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廣 岳軒
摘要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利用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等新技術、新手段,在課前進行教學資源優(yōu)化設計,課中進行精準教學,課后進行分層輔導。該模式將教學主體真正地由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打造出一種融合的、創(chuàng)新的、開放的初中生物教學模式,構建出一種全新的、充滿科技味的課堂教學新生態(tài)。
關鍵詞 互聯(lián)網(wǎng)+ 教學模式 精準教學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學校積極響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開展線上教學,短時間內積累了大量的線上教學經(jīng)驗。之后,各學校陸續(xù)恢復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線上教學不僅能讓教學活動超越時空和地域限制,而且能讓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獲得更多的海量知識。線下教學能通過多樣的教學活動、良好的課堂秩序以及有效的師生互動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是,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也具有各自的短處。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容易陷入“灌輸式”教學中,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傳遞模式為主,經(jīng)常出現(xiàn)教師難以講清楚、學生不能聽明白、學生參與度低、興趣低、課堂效率低等諸多問題。線上教學的教學活動和師生互動非常有限,會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部分學生缺乏自律,在無人監(jiān)管的線上學習狀態(tài)中,逐漸放松自我,迷失自我。
如何有效融合線上和線下教學的優(yōu)勢,克服線上和線下教學的不足,打造出一種融合的、創(chuàng)新的、開放的教學新模式,將教學主體真正地從教師轉移到學生,便成為當前初中生物教學中面臨的難題!
1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背景及內涵
隨著物聯(lián)網(wǎng)和5G時代的到來,日新月異的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給傳統(tǒng)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引發(fā)了諸多的教學變革。大規(guī)模在線課程(MOOC)、小規(guī)模在線課程(SPOC)、翻轉課堂等多樣的教學形式在全球影響深刻,未來課堂已見雛形。采用MOOC教學時,教師給學生提供海量的信息,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學習方式更靈活,使資源得到更好的共享,被廣泛應用于各大專院校。SPOC教學中,學生可以獲得更深入、更完整的學習體驗,以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模式。但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覺性及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初中生離此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在中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初中教學中,仍不具有軟件和硬件的可操作性。
近年來,部分專家和學者提出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嘗試用于高校教學中,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漸漸引起了各界關注。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處于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和MOOC的中間過渡形態(tài),它既不同于完全由教師主導的線下教學,也不是純粹的“翻轉課堂”,而是一種師生深度交流、人機多元互動融合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2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以多元智力理論、建構學習理論、自主學習理論為基礎,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教師由傳統(tǒng)課堂的“講授者”轉變?yōu)榻虒W資源的“收集者”“推送者”和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以及課后活動的“幫扶者”;學生由傳統(tǒng)課堂的“聽課者”轉變?yōu)榻虒W資源的“整合者”和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和“踐行者”,以及課后活動的“拓展者”。這種線上線下融合式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實施精準教學,而且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3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型構建
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將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等新工具、新技術有效融入到教學中來,把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3個階段。課前,教師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對教學資源進行甄選、整合、推送,并設計自學任務單檢測自學效果,以達到掌握學情,開展精準的線下教學。課中,教師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開展,引導學生展示、合作、檢測等活動,師生利用多種信息平臺開展多元互動,高效完成當堂的教學任務。課后,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發(fā)送課后拓展資源和拔高類補償題目,進行培優(yōu)提升。針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則通過線上答疑、直播回放等形式完成分層輔導,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4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案例
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分為課前、課中、課后3個階段。教師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通過師生、人機多元互動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探索出了新授課及實驗課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下面以“呼吸作用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一節(jié)為例,詳細論述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圖2)。
