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娟
(莆田市仙游縣榜頭鎮(zhèn)榜東小學 福建 仙游 351200)
語文課程里,閱讀是基礎教學內容,閱讀能力基本能力素質,不會閱讀,必然無法高效率獲取需要的知識和信息。于是,教師便需要將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一項基本的教學任務來開展。語文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基礎課程之一,文字、語句等都是構成閱讀能力的基礎元素。教師要格外關注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注重轉變思維,創(chuàng)新形式,開展高效務實的教學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十分活潑,難以保持專注,因此小學生教育活動的開展往往有一定的難度。然而教師對于當前出現(xiàn)的一些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的關注較少,缺乏足夠的應用能力,這也就導致教師在教學工作當中往往沒有有效結合現(xiàn)代教育技術當中的微課、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形式,導致現(xiàn)代教學活動仍然以傳統(tǒng)的板書、領讀等形式開展,教學方式固化。
小學生的知識少,理解能力不高,這是必然現(xiàn)象。針對小學生學習能力弱的特點,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完善的閱讀技巧,從而才能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快速提高學習成績。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當中,教師往往在閱讀技巧的傳授方面關注較少,包括閱讀文章的速度、略讀、細讀等技巧的傳授并不完善,這也是限制學生閱讀能力提升,提高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方面。
小學生處在成長發(fā)育階段,認識的漢字還并不多,在實際的學習狀況當中,一些學生經常因為不認識某些漢字的原因導致閱讀速度較慢,閱讀效果不佳。這也就表明,閱讀教學的開展不應該是孤立的,需要與識字、寫作等教學內容的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缺少對閱讀、識字、寫作關系的把握,導致閱讀教學相對孤立。
實際閱讀教學活動當中,教師的側重點放在了語文教材上,利用的課外閱讀資源較少,給學生提供的教學內容不夠新穎和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得不到有效地拓展,一方面學習能力得不到快速提升,另一方面知識面也會受到限制。教師沒有認識到課外文學資源對教學活動的巨大促進作用。
現(xiàn)階段,雖然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比低年級學生強好多,但畢竟年齡尚小,思維、認知都尚未成熟,所有的行為更容易受到興趣的驅動,而不能以自身的認知判斷與基本觀念來決定。因此在閱讀教學開展時,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是關鍵,尤其當前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情形下,學生容易被大量的網絡、綜藝、游戲等娛樂方式所影響,而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因此,教師需要思考學生的學習興趣怎么來,怎么用項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山中訪友》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布置項目任務,安排學生提前預習,以興趣為導向進行新課程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設置懸念讓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可以做一個引導式的提問:“同學們,我們每天生活在繁華之都,生活節(jié)奏非???,有沒有想過從城市中脫離出來,回歸自然呢?”學生們感到非常好奇,“怎么回歸自然呢?”“到底是什么樣的地方呢?”學生們產生了很多問題。接下來,教師啟發(fā)式給予學生思路,要求學生在將要學習的課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樣走進大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用筆記錄下向往的自然景象。這樣的預習效果可想而知,學生們會積極主動地從課文中探索究竟,努力尋找自己心目中的答案,讓學習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心中所往的期待,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較為關注理論教學活動的開展,語文課堂的形式一般是教師領讀,指導學生認識生字生詞,學生開展自我誦讀等,這就難免導致語文教學課堂的形式和內容都不夠靈活豐富,學生的學習趣味也逐漸減少。結合傳統(tǒng)文化教育理念,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一些經典的課程進行拓展教學,為學生講述一些傳統(tǒng)文化知識,增強學習趣味。
