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阿潭
家有學齡前孩子的父母也許大多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我講的話,孩子總是不能按照要求去做?
我的女兒悠悠從小就顯示出喜愛運動的特征。在她兩歲半左右的某天晚上,我和悠悠爸爸帶著悠悠在小區(qū)附近玩耍。小區(qū)旁邊有一個健身廣場,悠悠每次到這里都要去玩一會兒,所以當天路過的時候,她也徑直地走進廣場。但是,當時我們已經(jīng)散步了好一會兒,時間比較晚,我和她爸爸也比較累,于是我們就決定不玩了。此時,悠寶明顯有情緒了。悠悠爸爸一開始也想強勢地直接帶她回家,但很顯然,這導致她更加強烈的反抗意識。
這種情況與許多父母常見的情況類似,比如說當孩子在商場里看到自己很想要的玩具,非要想買,如果家長不給買就大哭大鬧的。此時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就在悠爸和悠悠之間的“大戰(zhàn)”即將拉開帷幕之時,我及時地介入,首先用安慰的語氣讓悠悠平靜下來,說道:“悠悠,你先聽媽媽講。媽媽知道,你非常想在這里玩,是嗎?”此時,她看著我,點了點頭。于是,我繼續(xù)說道:“其實我也特別想陪你在這里玩一會兒?!彼榫w穩(wěn)定了下來。
“不過,今天晚上我們已經(jīng)出來挺久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晚了,你看現(xiàn)在一個小朋友都沒有,他們都回家了。爸爸媽媽今天也上了一天的班,也很累了,你愿意讓媽媽早點回去休息嗎?”我補充道。
她安靜地看了我一會兒,看似正在理解我的話,好像已經(jīng)聽懂我的意思。緊接著,我說道:“這樣吧,我們今天就不玩了,早點回去睡覺,明天一大早你起來的時候,就讓阿婆帶你來玩,這樣還可以多玩一會兒。你覺得這樣好嗎?”悠悠瞬間聽懂了我的意思,點點頭,然后主動轉身回家了。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2—3歲的幼兒正處于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第一個飛躍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很多大動作和精細動作已經(jīng)發(fā)展得比較好,而且逐漸具備較為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原來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身體時,就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樣,非常享受這種“自主權”,因而便會體現(xiàn)出“與家長作對”“違抗家長意志”的現(xiàn)象?!犊膳碌膬蓺q》一書中寫道:眾所周知,兩歲的孩子以可怕而聞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也是名副其實。不過,兩歲的孩子同時也處在人生奇妙而又重要的過渡階段。這一突破期會成為最好的時期還是最壞的時期,取決于家長能否了解孩子的天性,是否能制定出清晰的育兒目標。
我的家庭案例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勸服案例,不用惹得小孩和大人之間雞飛狗跳,而且其方法也可以轉化運用到其他的情境當中。那么,這里面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溝通方法呢?
孩子的情緒反應相對簡單,作為比他們更成熟的父母,應當要做孩子情緒的容納器,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幫助他們接納自己的情緒。如果你試圖使用更加強勢的情緒去壓制他們,他們也自然會習得這樣一種觀念——“將來要用更加強勢的情緒去壓制別人”;或者認為自己是“不應該擁有情緒的”,可能在今后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全部壓抑,進而造成其他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在第一句話中,我對孩子的耍賴情緒做了理解,并幫助她表達。對于很多幼兒來說,情緒來源于他們有自己內(nèi)在的需要,但是因為語言發(fā)展水平較低,他們往往不會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需要,所以大人要在基于對他的觀察和理解的基礎上,幫助他表述出來,他會感覺到“自己被理解”。
接著,我表達了自己對她的需要的支持與共情,讓她感受到自己有這種玩耍的需要是可以被大人理解的。即,想在游樂場玩一會兒并不是什么錯事,是可以被接納的。
這句話是陳述客觀事實,也就是表達:你可以有自己的需要,但與此同時,也要考慮現(xiàn)實情況?,F(xiàn)實情況是,時間確實很晚。“爸爸媽媽今天也上了一天的班,也很累了,你愿意讓媽媽早點回去休息嗎?”只和孩子擺明客觀事實,看起來比較殘忍,也不一定能被他們所理解,所以作為父母也可以從情感上適當示弱,以培養(yǎng)他們理解他人的能力,意識到別人也可以有自己的需要。
最后一句話的溝通中,體現(xiàn)在勸服他人或否定他人的時候,千萬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內(nèi)心的正常需要是毫無期望的。所以,當我發(fā)現(xiàn)孩子情緒有所扭轉的時候,就立刻補上了一句話,為她注入一定的希望感,讓她對今后能實現(xiàn)自己的期望保持熱情。通過以上步驟,就成功地讓悠悠自己主動地回家了。
也許一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很小,跟她說這么多,沒有必要。事實上,他們雖然自己不能熟練表達內(nèi)心,但是對于父母簡單的溝通邏輯是聽得懂的,他們能夠通過與你溝通過程中的語氣和情感理解你的意思。而且越是在小的時候,就越是應該用合適的、正確的、具體的方式與之進行溝通,這也正是他們不斷進行心理內(nèi)化的過程。在基于和父母關系建立的基礎上,形成他們各自的人格底色。
36675003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