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君
翼狀胬肉是眼科疾病中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目前發(fā)病機制未完全明確,手術是其主要的有效治療方案。術后對眼部疼痛、異物感、眼部充血、干澀及炎癥反應的控制,在翼狀胬肉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術后眼表功能的早期恢復、正常的眼表生理環(huán)境對防治翼狀胬肉術后復發(fā)起到重要作用。當前非甾體類滴眼液被廣泛投放到臨床中應用,促使翼狀胬肉術后多可得到有效的鎮(zhèn)痛及抗炎治療。溴芬酸鈉滴眼液作為一種眼科常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其在白內(nèi)障手術后對炎癥反應的控制作用和對疼痛的良好控制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可[1]。鑒于溴芬酸鈉有降低術后炎癥反應、緩解疼痛及異物感,促進眼表組織修復的作用,本實驗將其應用到翼狀胬肉的手術治療中。本次研究對院內(nèi)行翼狀胬肉手術治療的167例患者進行了分組調(diào)查,旨在明確溴芬酸鈉滴眼液在翼狀胬肉手術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間收治的翼狀胬肉手術患者167例為觀察對象,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抽樣法分為治療組(83例)與對照組(84例)。治療組男39例,女44例;年齡41~76 歲,平均年齡(61.95±12.33)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7.24±2.33)年。對照組男43例,女41例;年齡42~77歲,平均年齡(63.18±11.93)歲;病程1.2~13.0年,平均病程(7.53±2.1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初次行翼狀胬肉手術;無其他眼部手術史;無干眼癥。排除標準:存在口服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史及對NSAIDs 過敏者;目前使用任何麻醉鎮(zhèn)痛類藥物者;存在眼部感染史者。該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常規(guī)手術切除翼狀胬肉頭部,清除結膜下周圍筋膜組織及纖維增生組織,徹底清除角膜面翼狀胬肉頭部纖維組織,取顳上方帶角膜緣干細胞組織的游離結膜瓣移植至暴露鞏膜面,采用10-0 尼龍線縫合固定于淺層鞏膜上,手術由同一熟練醫(yī)師完成操作。治療組于術前3 d 應用0.1%溴芬酸鈉滴眼液(商品名:普羅納克,日本大阪千壽制藥株式會社,注冊證號H20150243)治療,1~2 滴/次,2 次/d。對照組于術前3 d 應用雙氯芬酸鈉滴眼液(商品名:迪非,沈陽興齊眼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455)治療,1~2滴/次,4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至術后1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術后1、3、7 d 疼痛情況,采用VAS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定,評分0~10 分,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
1.3.2 對比兩組術后1 個月臨床檢查指標,包括主觀癥狀評分、BUT、角膜熒光染色評分、SⅠt 結果。主觀癥狀評分采用眼表疾病指數(shù)量表(OSDI)評定,評分=所有項目總分數(shù)/總回答項目數(shù)×25,評分0~100 分。角膜熒光染色以四象限計數(shù),每個象限1~5 個點狀染色計1 分,5~10 個點狀染色計2 分,>10 個點狀染色或片狀染色計3 分,四象限累計總分為0~12 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1、3、7 d VAS 評分對比 術后1、3、7 d,治療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1、3、7 d VAS 評分對比 (,分)
表1 兩組術后1、3、7 d VAS 評分對比 (,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術后1 個月臨床檢查指標對比 術后1 個月,治療組主觀癥狀評分、SⅠt 結果、角膜熒光染色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BUT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1 個月臨床檢查指標對比()
表2 兩組術后1 個月臨床檢查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翼狀胬肉手術治療后出現(xiàn)眼部的疼痛、異物感、流淚等刺激癥狀給患者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痛苦,還可能出現(xiàn)干眼癥、角膜上皮修復延遲,甚至角膜溶解等并發(fā)癥,特別是多次手術者可使淚膜穩(wěn)定性下降。術后早期淚膜不穩(wěn)定可能進一步損害角膜緣干細胞,促使局部組織增殖導致翼狀胬肉復發(fā)。角膜是感覺神經(jīng)分布豐富的組織,并含有大量的機械性感受器、化學性感受器,術后眼瞼與角膜創(chuàng)面的機械性摩擦及炎癥反應會刺激角膜的神經(jīng)感受器產(chǎn)生疼痛、異物感、流淚等不適癥狀[2]。如何在術后早期緩解疼痛、異物感等不適癥狀,減輕炎癥反應,有效促進眼表的修復,幫助患眼平穩(wěn)過度從而達到抑制翼狀胬肉復發(fā)的目的,已引起眾多醫(yī)師的關注。研究表明溴芬酸鈉滴眼液屬于乙酸類衍生物,是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其結構為在安芬酸分子式碳4 上連接溴原子,該結構特點有效增加了分子的親脂性和穿透細胞膜的能力[3],從而加強對環(huán)氧化酶-2(COX-2)的抑制作用,阻斷花生四烯酸轉化為前列腺素,COX-2 是眼部炎性因子的主要調(diào)節(jié)酶[4],通過抑制COX-2 減少前列腺素生成,可有效減輕術后創(chuàng)面的炎癥反應,另外也可直接作用在外周疼痛感受器上減輕疼痛癥狀[5]。局部使用的NSAIDs 滴眼液的鎮(zhèn)痛、抗炎效果各家報道不一致[6,7]。本研究采用系統(tǒng)的評分方法對溴芬酸鈉滴眼液在翼狀胬肉手術后的鎮(zhèn)痛方面及抗炎、促進淚液功能方面作出系統(tǒng)評價。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3、7 d,治療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溴芬酸鈉滴眼液對翼狀胬肉術后早期疼痛的抑制作用優(yōu)于雙氯芬酸鈉滴眼液,這與溴芬酸鈉滴眼液較雙氯芬酸鈉滴眼液的組織親和力、穿透力更強相關。術后1 個月,治療組主觀癥狀評分、SⅠt 結果、角膜熒光染色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BUT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合以上淚液功能指標,溴芬酸鈉滴眼液對術后眼表淚液功能的修復作用優(yōu)于雙氯芬酸鈉滴眼液組。有報道指出溴芬酸鈉滴眼液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強度是雙氯芬酸鈉的3.7 倍[8-10]。這與溴芬酸鈉的組織穿透力強,眼表有效濃度高有密切關系[11]。由于樣本數(shù)量有限并未對溴芬酸鈉滴眼液與雙氯芬酸鈉滴眼液的抗炎鎮(zhèn)痛效果在數(shù)量級上進行精確比較,有待于進一步大樣本量的觀察研究。另有研究表明基礎淚液分泌不足及眼表淚液分布不均會導致角膜緣干細胞及正常結膜上皮化生增殖[12],此為翼狀胬肉發(fā)生的原因之一,因此溴芬酸鈉滴眼液在淚液功能修復方面的作用有效程度有待進一步觀察。
綜上所述,在翼狀胬肉手術的治療中溴芬酸鈉滴眼液應用效果顯著,其鎮(zhèn)痛效果及對眼表淚液功能修復的促進作用較好,療效確切,有助于提高手術效果及翼狀胬肉術后患者的滿意度,值得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