例如,在《竹節(jié)人》這一課當中,手工藝制作藝術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之一,教師要利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學習手工藝文化,傳承手工藝技術。現(xiàn)代的學生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一些傳統(tǒng)的少兒娛樂活動的市場越來越小,更多的家長選擇購買玩具,讓學生玩電腦、手機作為娛樂項目。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手工藝文化,學會一些手工藝技術,教師在課堂當中可以首先為學生播放一些竹節(jié)人手工藝制作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學生對于傳統(tǒng)手工藝制品的興趣很高,這時教師在帶著學生一起閱讀文章,要求學生在閱讀當中找出關于竹節(jié)人制作過程和樣貌的描寫。接下來,教師便可以帶著學生一起試著制作竹節(jié)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這樣一種形式當中,學生對于傳統(tǒng)手工藝有了更深的認識,這便有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小學生天性活潑,對于自身感興趣的事物非常愿意投入精力和時間在其中。但是也需要看到,由于知識學習不像娛樂游戲等活動那么富有趣味,小學生的精力心思也難以集中到其中。學生興趣的多寡將直接關系到學習動力的高低,進而影響學習效果。于是,教師便首先要解決學生的動力不足問題。在為學生講解古神話、古寓言故事時,小學生都愿意聽教師講解古代的神話故事,紛紛向教師進行提問:精衛(wèi)長什么樣子?盤古是不是很高大?可以看出,小學生對于神話故事十分好奇。于是,教師不妨為學生設置一些懸念,要求學生們一起跟著教師閱讀古代神話著作《山海經》等內容,試著能不能找到同學們的答案。在閱讀過后,同學們感覺神話故事十分神秘,這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們布置課后任務,試著再拓展閱讀一些古代寓言、神話故事,看不懂文言文可以找相應的注釋版本,嘗試在下一節(jié)課當中復述自己閱讀的神話故事,增強學習效果。
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開展深度閱讀,帶領學生分析課文精準的用詞和縝密的思維,讓學生讀出課文不一樣的味道。例如教師在教授《走月亮》這篇課文時,結合抒情散文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散文優(yōu)美的語句、俏皮的用詞和真摯的情感三個角度進行深度閱讀。例如教師設計了如下問題:月亮真的可以“走”嗎?“我”和阿媽在月夜看到了哪些美景等問題。學生通過閱讀學生明白了“走月亮”是一種獨特的風俗,這篇散文描寫但是作者童年和阿媽盛裝打扮,在洱海邊“走月亮”的美好回憶。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結構和語言特色,本文以“啊,我和阿媽走月亮”統(tǒng)領全文,引導學生提煉出課文中描寫的月下風景圖。學生提煉出了“月亮升起圖”、“月下溪邊圖”、“月下田園圖”和“月亮散步圖”,分析作者優(yōu)美而富有童趣的語言。學生這樣來描述“走月亮”的美景,“我”和阿媽手挽手在寂靜的洱海邊,遠處是若隱若現(xiàn)的層巒疊嶂,一輪明月高懸在天空,小溪從重重樹影中流淌而下,田野里的麥穗隨風輕輕舞動,畫面中流淌著溫馨靜謐的情感。這樣的深度閱讀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結構、結構和情感等角度進行閱讀,讓學生品位文字的妙用,領略書中大千世界,提升小學生閱讀水平。
小學生年齡小,學過的知識較少,因此閱讀效率不高,閱讀效果也不強。小學生掌握的知識少,理解能力不高,這些都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不利方面。閱讀技巧包括閱讀文章的速度、閱讀文章時對于文章前后順序的選擇等方面的內容,技巧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當中實現(xiàn)速度的提高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學生在閱讀當中對于閱讀策略的選擇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當中實現(xiàn)出乎意料的結果,讓學生在閱讀時更加得心應手。
小學階段閱讀與寫作教學,既是并行教學兩大版本,也是融合教學的重要核心任務。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會從不同閱讀主題和內容中,感悟作者情感和創(chuàng)作手法等,也可以積累更多名詞名句運用自身寫作,所以說讀寫結合教學是語文教師開展閱讀深入教學的有效方法,所以兩者可以融合在一起進行讀寫結合教學,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加深感悟和積累素材。比如,閱讀《荷花》這篇課文時,由于作者巧妙利用了總分的寫作手法,將荷花細節(jié)描寫的惟妙惟肖,此時為了發(fā)揮讀寫結合教學優(yōu)勢,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學習作者寫作手法和積累素材。以第二段為例,帶領學生閱讀分析作者總分結構,先是荷花開了,然后才是有的…有的…還有的…這種句式進行細分。所以仿寫時可以讓學生將荷花換成其他植物,句式不變進行填補詞語,展開想象盡量使用優(yōu)美的形容詞展示植物特點和美的一面。這樣在閱讀分析中進行仿寫練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還能在寫作中學習作者寫作手法和積累更多寫作素材和語句。
閱讀教學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語文教師應進一步完善語文教學體系,根據(jù)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期待與特點,通過實施讀寫結合策略、借助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以及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等渠道來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手段,進而在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促進小學生實現(xiàn)更好的成長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