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蘭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yī)院 產科,云南 玉溪 653100)
宮頸機能不全主要是因宮頸內口結構、形態(tài)以及功能異常引起的非妊娠狀態(tài)下宮頸呈病理性擴張,主要分為先天發(fā)育不良或后天性宮頸損傷。在妊娠中期,隨著宮腔壓力增加,羊水增多,胎囊易出現下垂,形成前羊膜囊,引起早產或流產[1]。臨床治療主要通過手術為主,術前采用B超對宮頸長度進行測量,以此篩選出適應宮頸環(huán)扎術患者,療效顯著。本文深入分析改良式宮頸環(huán)扎術在宮頸機能不全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就診的120例宮頸機能不全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據分組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分別采用MacDonald環(huán)扎法、改良式宮頸環(huán)扎術。對照組年齡23~42歲,平均(32.15±5.21)歲;孕次3~5次,平均(4.23±0.32)次。觀察組年齡23~42歲,平均(32.20±5.14)歲;孕次3~4次,平均(3.89±0.24)次。2組患者基礎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均有2次及以上孕中期流產或早產史;②孕前經宮頸檢查確診的宮頸機能不全者;③病歷資料均完善;④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高危險因素;②胎盤位置異常;③胎兒畸形;④研究期間退出患者。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均在手術前進行機體檢查,檢查項目有血常規(guī)、感染性標記物、陰道分泌物、宮頸聚合酶鏈反應、淋球菌、衣原體、支原體、宮頸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藥敏,肝腎功,血脂,血糖,凝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通過B超檢查患者宮頸管長度、宮口寬度及水囊楔形嵌入情況,排除胎兒畸形。對所有患者抗感染、hCG+黃體酮保胎治療。
1.2.2 手術方法
對照組行MacDonald環(huán)扎法:在硬膜外麻醉生效后用陰道拉鉤暴露宮頸,用卵圓鉗鉗夾持宮頸前唇輕輕向下牽拉,使用宮頸環(huán)扎線在靠近陰道穹隆部宮頸內口水平自宮頸11點處進針,在9~10點處出針,環(huán)繞宮頸縫繞數針,在1點處出最后1針,將環(huán)宮頸的縫線拉緊,將宮頸管縮小到5~10 mm,在陰道前穹隆,宮頸12點處打結,檢查宮頸外口無松弛,剪去多余縫線。觀察組行改良式宮頸環(huán)扎術:在硬膜外麻醉生效后用陰道拉鉤暴露宮頸,用卵圓鉗鉗夾持宮頸前唇輕輕向下牽拉,使用宮頸環(huán)扎線在靠近陰道穹隆部宮頸內口水平自宮頸12:30點處進針,在11:30點處出針,另兩個點分別在宮頸3:30和9:30進針,分別在宮頸5:00點和7:00處出針,將宮頸環(huán)扎線拉緊,將宮頸后唇輕輕向上提拉,在陰道后穹隆,宮頸6點處打結,檢查宮頸外口無松弛,剪去多余縫線。
1.2.3 術后處理
所有患者術后取去枕平臥6 h后可下床適當活動,導尿管留置時間應12~24 h,術后48h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口服黃體酮0.2 g保胎治療共5 d,觀察有無陰道流血、胎心及宮縮,規(guī)律飲食,保持大便通暢;若患者有流產高危因素,知情選擇予預防性靜脈滴注鹽酸利托君24 h后改口服預防流產治療,住院觀察3 d無異常安排出院休息,術后定期產檢,無異常情況,則妊娠36周予拆除宮頸環(huán)扎線,順其自然觀察。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2組患者手術成功率;②對比2組分娩孕周情況,包括<28周、28~34周、35~36周、≥37周。③足月、早產、流產發(fā)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計算,手術成功率、分娩孕周、妊娠結局以n(%)表示,若P<0.05,則2組數據有差異。
2.1 對比2組手術成功率
術后,觀察組手術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成功率比較[n(%)]
2.2 對比2組分娩孕周
術后,2組28~34孕周患者比較無差異(P>0.05);術后,觀察組<28周、35~36周孕周患者少于對照組,且≥37周孕周患者較對照組多,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2組分娩孕周比較[n(%)]
2.3 對比2組妊娠結局
術后,觀察組早產、流產患者少于對照組,且足月妊娠患者多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3 2組妊娠結局比較[n(%)]
宮頸機能不全主要是孕婦在孕中期宮頸無痛性擴張,導致多次晚期流產、早產,主要與患者既往有產傷、擴張宮頸人工流產術、宮頸嚴重裂傷等相關。若無痛性孕中期習慣性流產產婦提示宮頸松弛,引起該疾病風險較高,需考慮是否患有此疾病[2]。由于子宮峽部括約肌功能降低,宮頸內口松弛與擴張,呈現無痛性擴張與宮頸管消失,羊膜囊脫出而發(fā)生流產、早產。臨床研究統計,我國該疾病發(fā)病率約為0.1%~2%,妊娠期為14~24周習慣性流產產婦中發(fā)病率約為15%,導致妊娠結局不良[3]。目前,臨床主要以手術治療,對宮頸內口形態(tài)進行修復,同時恢復宮頸內口功能,最大程度上使宮頸管張力增強,可對子宮下段延伸產生阻止作用,并能夠避免宮頸口擴張,以此提高宮頸內口妊娠后期胎兒及胎兒附屬物的重力[4]。
改良宮頸環(huán)扎術式主要有擇期宮頸環(huán)扎術、應激性宮頸環(huán)扎術、緊急性宮頸環(huán)扎術,其中擇期宮頸環(huán)扎術主要是針對孕前或孕早期患者實施的術式,需對該階段患者是否可行該手術進行明確;應急性宮頸環(huán)扎術主要適用于宮頸管<2.5 cm,宮頸內口呈“漏斗狀”的患者;緊急性宮頸環(huán)扎術適用于患者有典型的宮頸機能不全癥狀,且宮頸擴張≥2 cm患者,同時宮頸外口可見或未見胎胞時行此手術[5,6]。不同術式相比發(fā)現,擇期宮頸環(huán)扎術較其他2種術式成功率高,手術時間選擇在12~20周。研究結果發(fā)現,孕20周前后行以上幾種手術,其成功率無差異,但是20周前較20周后妊娠天數與新生兒體質量增加,表明在孕20周前行改良宮頸環(huán)扎可有效延長孕周,增加新生兒體質量[7,8]。Daskalakis等[9]研究發(fā)現,對比急診宮頸環(huán)扎術與非急診宮頸環(huán)扎術療效,急診宮頸環(huán)扎術療效相對較低,但可使孕期延長,提高新生兒成活率,降低早產率,所以即便羊膜囊膨出較為明顯患者也適用于此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妊娠結局[10]。本研究發(fā)現,術后觀察組手術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28周、35-36周孕周患者少于對照組,且≥37周孕周患者較對照組多,觀察組早產、流產患者少于對照組,且足月妊娠患者多于對照組,表明改良式宮頸環(huán)扎術可顯著減低早產、流產率,延長孕周,提高手術成功率。
綜上所述,宮頸機能不全患者行改良式宮頸環(huán)扎術,可有效延長孕周,手術成功率更高,早產、流產患者明顯減少,臨床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