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能夠聽到不少父母會對孩子說類似的話——“爸媽就這本事了,以后咱家要靠你了”“孩子,你以后得要比你爸媽有出息”“以后要看你的了”……這樣的話表面上看似是在激勵孩子,但仔細想想,其實是父母在逃避責任,是用“愛”來綁架孩子。
現(xiàn)在很多人,甚至包括我們在內(nèi)的這一代人,很多的夢想沒有實現(xiàn),比如說,沒有機會出國、沒能過富裕日子、沒能出人頭地……于是很自然的,我們就將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期望寄托和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了。再加上,現(xiàn)在孩子少了,獨生子女也很多,因而對于孩子的教育、管理和培養(yǎng),幾乎成為每一個家庭中的頭等大事。
我們做父母的乃至我們的上一輩,都在以“愛”的名義在給我們的孩子設下一個個陷阱,這實際是在綁架著我們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nèi)f般呵護,對孩子嬌慣、溺愛、遷就、讓步、滿足。孩子稍微大一點,我們做父母的生怕一個不小心孩子就輸在起跑線上,于是,不少父母為了追趕時髦,不顧孩子的意愿擅自做主,讓孩子參加各種興趣補習,什么英語班、舞蹈班、鋼琴班、書法班、體操班、柔道班……不一而足。盡管孩子十萬個不樂意,可還是拗不過父母,只好乖乖地讓自己的童年被父母以“愛”的名義所綁架。但當孩子上學以后,慢慢地,又發(fā)現(xiàn)孩子出問題了,不再聽話了,成績下降了,注意力不集中了、做事情磨蹭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的嘮叨、訓斥、強制、暴力和失望。
這個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坐不住了,開始急躁、浮躁乃至暴躁了;進而情緒失控,使事態(tài)更為復雜,更不可收拾,最終走向以“愛”的名義摧毀、傷害我們最親的人了。
大家可能對這樣一件事還有印象——上海的一位母親在盧浦大橋上停下車,對孩子言語暴力,致使17歲的孩子跳下高架橋,當場死亡。這,真真就是血的教訓!
說起來,我們不管是做教師的,還是做家長的,都明白自由快樂是最可寶貴的,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可是,真要面對自己的孩子,面對現(xiàn)在這樣的現(xiàn)實社會,又有誰敢于把孩子的童年還給孩子?
隨著社會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在中國的少年兒童,無論在身體上、行為上,還是思想上,都愈發(fā)的早熟。從身體上來說,與以前的少年兒童相比,青春期的提前到來,使許多孩子從十二三歲就開始了第二性征的發(fā)育和體態(tài)的出現(xiàn)。在行為上,他們已經(jīng)提前告別了《讓我們蕩起雙槳》的純真童年,拋棄了和伙伴們共享快樂的兒童游戲,而是同成年人一樣,哼唱著流傳于街頭巷尾的流行歌曲,在網(wǎng)絡的虛擬空間內(nèi)聊天交友,并被通俗的影視劇所深深吸引。年齡大些的孩子,則在肆無忌憚地談論比較隱秘的兩性話題。年齡較小的孩子,也喜歡從恐怖暴力片中尋找刺激,校園暴力時有發(fā)生。極具諷刺性的“灰色童謠”、“灰色歌曲”在中小學生中流傳甚廣。“80后”寫手的蔣方舟,12歲時發(fā)表的充滿了性話語的處女作《正在發(fā)育》,曾引起中國文壇和文化界的特別關注……這一切,都顯示著現(xiàn)在孩子身上兒童本真的逐漸失去。
有專家認為,從家庭教育這個層面來看,家長們普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給他們加上了種種不切實際的培養(yǎng)目標。讓孩子們過早在一種成才的恐懼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成長,其結(jié)果是他們的言行與思維被化了。這就是愛的罪衍。
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是基礎的教育,是起步的教育,在這個基礎中,家長最先該思考的不應該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自己應該如何生活。不要總指望孩子成為我們的驕傲,先想想我們能否成為孩子的驕傲。只有自己學習改變,才是愛孩子,只有自己學習改變才是愛自己,愛當下,才是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