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萍
摘? ?要:以“浮力單元復習一”為例,通過項目式學習,實現(xiàn)不同程度的學生對浮力知識的再構建,達到深化復習的效果。區(qū)別于以往傳統(tǒng)的低效、機械的復習模式,這種STEM SOS 模式下的復習課,既充滿趣味性又不失嚴謹性,使得學生的興趣點一直被激發(fā),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單元復習課;發(fā)展需求;STEM問題情境;學生登臺秀SOS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教研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一個令人困擾的事實:復習課難上,教師講課累,學生聽課更累。出現(xiàn)優(yōu)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情況。復習課的形式基本以習題訓練、習題講評為主,以一問一答或者一問齊答的簡單方式將重要知識點簡單的回顧一遍,知識點零散,概念和規(guī)律模糊、難以辨認,不能對本單元的內在知識建立必然的邏輯關系。缺乏情感體驗、缺乏思維過程的呈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缺失,教法單一、沉悶等,使得課堂效益低下。為此筆者嘗試將STEM SOS 模式運用在單元復習課中,改進復習課教學的模式。
1? 設計理念
STEM SOS指美國和諧公立學校開發(fā)的STEM課程,他們將基于項目的學習法和探究式學習法結合起來,并命名為“STEM學生登臺秀(SOS)”。STEM SOS模式的目標是“在PBL項目擴展學生知識面的過程中,持續(xù)關注以學生為中心的規(guī)范教學方法”[ 1 ]。
基于STEM SOS 模式下初中物理復習課堂即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需要復習的知識點,置于實際場景中,并發(fā)布任務,組織學生鞏固復習。學生在理論探究、實驗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高層次上知識的回歸和整合,以點帶面,進行知識再建構,達到深化復習的效果。它不僅能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復習課中保持不同的興趣點,消除思維盲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力、批判性和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促進不同程度的學生的成長。
為了有效地實施基于STEM SOS 模式下初中物理復習課堂,課題組汲取了上一個完結的課題的“基于STEM SOS 模式下的初中物理規(guī)律教學實踐與研究”的教學模式,建構了圖1的STEM SOS復習課教學模式流程圖。
基于STEM SOS 模式下初中物理復習課堂教學流程圖解讀如下。
1.1? 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將本單元中需要復習的知識點羅列出來,選擇與之相匹配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生活當中常見的現(xiàn)象、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者最新的科技),創(chuàng)設了與教學設計相符的真實情境。讓學生提出與本單元相關聯(lián)的知識,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
1.2? 提出研究項目(方案)
將生活中復雜的實際問題模型化,能再現(xiàn)原型本質,使得問題簡單化、思維過程更加清晰。根據提出的問題,由問題鏈驅動,由此設計出活動一、活動二、活動三等系列層層遞進的若干個項目式學習,梳理知識體系,形成一個知識閉環(huán)。
1.3? 收集資料,分組討論,制定研究方案
每一個項目式學習,若是理論探究,則:問題導向,學生分組建模,自主命題;若是實驗探究,則:實驗開放,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培養(yǎng)學生建模思想、實驗設計能力、創(chuàng)造性、合作交流能力。
1.4? 建立模型,登臺匯報SOS
學生上臺展示設計好的題目或者實驗方案,同伴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
1.5? 測試作品,進行評估SOS
學生對自己設計好的題目或者實驗方案進行測試和反思,利用希沃助手將學生活動部分展示在希沃上,同伴評價,培養(yǎng)學生實證思想、批判性。
1.6? 進行改進,完善設計SOS
學生在評價和動手中學習新經驗、新技能解決產品所存在的缺陷,以達到溫習舊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錯誤的認識、遺漏殘缺的知識得到補充,形成一個知識網。
2? 教學應用案例
以初中物理“‘浮力’單元復習一”為例。按六個流程展開教學。
2.1? 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教師播放“水上樂園”視頻:夏天的炎熱,很多人會選擇水上項目娛樂。一陣海浪過去,會發(fā)現(xiàn)水里多了一些東西。比如:沉底的手機、手鏈、漂在水面上的救生圈。打撈手機的過程中,還會看到附著在泳池底的青苔。
如何定期去除水池底部的青苔?如何便捷打撈沉底的手機?這些都和學習的浮力知識相關。下面用水缸,類似剛才的泳池狀況,請同學們先觀察它們在水中的狀態(tài),并思考以下問題:
【活動一】實驗:一個透明的長方體水缸,里面放有三個相同體積不同配重(用不同飽和度的糖水、鹽水注射到乒乓球里)的乒乓球,使其分別處于漂浮、懸浮、沉底的狀態(tài),以及粘合在水缸底部的蠟燭。
問題一:你看到什么現(xiàn)象?
問題二: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和浮力相關的信息?
問題三:浸沒在水里的蠟塊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嗎?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中熟悉的場景過渡,創(chuàng)設水缸中浮力情境,使得問題可視化。問題一、問題二從識記層面考查學生的浮力基本知識,難度低,容易激發(fā)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問題三從理解層面考查學生對浮力產生原因的認識,易于對這部分知識有盲點的學生的知識重建。將問題細化,由易到難,利用思維導圖,將知識體系進行梳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問題四:沉底的乒乓球和漂浮的乒乓球誰受到的浮力大?
