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梅(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大沙頭小學 510100)
“雙減”政策的全面落地,讓各個學科的教師都在積極改革教學方式,旨在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并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小學階段教育的一項基礎(chǔ)課程就是語文,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閱讀教學。其具有多項作用,不僅有助于增加學生的詞匯量,也能夠使之較好地掌握一些寫作技巧。在小學語文中,通過開展課外閱讀教學,一方面可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學習空間,另一方面也能夠?qū)W生的語文思維、創(chuàng)作能力起到有效培養(yǎng)作用。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核心便是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使之通過閱讀能夠較好地完成對信息的收集處理,也可以很好地分析解決問題,從中學到知識。由此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改變,即從過去的以書本知識為主,變成了主題化閱讀、科學化閱讀和多樣化閱讀。通過主題教育思想的指導,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將圍繞讀物核心內(nèi)容,利用閱讀與主題的緊密結(jié)合來進行主題學習,通過課外讀物的填充和融入,改變學生的閱讀方法,使學生閱讀效率、閱讀量均較過去有很大提升,同時語文素養(yǎng)也得到顯著增強。
由于信息技術(shù)的廣泛推廣和應用,學生也有了更多的渠道能夠獲取知識。正如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讓學生喜歡上學習不能只一味地將作業(yè)量增加,而應該通過閱讀、閱讀、再閱讀。所以教師需給予學生科學引導,使之喜歡上學習,而這就需要借助不斷閱讀來實現(xiàn)?!钡@種閱讀也一定要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應把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引領(lǐng)學生主動收集課外閱讀材料。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普遍偏小,尚不具備較強的信息搜索能力,因而需要教師對學生實際情況充分掌握,之后再按照各自不同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計劃。
以《小馬過河》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先講述一些學生熟知的寓言故事,然后要求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完成對寓言故事的搜索與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會想到教師之前舉的例子,進而讓搜索的目的性更強。在正式開展教學前,教師可讓學生在班級分享自己找到的寓言,之后再把課文引入,從而讓學生喜歡上閱讀,并主動參與到閱讀過程中。在進行寓言故事的收集時,很多學生既可整體感知寓言故事的特點,也能夠為之后進行課外閱讀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
課前,教師引導學生收集相關(guān)閱讀文本,能夠讓學生積累的素材更加豐富,也可將其課外閱讀興趣激發(fā)出來,這一點非常重要。倘若未在課前收集相關(guān)閱讀信息,那么就會減弱學生的參與感和興趣 ,進而降低課外閱讀的效率。
鑒于圍繞單元整體實施教學是課外閱讀的一大顯著特征,教師應該清楚地知曉教材中的每篇課文是怎樣排序的,應圍繞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教學提供更好的服務。
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教師可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復原的圓明園圖,使之欣賞這一享譽盛名的皇家園林,再同現(xiàn)在的斷壁殘垣比較,學生就會感到無比憤慨,內(nèi)心會產(chǎn)生極強的屈辱感,愛國熱情也會被極大地激發(fā)出來。
在此期間,教師可為學生推送關(guān)于頤和園、長城等文化遺產(chǎn)的科普讀物,讓學生了解古代建筑在修建時耗費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將這些建筑的文化價值和珍貴性體現(xiàn)出來。如此,學生在閱讀時也具備了情感基礎(chǔ),從而可以更好地參與之后的閱讀活動。
語文教材中設計“快樂讀書吧”這個欄目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精彩之處,讓學生以快樂積極的情緒參與閱讀,如此便能夠讓學生積極閱讀課文,把單元學習重點凸顯出來,進而讓學生的思維受到啟發(fā)。比如,某單元以“童年”為主題,這一話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非常貼近,教師可讓學生自行討論,不應對其做過多約束,并由農(nóng)村兒童日?!赌镣返任膶W作品向《祖父的園子》《冬日·童年·駱駝隊》等文章過渡,使學生對21世紀兒童的生活方式予以了解。
語文閱讀中的技巧非常多,而其中又以整理讀物整體思路、分析文中部分字詞的運用、鑒賞讀物句子內(nèi)容等最為常見。陶行知曾經(jīng)說:“書是一種工具,只可看,只可用??匆彩菫橹?,為著解決問題。斷不可以呆讀。認清這一點,書是最好的東西,有好書,我們就受用無窮了。”教師在開展課外閱讀過程中,需引導學生將其在讀物語言上存在的差異進行忽略,也不要過于注重結(jié)構(gòu)的不同。如此一來,即使學生對這部分閱讀技巧較為陌生,且對讀物閱讀存在畏難情緒,教師依然能夠較好地應對。
以《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收集與之類似的一些課外讀物,如《朱德的扁擔》《王冕學畫》等,讓學生對讀物內(nèi)容有所熟悉,思考文中是怎樣刻畫人物形象的,從中學習刻畫人物的基本方法以及具體步驟?;诖?,教師可讓學生任選一篇讀物作為閱讀的對象,并圍繞以下內(nèi)容展開分析,即“相對于課文內(nèi)容來說,這篇讀物又采取了哪些方式刻畫人物,兩篇讀物之間的相似點、不同點分別在哪里”。通過這樣的訓練方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之積極展開探索,可就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對比學習,最終成功找到兩篇讀物在刻畫人物方法上采取的不同方法,也可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描寫,讓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順利實現(xiàn)。
在具體開展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quán),指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進行理解和感悟,自己只負責從旁引導即可。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需為學生提供科學指導,使學生對其中多元化的表達方法予以關(guān)注,做好歸納和總結(jié),在閱讀上養(yǎng)成良好習慣。這樣一來,學生的眼界會變得更加開闊,積累的素材也會更加豐富,同時也能夠?qū)毮伾羁痰那楦杏枰蕴崛?,成功由閱讀過渡到寫作,在讀寫整合方面獲得更加理想的學習效果。
以《荷花》一課為例。課文的描寫順序為聞荷花、看荷花和想荷花,一字一句無不透露出作者對荷花的喜愛。對此,教師就可針對這一寫作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效指導,使之展開學習,并向其提供其他種類花朵的圖片資料,激勵其借助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展開描繪,從而促進課外閱讀質(zhì)量的提升。
通過將課外閱讀方式應用到閱讀教學中,有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將自身情感深化,一邊學習一邊把行文規(guī)律掌握,從而以良好的基礎(chǔ)助力讀寫能力的提升,進一步提高語文學習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