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萬杰
歐陽修小時候家里很窮,他四歲時父親就去世,母親獨自把他撫養(yǎng)大。由于家境貧寒無力購買筆墨紙硯,母親就取池塘邊的荻草當筆,把沙地當紙,一筆一畫教他寫字。母親還給歐陽修誦讀許多優(yōu)秀的詩文,教他為人要正直有節(jié),要心懷家國。歐陽修也愛上了讀書,家里的書讀完了,他就到別人家借書讀;遇到好的詞句,就動手抄寫下來,反復(fù)揣摩,不斷累積知識。歐陽修在困境中飽讀詩書,開闊眼界,他的文章很早就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并養(yǎng)成了不受外部環(huán)境約束,能夠隨遇而安的曠達品性。
二十多歲的歐陽修金榜題名,成了能為國家效力的人才,一個盡職盡責的臣子。有一次,為人正直的范仲淹因彈劾宰相把持朝政,被誣蔑而遭到貶謫。只是一介小官的歐陽修憤憤不平,大膽地寫信譴責身為諫官的高若訥,指責他膽小怕事,有辱于本應(yīng)直言不諱的諫官之職。這種剛直不阿、仗義執(zhí)言的性格,讓歐陽修一生遭遇三次貶謫。他三十九歲被貶到滁州做太守時,人們以為他會心灰意冷、失魂落魄,然而沒想到他卻把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條。短短兩三年,他寬簡從政,事事順應(yīng)民情,很快就讓滁州老百姓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一日,他與眾人在秀美的山林間玩樂,看到霧氣中的樹林、草木枝旁的野花、潺潺溪水里歡快游動的魚兒,還有路邊背著東西和歌而行的山民,歐陽修感到這一切是那么和諧、自在!傍晚他與眾人離去時,聽到鳥兒在山林間快樂地歌唱,于是感慨: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我們一眾游人的樂趣;今天游人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山間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眾人之樂為樂。在歐陽修眼里,鳥兒、山水、游人和自己雖然各有其樂,卻以彼此之樂而互相安樂,這才是天下最大的和美啊。歐陽修在被貶時依然能夠“自得其樂”,是因為他在地方實現(xiàn)了老百姓的安民之樂。
儒者的隨遇而安與常人不同,它不是缺乏主見,不是隨波逐流,更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心存大志,識天下之和美,求天下百姓生活安寧和睦。這應(yīng)該就是歐陽修從小從古書中的智者賢人那里學到的道理吧。儒者的隨遇而安,其實就是在不同的機遇下努力實現(xiàn)心中的理想抱負。
(摘自《少兒國學》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