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
【摘要】“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倡導的一種教育形式,它為解決當時的師資匱乏而生,現(xiàn)代“小先生制”更側重于理論與實踐結合,在學科教學和德育等多方面進行了實踐運用。文章結合時代特點,通過文獻研究和問卷調查,傳承和創(chuàng)新了“小先生制”,提煉出“新小先生制”的五種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小先生制;“新小先生制”;源流;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2—0054—04
從古到今,從國外到國內,“小先生制”經(jīng)歷了多次發(fā)展,在實踐研究中,更多側重于理論,實踐類保留了原始的模樣,創(chuàng)新的并不多?;跁r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教學模式的不斷更新,筆者將“小先生制”傳承并創(chuàng)新,提煉了“新小先生制”。“新小先生制”凸顯兒童立場,體現(xiàn)教師對兒童的理解與引領。作為“大先生”的教師,應順應兒童的天性,理解兒童的需求,讓兒童在自由、平等、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不斷提升素養(yǎng),理解知識本質,獲得全面發(fā)展的能力。所以,堅守兒童本位是“新小先生制”的應然追求。
(一)“小先生制”的起源
國外起源于英國的“導師制”[1],導師選擇優(yōu)生擔任“導生”,先教這些“導生”,然后由“導生”當“導師”,成為教師的助手,教會其他學生。這樣,可以在短期內實現(xiàn)一教十,十教百,不僅解決了師資匱乏的困難,也大大減輕了教師工作量。在國內,韓愈先生在《師說》中提到“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2]。應該就是“小先生制”的最初起源。到20世紀30年代初,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即知即傳人”的“小先生制”,指出兒童是知識傳授過程中的主要承擔者[3]?!靶∠壬啤钡奶岢觯c英國“導師制”有相似之處,在當時我國普及教育但師資缺乏的背景下,是最快速最簡單的方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二)“小先生制”的現(xiàn)代運用
筆者查閱大量文獻發(fā)現(xiàn),近十年來,學者主要研究“小先生制”在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方面的運用,也有對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教育思想的研究[4]。一些研究者側重于“小先生制”策略的運用,提出不同的策略,各有亮點,雖然表述不一,但主要方式和基本思想幾乎類似。如,徐錫標老師針對不同的課型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新授環(huán)節(jié)利用15分鐘進行“互學點撥”,主要步驟為四階段:完成練習——互助學習——教師點撥——訂正錯誤;在復習課和練習課時采用“知識回顧——錯題評析——互助學習”模式[5]。還有一些研究者側重于如何培養(yǎng)“小先生”,關注“小先生”的作用。但是對“小先生制”的具體實施措施研究的并不多,也很少有獨特的觀點和做法,而如何通過“小先生制”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則更少了。
(三)“新小先生制”的產(chǎn)生
筆者在校內分別做了教師和學生的問卷調查,從教學模式的改革、學生聽課方式的改變、學習興趣、是否愿意當“小先生”等多方面進行了調查。
從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看,62.8%的學生希望課堂有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完成,16.03%的學生希望在課堂上能相互討論,可見他們的主體意識非常強。遇到問題時,58.05%的學生首先選擇自己思考,嘗試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24.12%的學生愿意請教同學;只有17.83%的學生首選是請教老師。對于幫助他人解決問題,84.79%的學生都非常愿意。從教師問卷調查結果看,93.33%的老師愿意嘗試“小先生制”,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60%的老師已經(jīng)進行分層教學,并對備課、作業(yè)設計有自己的思考。
基于文獻研究和問卷調查,筆者在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基礎上,在現(xiàn)代“小先生制”的實踐運用上,對“小先生制”進行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煉了“新小先生制”。“大先生”(教師)借助五個“一”(一單、一卡、一鏈、一圖、一境)推動“小先生”的學習,通過“新小先生制”的五種策略,五制并育,深入理解數(shù)學。
(一)虛假學習與淺表學習致缺乏深度理解
