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遠絲 張慧 姚慧慧 張少霞 謝志樺 彭靜 陳敏昌
抑郁的發(fā)生會引起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情緒低落、焦慮、對事物興趣降低等,導致患者出現(xiàn)睡眠障礙、身體不適等反應,嚴重的患者會出現(xiàn)自傷、自殺等想法行為[1]。因此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對其通過一定的干預來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改善軀體癥狀是臨床中關注的熱點問題[2]。精神運動康復是一種集中了各種運動機能,并與思維方式、心理學、大腦機能等直接或間接相聯(lián)系的非藥物治療手段,把身體與精神相結合來對待和理解精神疾病,以系統(tǒng)調(diào)節(jié)與反饋為基礎,以維持人體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定為目標,以身體為媒介調(diào)整心理機能再造過程,尋求個體身心平衡的康復治療技術。本院在抑郁障礙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實施精神運動康復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1 日~2020年7月30 日在東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住院的80例抑郁障礙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入組的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中有關抑郁障礙的診斷;②年齡18~60 歲;③實驗前兩周患者未連續(xù)服用抗抑郁藥物;④實驗前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17 分;⑤患者及家屬知情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嚴重器質(zhì)性疾?。虎谒幬镞^敏或不耐受;③酒精依賴;④妊娠、哺乳期的女性。對照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18~60 歲,平均年齡(38.5±10.5)歲;病程1.1~8.5年,平均病程(4.8±1.5)年。研究組男14例,女26例;年齡19~59 歲,平均年齡(38.1±10.0)歲;病程1.0~9.0年,平均病程(5.0±1.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SSRI 類抗抑郁藥物(舍曲林)治療,具體用量根據(jù)患者實際的情況進行調(diào)整。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精神康復運動干預,干預時間為8 周。評估患者的精神運動功能,了解其功能水平,根據(jù)評估結果選擇適合的運動方法,主要包括骨骼敲擊放松、觸碰性治療及被動式放松等個體治療。①骨骼敲擊放松運動:對患者的骨骼、關節(jié)應用小球敲擊,通過產(chǎn)生的震動感來放松身體、增加自身的身體圖式意識。30~45 min/次,2 次/周。②觸碰性治療運動:指導患者采取比較舒服的仰臥位,治療人員用雙手去觸碰患者的關節(jié)并進行輕柔活動,并指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受上,感受身體發(fā)生的變化。30~45 min/次,2 次/周。③被動式放松運動:應用小瑜伽球按壓患者的身體,并指導患者對按壓部位命名,指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受上,對自己肌肉張力的變化產(chǎn)生意識,感受及區(qū)別緊張與放松之間的變化,最終達到自主調(diào)節(jié)自身的肌力,以達到放松的目的。30~45 min/次,2 次/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評分,分別在干預前、干預后2、4、8 周后應用HAMD 進行評定,包括7 個因子,總分52 分,總得分越高表示抑郁情緒越重。
1.3.2 對比兩組干預前后軀體癥狀評分,分別在干預前、干預后2、4、8 周后應用軀體癥狀嚴重程度量表(PHQ-15)進行評估,包括15 個常見的軀體癥狀,總分0~30 分,0~4 分:無軀體癥狀;5~9 分:輕度軀體癥狀;10~14 分:中度軀體癥狀;≥15 分:重度軀體癥狀。
1.3.3 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癥狀評分,分別在干預后2、4、8 周后應用不良反應癥狀量表(TESS)進行評定,分數(shù)越高表示不良癥狀越重。
1.3.4 對比兩組總體療效評分,分別在干預后2、4、8 周后應用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GI)進行評定,包括病情嚴重程度(SI)、療效總評(GI)、療效指數(shù)(EI)三項,分數(shù)越低表示總體療效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負性情緒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2、4、8 周后,研究組負性情緒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軀體癥狀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軀體癥狀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2、4、8 周后,研究組軀體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軀體癥狀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軀體癥狀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癥狀評分對比 干預2、4、8 周后,兩組不良反應癥狀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癥狀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癥狀評分對比(,分)
