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涵
(江蘇警官學院 江蘇南京 210031)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挑戰(zhàn),我國尤為嚴重。2015年預計,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將增加1倍以上,達到近21億人,其中中國老年人口將增加到4.87 億左右[1]。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面臨著疾病、肥胖、認知障礙和身體功能的下降,老年人健康水平將受到嚴重影響[2]。太極拳是中國傳統(tǒng)的運動形式,由緩慢、連續(xù)的動作組成,包括力量、平衡和放松部分[3]。研究表明,太極拳能在各個方面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如降低肥胖、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抑郁和跌倒風險[4]。然而,以往研究主要關注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身體功能、生理健康或心理健康的影響,未從整體健康的視角分析該領域國際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研究前沿等問題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探究太極拳對中外老年人健康研究的趨勢,為今后該領域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鑒于此,該研究依托CiteSpace 文獻計量分析軟件,對國內外太極拳與老年人健康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為國內該領域研究提供借鑒。
英文數據源來自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Web of Science 數據庫。檢索式TS(主題)=“tai chi/ ji quan older or tai chi/ ji health”,文獻類型=(Article),語言=(English),檢索文獻時間跨度為“2000年1月—2020年11 月”,共檢索了2252 篇文獻。中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的“核心期刊庫”和“CSSCI庫”。主題為太極拳、老年人、中老年人、健康等,檢索時間從建庫開始至2020年11月,共檢索了763篇論文。
該研究選用基于Java平臺的CiteSpaceⅤ信息可視化軟件作為主要分析工具[5]。
2.1.1 中文文獻背景信息
從圖1 可以看出,研究太極拳對老年人健康效應的作者共現頻次主要有以下幾位:楊慧馨的頻次最高,共5次,其次是劉靜、王曉軍的頻次,均為4次,王乾貝、王齊、崔華、謝文、段功香、虞定海、任可欣、胡曉飛頻次,均為3次。這說明我國太極拳的研究方向眾多、熱點轉變頻繁,在同一個方向上長時間鉆研的研究者嚴重缺乏,這使得該領域的研究銜接性不強,研究成果也沒有得到后續(xù)研究的佐證。因此,建議研究者在該領域深入研究,以期為太極拳實踐提供更加可靠的證據。
圖1 國內太極拳研究作者的熱點圖譜
從圖2 研究者單位熱點圖譜可知,從影響力分布來看,分別是上海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蘇州大學體育學院。合作機構主要是上海體育學院與哈爾濱體育學院民族傳統(tǒng)體育系,二者存在合作關系。
圖2 國內太極拳研究單位的熱點圖譜
2.1.2 外文研究文獻背景分析
從圖3 研究者影響力的熱點分析圖可以看出,Wayne P E太極拳對老年人健康效應的共現頻次最高,為33,其次是Li F Z的共現頻次為28,Harmer對健康效應的共現頻次為21。他們所發(fā)表的研究成果,在國外太極拳對健康效應領域占比重較大,主要研究領域從太極對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心理健康,到對COPD、糖尿病、骨質疏松癥、認知障礙的預防和治療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圖3 國外太極拳研究作者的熱點圖譜
