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不完的大書》以兒童的視角描寫了大自然中多彩繽紛的事物,文字中融入了豐富的想象,展現(xiàn)了一幅生動有趣的自然圖景,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研究者圍繞“感受課文中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的單元要素,從釋義、解碼、評鑒三層級對其進行文本解讀,讓學生的學習逐級進階,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關(guān)鍵詞】《讀不完的大書》;三層級解讀;散文;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桂胄,二級教師,曾獲南京市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實踐與評優(yōu)活動一等獎,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讀不完的大書》是朱維之先生的一篇散文,被統(tǒng)編語文教材收錄在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文章語言生動優(yōu)美,表達方式變化多樣,使用了大量精當妥帖的四字詞語,曉白簡潔又張力無窮。散文的閱讀教學是一個由表及里、層層內(nèi)化的過程,而三層級閱讀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解開文本藝術(shù)奧秘,直至遷移運用的過程。本文從散文這一文體出發(fā),圍繞該單元的語文要素“感受課文中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從釋義、解碼、評鑒三層級對教學做出如下解讀。
一、教學目標
1.能夠通過審題法讀懂課文內(nèi)容,理解大自然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大書”。
2.能夠通過朗讀品味,體會課文生動的語言,了解作者通過聲音、動作來描寫大自然“好玩的東西”的寫作技巧。
3.能夠通過仔細觀察,仿照課文第二自然段“事物特征+自身感受”的表達思路,寫一寫自己在大自然這本“讀不完的大書”中“讀”到的內(nèi)容。
二、教學過程
(一)釋義:揭題導入,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1.學生讀課文的題目,就課文的題目《讀不完的大書》進行質(zhì)疑提問,教師將學生的問題逐一板書。
2.師生共同整理并概括所有的提問,提煉出可以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四個問題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這四個問題。
3.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真棒,能提出這么多問題??纯催@些問題,你能解決哪一個呢?
問題1.這部“讀不完的大書”是什么?(大自然)
問題2.為什么說大自然是一部“讀不完的大書”?(因為大自然里有無窮的奧秘,無盡的樂趣,讓人怎么讀也讀不完)
問題3.“讀不完的大書”中的“讀”是什么意思呢?(探索、觀察)
問題4.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大書”?它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書和大自然一樣,里面有著無窮無盡的知識和奧秘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讓人怎么看也看不完)
小結(jié):同學們,讀讀課文標題,提提問題,互相解答就可以初步了解課文。以后我們再遇到這樣有意思的標題,仔細讀一讀、想一想、問一問,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能讓我們更好地讀懂課文內(nèi)容。
【設計意圖】釋義,就是解讀、解釋文本的基本意思,包括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主題、思想、情感等。面對一篇散文,首先要讀懂,即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大意。這是閱讀教學最基礎的工作。其次,教師還要思考:如何才能讀懂?這直接關(guān)涉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1]。
基于釋義層兩大要求——“讀懂”以及“如何讀懂”。筆者從課文標題入手,引導學生對“讀不完的大書”這一極具語言特色的課文標題進行質(zhì)疑提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接著,對學生零散的問題進行整合,呈現(xiàn)四個主問題,讓學生帶著這四個問題初讀課文并展開思考。讀完課文后,學生大體能夠解答這四個問題,這也意味著學生抓住了課文的描寫對象及其形態(tài)特征,從而解決“讀懂”和“如何讀懂”兩大問題,完成釋義層的要求。其實,這種通過“讀讀課文標題,提提問題”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方式叫作審題法。遇到類似有意思的標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審題、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以更好地讀懂課文。
(二)解碼:理清結(jié)構(gòu),體會語言的生動
1.大自然里有著無窮的奧秘,無盡的樂趣,這使得作者五六歲時就對大自然著迷了。(引導學生朗讀第一段)
2.同學們,在這本“讀不完的大書”里到底有哪些好玩的東西呢?請你試著填一填下面這張圖(如圖1)。
3.教師小結(jié):課文先總體描寫了大自然中有許多好玩的東西,再分別描寫了這些東西好玩在哪里,最后總結(jié)大自然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大書。這樣“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非常清晰(如圖2)。
4.(PPT出示第二段)指定一個同學朗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哪里讀出了大自然的“好玩”?
5.預設:
(1)小麻雀嘰嘰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悅。
這是抓住小麻雀哪一方面的特點來體現(xiàn)它的“好玩”的?(聲音、動作)
(2)老鷹在高空盤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撲而下,給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覺?