4.1課前自主預習
課前,教師根據(jù)教情和學情設計課前分層任務單,制訂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預習都能達到相應的預習目標。根據(jù)任務單,教師設計制作出了呼吸作用預習課件、呼吸作用微課和本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圖,并將NB仿真實驗軟件安裝包和其他學習材料包通過釘釘、班級優(yōu)化大師或Cctalk等線上平臺推送給學生。學生按時完成課前預習任務。教師線上檢查學生完成預習任務的情況,統(tǒng)計學生學習的次數(shù)、時長及課前檢測的錯誤點等預習的數(shù)據(jù)。學生整理預習中沒有弄懂的疑難問題,在線上進行小組討論,并在問答平臺上發(fā)表疑惑。部分學生會提出疑問:為什么用萌發(fā)的種子做實驗材料?如果改用綠色植物作為實驗材料,如何探究呼吸作用?檢驗種子的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時,為何在漏斗中放置一團棉花?動物細胞有沒有呼吸作用?對這些問題,學生可以線上查閱相關資源資料,嘗試自己解決。教師在后臺收集學生遇到的問題,進一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思路,結合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完成更有針對性、更優(yōu)化的教學設計。
4.2課中反饋釋疑
課中,教師先安排學生分享預習成果。學生分享的內容包括:什么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發(fā)生在細胞中的哪個部位?燃燒匙放入裝有萌發(fā)種子的廣口瓶后,蠟燭熄滅了,這說明了什么?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預習知識解決問題以進行反饋。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共性問題有:為何用萌發(fā)的種子做實驗材料?如果改用綠色植物作為實驗材料,如何探究呼吸作用?針對這些問題,教師適時開展小組合作,突破重難點,完成精準教學。然后,學生實施實驗。在線下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反饋,及時點撥引導和激勵評價,引導學生總結拓展。最后,教師利用平板電腦布置線上達標檢測任務,學生完成當堂達標。教師通過樂教樂學教學軟件平臺收集當堂檢測的情況,并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后作業(yè)。
4.3課后分層訓練
課后,教師收集課中線上檢測的結果數(shù)據(jù),分析學生課堂掌握效果,有針對性地制定分層作業(yè)(表1),并通過樂教樂學教學軟件平臺推送給學生。學生完成線上作業(yè),做好反思和總結。教師利用班級優(yōu)化大師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賦分評價,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內驅力。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以再線上推送一些相關的知識拓展,如“溫室效應”“百慕大三角之謎”。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利用釘釘社交軟件進行直播或者以微課的形式進行分層輔導。對于一些個別問題,教師還可以在線答疑解惑,完成在線討論。
5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思考
5.1激發(fā)學習主動性,打造精準高效課堂
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將互聯(lián)網(wǎng)上豐富的、生動的、優(yōu)質的線上資源融入到初中生物教學中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此外,該模式能夠有效利用大數(shù)據(jù)及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實時記錄學生課前、課中、課后3個階段的相關數(shù)據(jù),讓教師及時精準地掌握學情,并適時調整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等,讓教學內容更精確、教學過程更精彩!該模式采用分層任務單模式推送,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教學平臺進行個性化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5.2構建新型評價體系,促進核心素養(yǎng)落地
為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需要評價學生在線上、線下的綜合表現(xiàn)。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的評價體系如圖3所示。
5.3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完善模式生態(tài)構建
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在分層教學、精準教學上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需要教師備課充分,完成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根據(jù)數(shù)據(jù)反饋,進行適時的教學調整。此外,教師也需要構建和完善該模式的生態(tài),如人機互動操作軟件的選擇、教學軟件平臺的選擇、教學評價App的選擇、直播平臺和試題庫的選擇。有了完善的生態(tài)構建,教師才能做到人機的有機融合,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此外,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雖然提供了模擬實驗軟件,但并不代表該實驗可以不再開展。在“呼吸作用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這一節(jié)課中,課前呼吸作用模擬實驗只是作為預習資料給學生提供。在課堂中,學生仍然開展了該實驗。因為模擬實驗再逼真也無法代替真實實驗。學生只有動手操作了,看到了實實在在的生物學現(xiàn)象,才能體會生物學習的樂趣。因此,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既要利用線上教學的海量知識、反饋便捷、精準教學的優(yōu)勢,又要融合線下教學的師生互動、小組合作、情感交流、實驗操作等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張巖“.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2]趙愛美.混合教學模式在項目化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計算機時代,2018,25(6):53-55.
[3]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一《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解讀[J].中國電化,2012,(5):5-14.
[4]王鶄,楊倬.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以華師云課堂為例[J].中國電化教與育,2017,(4):85.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出版社,2012.
308250190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