現(xiàn)實教學中一部分教師重點關注自己“怎么教”,想方設法豐富“教”的內涵;另一部分教師關注“教什么或學什么”,想盡辦法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內心感受較少關注;還有部分教師從傳統(tǒng)教學向學生自主學習轉型,但偏重于形式,學生“程序式”和“表演式”成分更多,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優(yōu)生”經(jīng)常是這種課堂的主體發(fā)言者。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實質是沒有充分體現(xiàn)兒童立場,導致課堂教學中學生虛假學習與淺層學習的普遍存在,從而缺乏對數(shù)學本質的深度理解。
(二)大班教學與雙班教學致難以全面輔導
當前的數(shù)學教師,大部分都是雙班教學,并且每個班都是將近五十人的大班額,一個數(shù)學教師面對的是近百名學生,要實現(xiàn)一對一、點對點地個性化輔導,所花的時間和精力顯然遠遠不夠,這就需要生生之間有互幫互學的機制,讓學生教學生,學習隨時隨地發(fā)生,促進學習共同體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助力數(shù)學理解。
(一)兒童本位視角下“新小先生制”的內涵
“新小先生制”來源于“小先生制”,在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基礎上,根據(jù)當前教育的改革,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傳承和創(chuàng)新,打通了“大先生”和“小先生”之間的關系,從課前到課中,再到課后,提煉了“新小先生”的五種策略,以此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1.凸顯兒童本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興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6]。兒童是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與歸宿,每個兒童因其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等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作為“大先生”的教師,需關注兒童的不同起點,尊重兒童間的差異,充分挖掘兒童的閃光點。兒童本位,追求兒童的最大解放,教者需要充分相信兒童的天賦和潛能,并且相信這些潛能會在恰當?shù)臅r機發(fā)揮最大的能量[7]。教學中,應把兒童置于“課中央”“學中央”,找準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了解兒童、走進兒童,讓兒童成為數(shù)學學習的主體,實現(xiàn)長足發(fā)展。
2.“小先生制”的現(xiàn)代實踐。陶行知先生基于時代背景提出“即知即傳人”的“小先生制”,讓學習優(yōu)秀的孩子教孩子、教大人,教所有知識相對薄弱的人,實現(xiàn)共同成長?,F(xiàn)代“小先生制”在教學、德育等多方面進行了實踐和探索,側重“小先生”的培養(yǎng),對“小先生制”的提煉并不多,同時也忽略了“大先生”在“小先生制”中的重要作用?!靶滦∠壬啤毖永m(xù)了傳統(tǒng)“小先生制”中的核心理念,由學生中較優(yōu)秀或某方面有進步的學生教學生,凸顯兒童本位,發(fā)展兒童的天性,實現(xiàn)教學相長,促進對數(shù)學知識的深度理解。但“新小先生制”的著眼點不僅僅只有“小先生”,還有“大先生”,他們相輔相成,從課前到課中,再到課后,互相輝映,互相促進,從而產(chǎn)生了“新小先生制”的五種策略。
3.教學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F(xiàn)實教學中,學生虛假學習與淺表學習仍大量存在,課堂中部分學生與教師互動默契,看似“學會”,實則是簡單回應,并未深入理解,這勢必導致學生缺乏對數(shù)學本質的深度理解,長此以往,數(shù)學的學習效果會不斷低下。另一方面,數(shù)學教師雙班教學普遍存在,且每班學生較多,要實現(xiàn)每個孩子的個性化輔導是相當困難的。此時就非常需要“兵教兵”,在提升學生自我內驅力的同時進行生生合作,產(chǎn)生行之有效的互幫互學機制,讓學習隨時隨地發(fā)生,助力數(shù)學理解。
(二)兒童本位視角下“新小先生制”的特征
1.尊重兒童學習起點。數(shù)學教學,要充分尊重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基礎知識。兒童,在進入課堂前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jīng)驗和對事物的不同見解,或許表達能力不一,但兒童的思維方式需引起重視。因此,教師需充分了解學情,找準兒童的學習起點,精準教學?!按笙壬笨稍谡n前根據(jù)教材和學情,設計自學活動單,學生根據(jù)“活動單”課前先學,溫故的同時預習新知,清楚自學的具體內容,找出疑惑的問題,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有疑惑的問題,小組解決不了的,需要“大先生”的課堂引導。
