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 劉蘋蘋
摘要:目的:探討四肢骨折康復護理中應用早期康復訓練的效果。方法:2019年6月到2021年6月,選取本院92例四肢骨折患者進行研究,通過雙盲法分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護理,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訓練。結果:觀察組出院3月后的運動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四肢骨折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訓練,可提升運動功能與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四肢骨折;康復護理;早期康復訓練;運動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四肢骨折屬于常見骨科病,發(fā)病率極高。該病骨折會對患者的活動功能造成影響,所以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明顯影響。正常情況下,臨床主張盡快為四肢骨折患者提供手術治療,多可獲得較好的手術效果,復位骨折部位[1]。但骨折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為早期恢復健康,建議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訓練,逐步恢復肢體運動功能。本文以2019年6月到2021年6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92例為對象,探討早期康復訓練效果,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9年6月到2021年6月,選取本院92例四肢骨折患者進行研究,通過雙盲法分組。對照組,有46例,男性和女性比是28:18,年齡小-大范圍25-75歲(50.37±7.19)歲,鎖骨骨折、脛骨骨折、肱骨骨折比是7:17:22。觀察組,有46例,男性和女性比是26:20,年齡小-大范圍26-75歲(50.60±7.21)歲,鎖骨骨折、脛骨骨折、肱骨骨折比是6:18:22。兩組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護理,遵醫(yī)囑進行治療操作、增加患者的巡視頻率、密切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指導患者早期活動。
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訓練,(1)疼痛護理:考慮到患者術后多存在疼痛癥狀,疼痛會降低患者的活動欲望,為保障患者配合早期活動,護士需主動評估患者的疼痛癥狀,遵醫(yī)囑提供疼痛干預,緩解術后疼痛癥狀。(2)雙向溝通:在患者意識清醒后,需在適宜時間內主動和患者、家屬進行溝通,采用通俗易懂語言闡述術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的必要性,明確指出早期訓練和肢體功能恢復的關系,獲得患者、家屬的理解與認知,避免患者因害怕疼痛、不了解訓練運營導致的不依從行為與護患糾紛。(3)術后訓練:術后當天,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患肢情況,重點評估患肢的腫脹、血供與切口情況。在麻醉消退后,結合患者骨折部位,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更換體位,緩解壓力,還可適當按摩受壓部位,抬高患肢,改善受壓部位血液循環(huán),促進患肢血液回流。術后第一天,確定患者患肢傷口腫脹消失后,指導患者進行關節(jié)被動訓練,如肢體伸展、屈曲訓練,但需嚴格控制角度、力度與訓練量,避免訓練過度導致的不適癥狀。術后第二至第七天,護士需定時評估患者的患肢恢復情況,根據評估結果指導患者進行關節(jié)被動訓練、關節(jié)主動活動,如關節(jié)屈伸、肌肉等長收縮等訓練等。術后一周,針對患者的患肢康復情況,指導患者進行針對性訓練,促進患肢功能康復。術后第二至第三周,每天定時解除患肢的固定,在不負重狀態(tài)下進行一定時間的主動運動。完成主動運動后還需再次進行固定。術后第四至第六周,根據患肢的實際康復狀態(tài),解除患者的患肢固定,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負重訓練。患者的術后訓練應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逐步進行。
1.3觀察指標
(1)運動功能:入院時、出院3月后應用Fugl-Meyer(FMA)運動功能評分法[2]分別評估一次,總分是100分,分數越高代表運動功能越好;(2)生活質量,在出院3月后應用SF-36 生活質量量表[3]評估,主要評估軀體功能、社會活動、精神狀態(tài)與心理健康四項,單項總分100分,分數越高代表該項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軟件是SPSS 22.0。
2.結果
2.1運動功能評估
兩組入院時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觀察組出院3月后的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一。
2.2生活質量評估
觀察組出院3月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二。
3.討論
四肢骨折是高發(fā)病,包含鎖骨、脛骨、肱骨等多個部位。骨折發(fā)病后,患者的骨折部位均有腫脹、疼痛癥狀發(fā)生,還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圍軟組織損傷。因不適癥狀會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存質量,需第一時間進行對癥治療,積極進行有效固定與有效制動,預防患肢再次受損。但在治療后,還需做好患者的康復護理,督促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訓練,促進患者盡快康復。早期康復訓練是一種針對骨折類疾病制定的訓練方案,可循序漸進的恢復機體功能與患肢運動功能,可加速骨折愈合,預防肌肉僵硬、骨不連等多種并發(fā)癥。持續(xù)進行康復訓練,還可持續(xù)刺激人體肌肉,促使肌肉力量與肢體功能逐步恢復。但考慮到患者術后多伴有疼痛癥狀,不了解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的原因,還需做好疼痛護理,緩解疼痛癥狀;做好護患溝通,提升患者的訓練依從性。
綜上可知,四肢骨折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普及。
參考文獻:
[1] 李佳,劉洪銳,劉曉磊,等. 探討個體化康復訓練對四肢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功能 恢復的影響[J]. 中國傷殘醫(yī)學,2018,26(17):67-68.
[2] 孫娟娟,戴新睿,張倩倩. 探析綜合護理配合康復訓練在四肢骨折術后患者護理中應用效果[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21,31(11):25.
[3] 韓紅. 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聯合常規(guī)康復對四肢骨折患者功能恢復、不良情緒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8):3356-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