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梅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對策分析
王英梅
(甘肅省臨夏市南龍鎮(zhèn)馬家莊小學,甘肅臨夏7311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新的標準和要求,從過去只關注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掌握,到現(xiàn)在還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并從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出發(fā),培養(yǎng)他們的情感認知。小學語文是文學學科,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情感教育教學,通過情感的感知力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內涵,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的效果。本文將著重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的策略。
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教學方法
素質教育理念得到全面推廣以來,在小學各個學科中滲透了素質教育的相關理念,其中包括三維教學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要求各個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入情感教育,對學生的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念進行引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發(fā)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而從目前的語文教學來看,教師對情感教育不夠注重,在教學開展過程中較少融入情感教育理念。對此,本文從情感教育內涵、意義以及必要性出發(fā),分析實施情感教育的對策。
通過實踐和研究表明利用情感教育,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學科的感知力,讓他們在上課的時候能夠投入更多的情感,與教師、學生良好互動,由此產生對語文知識的情感鏈接,讓他們在情感教育中很好地提高自身的語文文學素養(yǎng)。同時,語文教師利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也有利于對學生情感感知力的培養(yǎng),讓他們能夠逐漸擁有同理心、共情心理以及完善的人格,使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高,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的內涵。本文將會從兩個方面闡述情感教育的主要特點:首先,通過情感教育的方式展開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情感引導學生,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文學內容的審美意識,提高他們對文學的鑒賞力,讓他們可以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文學帶來的美好。其次,在小學語文中也會涉及很多課文,都是作者非常主觀意識的情感表達,學生只有帶入了作者當時的情緒或者課文中人物的情感,才能夠充分解讀文章的內容,感知文學的魅力。因此通過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帶入個人的情感解讀文章表達的豐沛感情,如此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
小學生的社會經驗相對較少,總是對外面的世界充分了好奇,總是躍躍欲試,想要探索世界,他們也有著與生俱來的共情能力和豐沛的情感體驗。但他們受到年齡的限制,認知水平還有待提升,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容易被無意注意分散注意力,且自我意識的控制能力較低。要想學生能夠身心健康發(fā)展,需要從他們當前的短板著手,強化情感教育,增加他們對情感的體驗,滿足他們對世界的探索,促進他們的認知能力發(fā)展,并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可以從語文學科的窗口增加他們的見識與閱歷,通過閱讀看到更廣闊的天地,通過寫作抒發(fā)和表達自身的想法和見解,進而豐富他們內心情感,讓他們更樂于分享,更愿意表達,情感世界更加豐富。
情感教育就如同語文學科,帶著較濃厚的主觀色彩,關注學生的內心發(fā)展,理解他們作為獨特個體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而情感教育需要做到如春風細雨般入駐學生的內心,感化他們內心的憤憤不平、自私短視,教會他們開闊心胸,學會包容、克制和謙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有利于通過語文學科陶冶學生的良好情操,語文課程中每一篇課文都是一次情感體驗,每一次寫作都是一次內心情感抒發(f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運用情感教育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感知課文中的深刻情感,讓他們產生共情,進而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在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引發(fā)他們對世界的思考,樹立正確的觀念,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fā)展。
小學生觸及的世界比較單純,是因為學校、家庭乃至社會都會刻意為孩子營造真善美的世界。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各種移動終端的普及,小學生信息來源的渠道變得復雜起來,原來他們都是從教師、家長和書本中獲得良好的情感教育,而通過手機等端口他們看到未加篩選的信息,有些信息不適合孩子瀏覽,也影響他們稚嫩的心靈。對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開展過程中,也需要結合事實,做出教學改革。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凈化他們的心靈,讓他們逐漸學會分析善惡,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君子有可為有可不為。另外,情感教育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很多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都很強,他們可以透出文字、音樂、影像和圖畫想象畫面,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設有趣情景,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能力。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將情感教育融入課堂中很大程度源于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目標與情感教育一致。在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對于語文語言教學和文化的教學研究,注重扎實小學生的基礎文化知識,而這些內容與學生的人文情感教育相輔相成。通過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讓他們在學習語文課文時能夠感知課文中描述的情感,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課文都是通過層層篩選才編入教材,有利于正確引導學生通過課文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能夠正確表達自身的情感。這不僅有利于小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更有利于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感知能力,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從自身的情感角度出發(fā),理解文章的文學內涵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十分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將情感的培養(yǎng)作為學生學習成果的一個重要考驗標準,而教師要在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必須從自身出發(fā)與學生進行很好的情感交流,讓他們能夠通過教師感知情感,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的指導。這樣就可以建立師生之間的情感連接,學生能夠通過感知教師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情感的表達。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師生之間的關系能夠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學生更加信賴教師,愿意與教師分享自身的情感,如此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語文這個學科的興趣。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喜歡文學,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基于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提高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同時也要求教師應當不斷地培養(yǎng)小學生對于情感的認知,要達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這些要求與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也能夠看得出教育的發(fā)展對情感教育的重視程度。