【活動二】測量沉底的乒乓球和漂浮的乒乓球受到的浮力。
實驗器材:電子秤、燒杯、溢水杯、彈簧測力計、量筒
設計意圖:問題四“浮力大小的比較”一直是學習的難點,以往反復地機械訓練經典題目,學習效率低下,也只能滿足部分優(yōu)等生的學習需要,其余學生感到無聊且枯燥。將“浮力大小的比較”轉化為活動二:“測量浮力大小”開放性創(chuàng)新實驗,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選擇器材,在原有的常規(guī)實驗“阿基米德原理”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微創(chuàng)新。讓學生感到既親切又新鮮,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案,還具有一定的思維挑戰(zhàn)性。讓學生登臺展示設計好的實驗方案,利用希沃助手將學生活動部分展示在希沃上,同伴評價,以達到溫習舊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并且利用思維導圖,將一個個點知識增加到思維導圖中,以完善知識體系。
【例題1】體積相同材料不同的甲、乙、丙3個小球分別靜止在水中的不同深處,如圖2所示,則3個小球在水中所受浮力關系正確的是(? ?)
A.F浮甲>F浮乙>F浮丙? ? ? ?B.F浮甲<F浮乙<F浮丙
C.F浮甲=F浮乙>F浮丙? ? ? ?D.F浮甲<F浮乙=F浮丙
【小結】浮力大小的判斷:(1)等體積的物體——方法:F浮=ρ液gV排
設計意圖:開放性實驗過后,緊接著呈現(xiàn)一道相應的經典浮力題目,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熟悉“一類題型”的解決方法。
【活動三】讓沉底的乒乓球浮起來
實驗器材:食鹽、針筒、塑料杯
設計意圖:“物體的浮沉條件”是浮力這一章復習課中另外一個重要的物理規(guī)律,活動三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開放性實驗,實驗器材來源于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物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這種復習方式,引導學生對物理規(guī)律深度復習。也是利用思維導圖,由點及面,輔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再構建與整合。這個實驗思路比較容易,利用希沃助手將學生活動部分展示在希沃上,讓學生展示設計的思路,同伴評價總結歸納,教師補充,以達到溫習舊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活動四】讓橘子沉下去? 再讓橘子浮起來
設計意圖:這個實驗具有濃厚的趣味性,瞬間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對“物體的浮沉條件”的實際問題的應用,也是為后面設計“浮力手環(huán)”埋下思維的種子。這種感官上、思維上的反復刺激,大大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
【例題2】把同一個雞蛋分別放到甲、乙兩杯密度不同的鹽水中,如圖3 所示,雞蛋在甲杯中漂浮,在乙杯中懸浮,對這一現(xiàn)象,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雞蛋在甲杯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
B.雞蛋在甲杯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
C.甲杯鹽水的密度大于乙杯鹽水的密度
D.甲杯鹽水的密度小于乙杯鹽水的密度
【小結】浮力大小的判斷:? (2)等質量的物體——方法:浮沉條件①比較浮力與重力的關系;②比較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的關系。
【例題3】學習了浮力后,小明做了一個小實驗:在一根鉛筆下端包一些橡皮泥,依次放入深度相同的a、b、c三種液體里,如圖4所示。從實驗可得出(? ? )
A.鉛筆在a液體里受的浮力最大
B.鉛筆在c液體里受的浮力最大
C.液體a的密度最大
D. 液體c的密度最大
設計意圖:例題2與例題3的經典問題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熟悉“一類題型”的解決方法。至此完成了對“浮力大小的判斷”的一類題型的深化和總結。
【活動五】設計一款浮力手環(huán)
為了防止在玩水自拍時,手機不慎掉落泳池底部。請根據浮力知識設計一款浮力手環(huán)。
設計意圖:為了使沉底的手機能迅速浮起來,減少手機丟失的損失和減少人力成本,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學生會自然而然想到以“增大浮力”的方式,即增大排開液體體積。學生分組討論、形成方案,登臺展示。在同伴的評價中,改進產品,解決產品缺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加強德育安全教育。
【活動六】演示實驗2:上竄下跳的葡萄干
教師將葡萄干放入雪碧中,會看到葡萄干上竄下跳的現(xiàn)象。讓學生解釋其現(xiàn)象。
設計意圖:活動六的設置,意在讓學生運用浮力的綜合知識解釋生活中的趣味實驗,難度較大。但是前面一系列的問題設置、活動安排,層次性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由不同的學生進行解答,最后由同伴補充、總結,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3? 反思與總結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是對單元復習課的一種全新的嘗試。通過平時的作業(yè)問題,課堂上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反應情況,研究學生的學情。巧設STEM問題情境,設置問題鏈,突破重難點,以項目的形式將整章的知識點串在一起。旨在讓班級里每一個學生都感到好玩,從而對物理有興趣,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重視SOS即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和舞臺,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葉兵.高考物理實驗命制的幾點思考[J].物理教學,2018,40(12):32-36.
359150033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