注:兩組對比,P>0.05
2.4 兩組總體療效評分對比 干預2、4、8 周后,研究組總體療效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總體療效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總體療效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抑郁障礙在臨床中又被稱作抑郁癥,其主要特征是明顯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維遲緩和活動減退,是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軀體表現(xiàn),如胸悶、心慌、肢體乏力、頭昏、胸痛等,身體的不適感影響到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3]??挂钟羲幨侵饕闹委煼椒?目前以舍曲林為代表的SSRI 類抗抑郁藥物是常用的治療藥物,但是單用藥物治療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臨床有研究指出,藥物治療起效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而且在用藥期間會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嚴重影響著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及效果。因此通過給予其他的干預方式來輔助治療是臨床中所關注的熱點問題[4]。
精神運動康復是從人身心的整體觀出發(fā),結合運動、情緒、心理、身體意識等,在特定的運動下實施的一種干預方法,其主線是運動[5]。而且該種方法的原因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醫(yī)院、社區(qū)均可開展。精神運動康復最早起源于法國,其學科基于精神學、哲學、生理學、認知心理學等的融合[6]。精神運動學從人體神經(jīng)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揭示了神經(jīng)心理從幼兒-成人期發(fā)育的特點,并對身體意象、圖示與神經(jīng)心理學進行融合,結合解剖學來闡述精神運動功能障礙的發(fā)生機制,從而對患者實施的非藥物治療[7,8]。通過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4、8 周后,研究組負性情緒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2、4、8 周后,研究組軀體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精神運動康復治療能夠有效的改善抑郁障礙患者的負面情緒,有利于軀體癥狀的改善,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從精神運動康復角度來看,人們的身體能夠接收來自于內(nèi)、外部環(huán)境所有的信息,并且能夠?qū)@些信息進行處理、總結以及記憶[9]。這些來源的信息能夠在大腦軀體衍生出拓撲表征,從而在機體的大腦中生產(chǎn)運動、感覺功能縮略圖。身體圖式指的是當身體處在一種靜止及運動狀態(tài)下表現(xiàn)出的精神特征,其是建立在大腦圖形的繪制之上。個體對自身產(chǎn)生的感受力被稱為身體意識,該意識的構建、演化是在感覺體驗及運動體驗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感覺體驗及運動體驗,身體能夠?qū)Ω杏X、情緒產(chǎn)生記憶。身體意識能夠反映出個人的存在感,意識能夠強化自身的心理、情感及情緒,引起可以說意識與感覺是緊密相關的,它能夠幫助個體去適應周邊的環(huán)境,是環(huán)境穩(wěn)定性的媒介。因此意識可以把身體對情緒的反應、篩選轉為情感。人的身體感受與外部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能夠讓人們精確地表達出情緒,同時付諸于行動。而主觀、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產(chǎn)生情緒,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中變現(xiàn),比如其可以促發(fā)人們產(chǎn)生愉快、痛苦等體驗,產(chǎn)生認知,激發(fā)對生理的調(diào)節(jié),同時促進個體做出適當?shù)男袨?。情緒與身體、心智有關,其能夠?qū)π袆幽芰Ξa(chǎn)生影響,因此對自身情緒進行良好的識別能夠使自身的能動性最大限度發(fā)揮。精神運動康復治療能夠幫助患者掌控身體的意識,最終對其情緒進行調(diào)節(jié),是一種治療過程。治療師通過維持患者處在一個穩(wěn)定的強度水平,使患者能夠在無壓力的環(huán)境下對周圍及自身環(huán)境進行感知,通過語言誘導來指導患者感受身體不同的部位,喚醒負性情緒。其次通過對患者的負面情緒進行評估分析,從而制定出針對性的干預手段,最終達到提升對自身狀態(tài)的認識、調(diào)節(jié)自身感受,增加患者的表達能級及行動能力,促使其能夠往積極的方向轉化,最終達到緩解抑郁情緒通過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4、8 周后,兩組不良反應癥狀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2、4、8 周后,研究組總體療效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精神運動康復干預是一種身心干預方法,在改善患者的情緒、認知、行為功能方面時并不會增加不良癥狀的發(fā)生,相反還能夠緩解不良的情緒。但是本次研究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觀察的指標、樣本等數(shù)據(jù)較少,因此后期的研究中應加大觀察樣本、指標等,從而能夠獲取更準確的實驗結果。
綜上所述,在抑郁障礙的治療過程中,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實施精神運動康復取得滿意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及軀體癥狀,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