過去小學語文目標注重語文的基礎知識掌握,扎實語文基礎功底,卻忽略了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及人格的塑造,使得很多小學生缺乏基本的同情心,這不利于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入情感教育,符合小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讓教學更加全面,能夠關注更多學生的學習需求,從需求層次幫學生感知到教育的溫度,在學習中不斷地提高自身情感體驗,成為想象力豐富、富有同情心的小學生。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從小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fā),符合他們心理年齡特征和認知發(fā)展特征,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能夠感知內容中表達的豐富情感。因此教師在開展情感教育的時候,首先需要從小學語文的教材出發(fā),分析課文中想要表達的深刻情感,通過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中的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教師可以通過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研究,再結合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正確地對學生傳遞課文要表達的深厚感情,通過在課堂上實施情感教育,引起學生與文章的共鳴,從而讓他們更加正確地掌握文章的內涵。
例如,丹麥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姑娘》這個文章,通過一個童話故事表達小女孩孤獨、無助、悲傷、思念的情感,通過劃開一根根的火柴,小女孩回憶與家人溫暖的相處過程,讓她在大雪紛飛的夜里幻想著到最后與家人相處的幸福,這是一個悲傷又美好的童話。孩子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很難感受到小女孩悲傷的情感,大部分的小學生都是家人的呵護下成長的,他們很難利用自己的經驗對小女孩感同身受。通過情感教育,教師將小女孩的情感以及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深入剖析,讓他們明白《賣火柴的小姑娘》這篇文章的深刻內涵,讓他們能夠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更加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分每刻,也更能夠對父母表達自身的情感。
素質教育的模式與方法在不斷地變化,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根據(jù)教育的發(fā)展趨勢,調整自身的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只有教師豐富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加強對語文教材的分析,了解學習的內容以及教學目標的變化,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夠不斷地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更好地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了解和學習,使他們的內心情感變得更加豐富。
例如,在學習《丑小鴨》這篇童話故事的時候,丑小鴨小的時候因為和別人的不一樣,而備受欺凌,導致他小的時候一直都是孤孤單單沒有朋友。在后來變成了白天鵝,大家又投來了十分羨慕的目光。通過文章延伸到小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每個小朋友都是獨立的個體。這是他們的發(fā)展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每個人都有可能是白天鵝,擁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讓小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后,明白跟別人不一樣不需要感到自卑,而是因為自己不一樣變得自信,通過這樣的方式強化學生的心理體驗,讓他們建立尊重他人的不同的情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更多是通過教師的語言引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能夠更加投入到小學語文中,對課文、教師和同學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激發(fā)自身的情感。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最主要通過語言的表達,讓學生感受到情感色彩,通過語音語調傳遞出不同的情感。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格外注重自身語言技能的提高,通過適當?shù)恼Z言表達傳遞自身豐沛的情感,通過自身的情感表達,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情感,進而調動自身的情感。
例如教師在范讀的時候,通過豐富的情感表達,根據(jù)課文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讓學生可以感知教師在朗讀時的情感,進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果教師面無表情、僵硬地讀出來,就無法感受到教師對文章理解,也無法調動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注重自身表達能力,鍛煉語言技能,在課堂上能夠通過語音語調感染學生,使他們得到很好的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教師更多針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教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有所缺乏,教師需要根據(jù)當前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另外,師生關系也是情感教育實施順暢與否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親密、和諧、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會更加親近教師、依賴教師。甚至學生為因為喜歡教師而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進而“愛屋及烏”喜歡語文這門學科。對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構建良好師生關系,關愛學生,尊重他們的喜好、個性和情感,充分信任他們。在設計課堂活動的時候關注班級各個層次的學生,引導他們參與課堂活動,感受到教師的用心良苦,如此學生才會更加喜歡教師,努力積極學習。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還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實施,學生在課堂上會更加放松,輕松的心態(tài)可以提高他們的大腦靈活度,還可以緩解課程帶來的壓力,更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傳遞的情感。
例如小學生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獨特的個體,教師在進行情感交流的時候,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情感教育,讓他們能夠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從而建立親密的情感連接,進而對語文學科更加感興趣,能夠帶入感情進行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感受學生的情感變化,做到關注每一位學生,不因他們偶爾的頑皮而怒目相對、惡語相向,鼓勵自卑沉默的孩子,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在課下,教師也要了解每個孩子的情況,在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第一時間找教師求助。教師還可以通過語文的窗口,加深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如帶領學生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欣賞一段情感教育視頻等,在課上、課下不斷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情感教育之于小學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在他們幼小心靈尚未成熟的時候,給予他們最真摯最純真的情感體驗,強大他們的內心,培養(yǎng)他們的共情能力,使他們成為情感豐沛、樂于表達的孩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利于提升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小學語文課堂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認知,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貼合學生的年齡與認知,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熱情,逐漸樹立健康的人格。
[1] 李隨喜.核心素養(yǎng)下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培養(yǎng)探究[J].新課程,2021(30):20.
[2] 羅永連.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情感教育優(yōu)化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58):40-41.
[3] 張兆坤,劉宇昕.論素質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J].學周刊,2021(21):39-40.
[4] 趙天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問題分析[J].學周刊,2020(05):24.
[5] 曹睿.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問題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20(02):36.
C42
A
1002-7661(2022)15-0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