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寒
開放是當代中國發(fā)展的主題。開放的核心要義就是如何對待外來事物。尤其在文化創(chuàng)新上,需要把本來、外來、未來貫通起來,才能形成獨特的效應。
查字源,“來”的本義指的是“麥(麥)”。古字形表明,低垂的穗花、對稱的葉子、挺直的根莖,活脫脫就是“麥”的直觀形態(tài)。有的古字還添加了行和止,表示這是“外來的農作物”,也就是“天外來客”。
這出故事有多個版本。一說,古代周朝發(fā)祥地渭河一帶,四千年前,龍卷風將小麥的種子從中亞吹到這里,經(jīng)周人培育種植,在中原流傳下來。所以有“天授瑞麥”之說。還有一說,西域的番邦朝奉周天子,帶來了小麥種子,這種適合北方旱地種植的作物由此得到推廣,形成了“南稻北麥”的農業(yè)格局。這個傳說,又詮釋了“來,天所來也”的“天”;這個“天”應該是指“天方”,也就是西域波斯灣一帶。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講的不就是那一帶的故事?這就將華夏對外開放交流的時間,一下子延伸到了數(shù)千年前。早期小麥遺存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支持了這一結論。
“麥,芒谷也?!睆摹疤焱狻苯蹬R的“麥”,不僅具有農作物的屬性,還獲得了開放的特性和義涵?!皝怼笨梢哉f是對“麥”的開放特性的進一步確認,天然地具有開放情懷。
字形演變中,兼有“外來”和“農作物”特性和內涵的“來”,逐漸留下了與“去”相對應的動詞屬性,而作為“農作物”的名詞特性,則在原有字形基礎上再添加倒轉的“止”(腳趾),特別表示“從外面?zhèn)魅氲淖魑铩?,也就是“麥”,簡體則寫作“麥”。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字形轉換。沒“腳”的卻體現(xiàn)出腳的功能,叫作“來”;長了“腳”的卻不會走,叫作“麥”。許多人對“來”和“麥”音義相通,腦筋怎么也轉不過來,不妨回溯比對一下麥子的前世今生,或許才能弄明白其中的奧妙。一個漢字里就有一部文化史,“來”算作一個。
“翩翩兩騎來是誰”“笑問客從何處來”,秉持開放包容,才會敞懷迎接八方賓客?!芭L送走半年寒,冬麥迎來一地春。”冬與春,來去之間,又是一個豐年?!傲磙r事,以豐年谷?!痹撌菍θ饲诖簛碓绲挠忠患卧S。
(摘自《新民晚報》2020年10月19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