雙向互動”中持續(xù)擴大正面宣傳的思政育人傳播力與影響力??傮w而言,“三位一體”主題微視頻宣傳模式的構建,獲得了學校領導、師生校友們和社會媒體的肯定與認可,取得了顯著的宣傳效應:與新浪微博共同開展“我與國旗同框”主題VlOG展示等活動,被“微言教育”官博、“學習強國”平臺、“上海教育”官博等轉載;“我和我的祖國”網絡拉歌獲得“微言教育”官博、“學習強國”平臺、“上海發(fā)布”“上海教育”官微官博以及眾多社會媒體的報道,“青春,為祖國歌唱”網絡拉歌受到《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媒體的報道。
(2)促融合、匯力量,實現同頻共振有強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2]。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尤其是微視頻等可視化手段,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為辦好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凝聚奮進力量。一要持續(xù)深化隊伍融合,打造宣傳強軍。做好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要有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微視頻創(chuàng)作隊伍。二要持續(xù)深化機制融合,構建立體傳播。要深入推進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通過流程優(yōu)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打造“宣傳+育人”的媒體空間;媒體融合發(fā)展不是簡單拼湊,更不是野蠻生長,各級各類校園宣傳組織和力量要主動配合、自覺融入,實現全校一盤棋、統籌一張網、聯動一條心,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讓華理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3)求創(chuàng)新、出精品,實現內涵育人有深度。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3]。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愈發(fā)凸顯,這就需要我們在構建新型傳播話語體系上下功夫。一要選樹典型,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依托微視頻創(chuàng)作等方式,以更加開放的視野、主動的姿態(tài)、靈活的方法,深入一線挖掘選樹宣傳一批優(yōu)秀教職工和學生典型,堅持用生動鮮活的真人真事感染人、帶動人,讓近在身邊的榜樣激勵引領師生干事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有為;要進一步擴大與權威新媒體的合作力度,抓住機會、緊跟熱點、提升熱度,持續(xù)放大宣傳漣漪效應和凝聚作用,不斷強化先進典型的公信力、感召力和輻射力。二要創(chuàng)作精品,深化網絡育人內涵。要更加注重新媒體傳播,貼近青年、服務青年,著力打造一批生動活潑、廣受歡迎的“現象級”融媒體產品,更好地強信心、暖人心、筑同心,不斷提升傳播效果,激勵師生愛國愛黨榮校。
面對當前復雜的輿論環(huán)境、傳播格局,展望未來,對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戰(zhàn)略部署,高校應在黨委的堅強領導下,著眼大局、把握大勢、凝聚力量,進一步創(chuàng)新形式、載體使新媒體工作不斷活起來,充分發(fā)揮微視頻等新媒體優(yōu)勢,做好網上網下輿論引導,推動主力軍挺進網絡主戰(zhàn)場,更好地統籌好各方面資源,做到轉場不怯場、轉戰(zhàn)不懼戰(zhàn)、轉型不變形,創(chuàng)作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更好地引領青年成長成才、持續(xù)提升思政育人成效,為鞏固全校師生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助力學?!半p一流”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