2.關注兒童現(xiàn)實差異。兒童之間存有先天的自身差異,也有產(chǎn)生于后天的學習差異。這種差異是一把雙刃劍,需要教師充分關注,并有效運用,發(fā)揮各自的所長,彌補各自的不足?!靶滦∠壬啤背浞株P注兒童間的差異,通過異質分組,產(chǎn)生學習小組,小組內產(chǎn)生“小先生”,這樣更利于兒童間的互教互學,逐漸縮短差距,提高小組的整體學習力。
3.適應兒童發(fā)展需求。教學追求的是每位學生的發(fā)展,通過“小先生”帶動整個學習小組,甚至是學習大組的整體發(fā)展,讓不同的學生得到各自的發(fā)展,才是一支積極向上、不斷攀登的隊伍。“新小先生制”立足于兒童本位,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習活動的主要力量,并通過有效的方式實現(xiàn)差異化兒童的不同需求,以此適應兒童的發(fā)展需要,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新小先生制”并不只是單一策略,而是“大先生”和“小先生”融合共進的過程。它的方式不是單一的學習優(yōu)等生帶領學習薄弱生,并不只是做個“小老師”而已?!靶∠壬钡陌l(fā)展離不開“大先生”的引導和培育,“大先生”的成長也離不開“小先生”的促進,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學習共同體。筆者在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基礎上,傳承并創(chuàng)新,從兒童本位出發(fā),提煉了“新小先生制”的五種策略:未教先學制、“得”“疑”共理制、多法比試制、互補建構制、新疑競學制?!按笙壬苯柚鍌€“一”(一單、一卡、一鏈、一圖、一境)推動“小先生”的學習(圖1)。
這五種“新小先生制”都是在“大先生”和“小先生”的互助互學活動中相互促進,指向學生的深度理解。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加強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加強了教師的專研能力。要解決小先生的“疑”,需要教師有更大的儲備;要提升學生的“遷移”,教師更需將知識在理透的狀態(tài)下,尋找遷移新路徑,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從教一課知識到教一類方法。
(一)未教先學,“得”“疑”共理
“大先生”根據(jù)授課內容設計自學活動單,可以單獨以自學活動單的形式呈現(xiàn),也可以貫穿到課堂學習過程中,通過一個問題或多個問題導學,讓學生溫故知新,用已有經(jīng)驗嘗試解決新問題,梳理“得”(已知)和“疑”(困惑),用記錄卡整合。這樣,在進入課堂前,學生不再是一張白紙,而是有學、有思、有解、有疑,達到課堂的深度理解。此過程中學生梳理自己的“得”和“疑”,通過獨立讀課本、查資料或小組討論解決疑惑問題,課堂上再深度學習?!暗谩本褪菍W生的解題思路和解出的結果,有真“得”(正解),也有假“得”(錯解),需要教師辨別了解,“疑”是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是困惑。在“得”“疑”共理的交流中,學生發(fā)現(xiàn)了不同思路的局限之處,有本身的“疑”,也有對小組伙伴思路的“疑”。此時,作為“大先生”的教師,更應了解學生的真實學情,知道他們的學習困難,利于更好地突破難點。
(二)多思齊解,互補建構
綜上所述,“新小先生制”產(chǎn)生于傳統(tǒng)的“小先生制”,著眼于兒童立場,凸顯兒童本位,但并不只是在兒童中實行,作為“大先生”的教師需有更寬廣的視野,精準地引導。大先生借助“一單、一卡、一鏈、一圖、一境”有效推動“未教先學制”“‘得’‘疑’共理制”“多法比試制”“互補建構制”“新疑競學制”的和諧共育,深度挖掘知識本質,讓學生的數(shù)學理解不斷走向深入!
[1]唐夢菁.小先生制與貝爾蘭卡斯特制之比較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02):106-107.
[2]燕蕾,王小丁.從《師說》透視卓越教師的“樣子”[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7(05):81-83.
[3]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5.
[4]程振理.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探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5(07):54-57.
[5]徐錫標.陶行知“小先生制”理論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生活教育,2015(10):4-6.
[6]谷詩新.兒童立場:數(shù)學教學從這兒出發(fā)——追尋基于“兒童本位”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J].數(shù)學教學通訊,2018(04):3-4.
[7]楊日飛.論“兒童本位”的意蘊及其教育規(guī)定性[J].教育學術月刊,2012(02):3-6.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