(播放老鷹捕獵的視頻)老鷹捕獵的場景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迅猛、厲害)這是抓住老鷹哪一方面的特點來體現(xiàn)它的“好玩”的?(動作)
(3)螞蟻搬家,井然有序,當兩軍對壘時,那勇敢忠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這是抓住螞蟻哪一方面的特點來體現(xiàn)它的“好玩”的?(動作)
小結(jié):同學們,作者選擇麻雀、老鷹、螞蟻三種小動物,抓住其動作、聲音等方面的特點來體現(xiàn)它們的“好玩”。我們在描寫事物時,也可以抓住事物的特點,比如動作、聲音等進行描寫。
6.大自然中的萬物不僅好玩,還可以讓人產(chǎn)生豐富的沉思和遐想呢!請同學們再讀第二段,想一想:大自然讓“我”產(chǎn)生了哪些沉思和遐想?
7.預設:
(1)當看到小麻雀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時,“我”感到愉悅。
(2)老鷹在高空盤旋、展翅滑翔時,給“我”一種雄健勇猛的感覺。
(3)當看到螞蟻井然有序地搬家時,“我”敬佩它們那勇敢忠貞的精神。
8.我們在描寫事物時,不僅可以寫出事物的特點,還可以寫出該特點帶給我們的感受。
9.同學們讀第三段思考,作者在這一段有沒有寫出自己的沉思與遐想?(沒有)
10.那寫了植物的什么?(特點:顏色、形態(tài))
11.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事物的特點及其帶給我們的感受呢?讀一讀下面修改后的文字,你覺得跟課文相比有什么不同嗎?(PPT出示修改后的文字:小麻雀嘰嘰喳喳、蹦蹦跳跳的,給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覺。老鷹在高空盤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撲而下,叫人愉悅)
12.教師小結(jié):我們在描寫事物的特征時,要注意這些事物的特征要符合人們的真實感受。
【設計意圖】為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看出課文的整體結(jié)構(gòu),筆者運用一張思維導圖提煉出課文“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白了如何建構(gòu)自己的文章。
三層級文本解讀的解碼層要求,對于課文中有藝術(shù)價值、藝術(shù)特色的段落,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寫出來的,由此提煉寫作技巧,為評鑒層的遷移運用做鋪墊。在課文第二段,作者抓住麻雀、老鷹、螞蟻三種小動物的動作、聲音等方面的特點進行描寫,
同時寫出了這一特點帶來的感受。這種“事物特征+自身感受”的寫作方法非常適合學生進行遷移、仿寫。
為強調(diào)事物特征與人的感受之間的適配性,筆者通過對調(diào)詞句的策略,將描寫小麻雀的句子和描寫老鷹的句子進行了微調(diào),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有什么不同,由此讓學生明白,在描寫事物特征時,要注意事物特征與自身感受兩者之間情感色彩的統(tǒng)一,不能隨意拼湊。如此,解碼層的教學不僅賞析了散文生動的語言特點,還知道了“事物特征+自身感受”的方法。
三、評鑒:遷移運用,實現(xiàn)自我創(chuàng)作
1.(PPT出示大自然的圖片)請同學們一邊欣賞圖片,一邊想一想:你在大自然這本“讀不完的大書”中都讀到了什么?
2.(PPT繼續(xù)出示三幅大自然圖片)這是什么?有什么特點?你看到蝴蝶/錦鯉/大熊貓的時候心里感覺如何?
3.下面請選擇一幅你最喜歡的,先寫“事物的特點”,再寫“自己的感受”。如果這三幅圖都不能滿足你,你也可以寫自己看過的其他圖片。
4.生寫,師巡視。
5.全班分享寫作成果。
【設計意圖】對于《讀不完的大書》這篇文質(zhì)兼美、語言生動的文章,更適合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借鑒和移用。那么,如何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讓他們運用“事物特征+自身感受”的寫作方法進行自我創(chuàng)作呢?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素材,學生很難創(chuàng)作出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文字。于是,筆者在學生動筆仿寫之前,先出示一些大自然的圖片,讓學生看圖觀察,讓他們在交流互動中碰撞、積累。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寫作坡度,使學生在仿寫遷移時,有內(nèi)容可寫。寫作完成后,筆者當堂展示了幾位學生的仿寫作品,并請學生點評,以再次回爐重造、鞏固溫習相關(guān)技巧。
運用三層級文本閱讀教學理論設計教學,既可使教學板塊更加清晰,還使得板塊之間的進階更加鮮明,一層扣一層,層層進階,讓學生學習的軌跡清晰可見,讓學生的能力逐級提升。
參考文獻:
[1]黃偉.精準聚焦,拾級而上:三層級閱讀教學微課設計[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7):28-29,33.
(責任編輯:蔣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