從圖4 研究機構熱點圖可知,共現頻次排名前十的單位機構分別為哈佛大學(Harvard Univ)、香港中文大學(Chinese Univ Hong Kong)、香港理工大學(Hong Kong Polytech Univ)和悉尼大學(Univ Sydney)、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 Calif Los Angeles)、上海體育學院(Shanghai Univ Sport)、伊利諾伊州大學(Univ Illinois)、俄勒岡大學(Oregon Res Inst)、亞利桑那大學(Univ Arizona)、馬薩諸塞州醫(yī)院(Massachusetts Gen Hosp)。從中心性上來看,這些機構長期鉆研太極拳對健康促進的某一領域,研究集中度較高[6]。
圖4 國外太極拳研究單位的熱點圖譜
2.2.1 中文關鍵詞
為了進一步把握太極拳研究主題,揭示國內太極拳研究主題的動態(tài)變化,在可視化軟件中,將節(jié)點以引文年輪方式表示,橫坐標為時間軸,表示文獻的歷史,有利于研究判斷該領域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從圖5知識圖譜中可以看出,國內太極拳對老年人健康的研究主題,從早期的心肺功能的影響到健身、健康、心理健康、體質,再到跌倒、身體機能、睡眠質量,再轉向于血脂、認知功能、姿勢控制,到最近關注的對輕度認知障礙的治療效果。由此可見,國內研究已逐步深入,實現了由表及里,從防治到治療過程的轉變。
圖5 國內太極拳研究前沿演化知識圖譜
2.2.2 外文關鍵詞熱點分析
為了探究研究熱點開始的先后順序以及研究方向的趨勢,在聚類過程中加入時間序列,以橫坐標為時間軸,得到國外太極拳對老年人健康效應的時序圖(見圖6)。從時序圖譜中可以看出,1992年,關于健康效應的研究,集中在潛在生長曲線分析,屬于研究的起點。從2001—2010年,研究熱點開始轉變到女性骨質疏松癥、跌倒預防、睡眠質量、健康促進、心理健康和實證研究,這些研究領域從2001年才開始,2004年預防女性骨質疏松中心性達到最高;2004—2010年,研究跌倒預防的文獻數量一直居高不下,2005年中心性達到峰值;睡眠質量的研究開始較晚,2007年才出現零零散散的文獻,2010 年中心性最高;健康促進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同時開始,2006年逐漸有學者探究太極拳對老年人健康、心理健康的影響,2010年中心性較高。2010—2019年,跌倒預防、心理健康、骨質疏松熱點逐漸下降,健康促進熱度不減,帕金森氏癥的疾病、靜止狀態(tài)低頻波動的熱度上升。
圖6 國外界太極拳研究關鍵詞聚類演化知識圖譜
文獻被引強度表示發(fā)表的文獻在同一領域引用的多少,屬于該領域的里程碑或轉折點,具有標志性意義。圖7 表示的是排名前25 的被引強度最高的文獻,這些文獻都對后續(xù)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1996 年,Wolf 為了減少老年人的虛弱和跌倒,通過對太極拳干預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進行調查,該文獻被引率最高,達到31.17。2000年,Hong探究老年太極拳練習者的平衡控制、靈活性和心肺健康的被引強度次之,達到24.48。1998 年,Lan 的12 個月太極拳訓練對老年人健康體適能的影響,被引強度緊隨其后,達到23.78,主要評價了老年人的最大攝氧量、柔韌性和膝關節(jié)屈伸力量。1996 年,Wolfson 的研究被引強度為22.17,其主要研究太極拳訓練后老年人的平衡能力的改善。1997 年,Wolf 研究太極拳訓練后,老年人體位穩(wěn)定性和平衡能力的變化,其被引強度為16.9。
圖7 太極拳研究被引強度排名前25的文獻
太極拳對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改善,早已成定論,應避免重復性研究。太極拳干預老年人健康方面的研究熱點,也從1996 年的平衡能力,到1998—2000 年體適能、心肺功能,再到2004年女性骨質疏松、預防跌倒,再到2010年的睡眠質量、健康促進、心理健康,最后轉到2013—2016 年帕金森疾病。因此,可以預見未來的研究,將會從對身體功能的改善,到對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以及何種太極流派干預效果最優(yōu)。我國現已進入嚴重老齡化社會,伴隨而來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將是今后研究的主要領域。
經過CiteSpace 的關鍵詞演進分析顯示,中文研究關鍵詞的演進為,早期的心肺功能→心理健康→體質→跌倒→身體機能→睡眠質量→血脂→認知功能→認知障礙;外文研究關鍵詞的演進為,女性骨質疏松癥→跌倒預防→睡眠質量→健康促進→帕金森氏癥的疾病。因此,未來對老年人的研究,應主要關注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以及何種方式、強度干預效果最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