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
防御機制,是心理動力學的研究核心之一。關于這一點,心理學家曾奇峰曾用過形象的比喻:它就好比一個國家的軍隊,或是一個人的免疫系統(tǒng)。通過對它的分析,就能了解這個國家的實力或者一個人的體質到底如何。所以對防御的探究是咨詢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甚至從某種角度說,不關注來訪者的防御,就如同根本不在意這個人一樣。
可是,就算我們清楚了來訪者的防御,又能做什么呢?或者更準確地說,對防御要如何面對、怎樣處理?今天,我們就從案例著手來具體談談。
記得在一次心理學的課程上,督導師談過這樣一個案例:某位男性患者,重度抑郁。病情嚴重的時候,極度抗拒出門。別人去看他,他也不動,只是把自己更深地埋進被子里。
督導師問我們,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大家紛紛出主意,都是想辦法如何讓這個患者走出來??墒锹牭矫總€答案,督導師都搖頭。最后他對我們說:“既然患者怎么都不出來,那就是他想把自己關在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此刻的‘不要被人看見’就是他的防御。如果你們執(zhí)意把他帶出來,想過之后會怎樣?他會好起來,還是更糟呢?”
聽到這番話,大家都沉默了。因為我們的確只考慮到如何帶患者走出來,卻沒想過之后。換句話說,我們都被他的“不動”搞焦慮了,只想迅速解決這個局面,卻沒想過如果防御被打破,這對他是好是壞。
“很大程度上是糟的,”督導師解釋說,“因為每個人的防御機制都是壁壘,是這個人無意識對自我的防護。在沒有形成新的防御之前,這就是他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如果輕易打破,就相當于讓這個人‘赤裸’地面對這個世界,后果是不堪設想的?!?/p>
當時的這堂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它讓我意識到兩件事。
● 防御是不能被輕易打破的。如果執(zhí)意為之,只會造成破壞。這種破壞對患者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迫害感,讓他會更加緊張和警惕,無法信任他人和外界。
● 當我們特別想去打開一個人的防御時,哪怕理由很充分,也要考慮到一個關鍵:這是患者的需要,還是我們的需要?是否我們過度焦慮,承擔不了患者的現(xiàn)狀,才要去急于解決?
因為從某種角度說,患者向我們展現(xiàn)的無論有多糟糕,都是他目前最真實的樣子。而這既是展現(xiàn),更是試探和詢問,如同在說:你能理解和接受這樣的我嗎?所以相對于“立刻改變”,我們要做的反而是停下來穩(wěn)住自己,試著去理解對方、耐受當下。因為能和“這樣的他”在一起,才是治療的開始。
在精神動力學的理論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面質”。它的意思是:指出來訪者身上存在的矛盾,目的不在于說明他做錯了什么,而是呈現(xiàn)矛盾、協(xié)助來訪者認識自己。這里面提到的矛盾,一般來說就是防御。所以另一種對防御的處理方式是:直接提出、不回避。
可這樣的方式在何種情況下適用呢?大概有兩種情況。
曾經(jīng)有個來訪者,他和妻子的矛盾一度陷入僵局。那幾天他的情緒非常糟,于是在某天夜里他驅車三百公里到了另一個城市。在這個過程中,他頭痛得厲害,眼睛也看不清路??杉幢闳绱?,他也沒有停下來,而是硬生生地扛了過去。當他事后對我說的時候,我心里的警鐘就敲響了,因為我意識到他在將自己置身于危險境地。所以沒有絲毫猶豫,我就直接戳穿了這一點。
“你提到這件事時,感覺很輕松。但我覺得,你把自己處在了危險之中。”
“是嗎,不至于吧?!?/p>
“我想你比我清楚,高速上看不清路可能會發(fā)生什么。”
“……是的,可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何這樣?!?/p>
“好像你在發(fā)泄情緒,同時也有點‘以死相逼’的味道,就是如果你真的遭遇危險,似乎狠狠地懲罰了對方,讓她這輩子都會愧疚?!?/p>
“也許吧,但我其實也后怕了,因為這不值得……”
在那次對話里,我就果斷使用了面質。因為我感受到來訪者將危險升級了。“讓妻子愧疚”的動力遠遠超過了他的自身安全,所以打破防御,讓他清晰起來成了當下第一選擇。因為無論何時,來訪者的人身安全都是底線。
在心理學中,付諸行動指的是:來訪者為了避免壓力,不通過語言而是通過行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而這種壓力一般來說都是咨詢中發(fā)生的。比如當來訪者對咨詢師不滿,卻又礙于直接表達的困難,他就會在其他方面尋找出口,例如遲到、忘記咨詢、隨意更改咨詢時間、拖延繳費等。這樣做一方面能釋放壓力,另一方面也仿佛“懲罰”了咨詢師,讓自己的情緒得以緩解。
偶爾一次,我們未必會面質。但若來訪者習慣如此,這個問題就需要放到明面上(也就是戳穿防御)。因為長此以往,來訪者和咨詢師之間就會造就一堵墻,阻礙真正的情感流動。
對防御的處理,其實很容易處于矛盾中。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體兩面:適度是保護、過度是侵害。所以真正面對防御時沒有一個絕對標準,而是要根據(jù)情況靈活應對,這就涉及度的把控。
比如在《心理與健康》雜志2022年2月刊“心理師園地”欄目中的文章里我曾經(jīng)提到的那個來訪者。她在遇到關系困境時,會習慣性地進入全能幻想,通過“我很厲害”來防御自己現(xiàn)實中與人相處的難題。
可哪怕這樣,我們也不能輕易戳破她的防御,尤其在她剛剛以此減輕壓力、降低焦慮時。因為此刻出現(xiàn)的防御,既是保護,更是她對“適應集體”的嘗試與努力。這個階段的她是需要一點時間和耐心的,這就好比一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路線,她需要的不是父母的過度干涉,而是一個能按照自己方式去應對問題的空間,即使這個過程是曲折的。
當然,這種情況需要時時觀察。因為當防御過了度,也會成為阻礙,此時就需要干預了。比如在某段時間,因為和舍友的矛盾,她的情緒再次崩潰。而這次的崩潰是通過兩種極端展現(xiàn)出來的。一方面她狂妄自大,一再強調自己能解決一切問題;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恐懼,說自己害怕極了,害怕失去一切。而這種分裂感,正是全能幻想到達一定程度的特征。于是我覺得有必要和她談一談了。
“你說自己能解決一切問題,又說害怕失去一切,似乎這是兩個極端?!?/p>
“是嗎?我沒注意到……”
“是的。而且這兩種感覺聽起來都很過度,因為誰也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同時也不會失去一切。你想想看,這只是感覺,卻不是現(xiàn)實?!?/p>
“是這樣嗎?”
“是的。也許因為和舍友最近很不愉快,所以你的感受也變得強烈。你希望自己能解決這個問題,但又擔心是不是會搞砸它?!?/p>
“……也許是吧,”過了許久,她才說話,“最近我的確感覺情緒是過度的,我自己都很難控制。也許是這件事影響了我?!?/p>
聽到她這樣說,我松了一口氣。因為顯然她的現(xiàn)實感回來了,焦躁不安在減弱,整個人也慢慢恢復了平靜。
通過一篇文章,其實無法詮釋對防御處理的艱難。因為這就好比來訪者,他們每一個都是不同的人,防御也是千變萬化。所以如何識別和怎樣處理,仍需要不斷歷練。但唯一能夠確定的宗旨是不變的,那就是:一切都以來訪者為中心。
334550033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