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超明 吳繼斌 林賽君
(莆田第五中學 福建 莆田 351100)
高中生物單元教學的有效開展,有利于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其重視起來。另外,新課改明確提出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培養(yǎng),而項目式學習模式可達到這一目的。因此,如何將項目式學習模式高效地應用于高中生物單元教學中,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單元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將主題相同、但被放置于不同章節(jié)的知識進行整合,使其以單元的方式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在幫助學生對相關知識加深印象的同時,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在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學習的同時,形成學科素養(yǎng)。
項目式學習模式(Project-Based Learning,也稱PBL 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將學習內容設計為具體項目,引導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圍繞其進行探究、思考、實踐,使學生通過這一過程感知知識的魅力,獲得相應技能,使其核心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1]。項目式學習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大的意義。
單元項目式學習簡單來說就是將單元學習當做根本理念,然后引入相關項目,使學生圍繞項目進行探究、思考、實踐,在加深對知識的印象的同時,形成科學思維、問題解決能力、核心素養(yǎng),從而為其成長與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任何事情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單元項目式學習也不例外,比如,教師需要遵循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的原則、重組優(yōu)化教科書內容的原則、深入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特點的原則。具體而言: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教師應當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應當如何培養(yǎng)全方面發(fā)展的人才,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課程標準當做依據(jù)。例如在教學“細胞的基本結構”時,教師就需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其內容,并采用適合手段開展教學活動[2]。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課程標準如下: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探究活動,構建并使用細胞模型,使其在這一過程中對細胞結構形成微觀認知,建立相關知識體系,使學生發(fā)現(xiàn)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并基于此制定相關教學目標、教學資源,為單元項目式學習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通過翻閱生物教材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有著聯(lián)系的知識處于不同篇章內,想要使單元項目式學習發(fā)揮出其效用,教師就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內容重組,確保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感知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3]。例如在教學“探究細胞的基本結構”時,教師便可將“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走近細胞”等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并設計一些探究實驗活動,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實驗、探究、思考。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盡可能將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如此一來,學生便可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切實發(fā)現(xiàn)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并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
單元項目式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因此項目活動的開展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思維品質、認知特點進行分析,確保學生可以進行深度學習。例如在教學“探究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時,教師便可根據(jù)這個階段的學生具有好表現(xiàn)的特點,提出如下問題:細胞學說闡述的那些內容是細胞的多樣性,還是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為什么細胞學在生物界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這些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有著一定深度,且其開放性較強,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究。而這,有利于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成長與發(fā)展。
項目式學習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包括“尋找核心知識”“形成本質問題并將其轉化為驅動性問題”“澄清項目的高階認知策略”“確認主要的學習實踐”“明確學習成果及公開方式”“設計覆蓋全程的評價”[4]。
單元項目式學習分析簡單來說就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對教科書進行分析[5]。例如在進行“細胞成分與結構的探究歷程”的學習時,教師便可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分析,明確“核心知識”并形成“本質問題”進而將其轉化為“驅動性問題”,以引導學生找到高階認知策略等。比如這部分知識涉及了細胞膜的成分科學探究歷程、經典實驗結果、實驗結論。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細胞膜的結構科學歷程進行分析,然后引導學生從流動性等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了解細胞膜的功能。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模型構建,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相關方法,形成相應能力。隨后,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對學生的智能結構、認知特點、思維品質等進行了解,然后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單元項目式學習的設計包括學習目標設計及活動設計。項目式學習模式下的目標設計和活動設計往往需要在驅動性問題的指引下進行設計,這樣才有助于對本質問題的突破。倘若教師可以將相關設計重視起來,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內容設計和活動設計,顯然對提高項目式學習的成效具有重大意義。
在進行目標設計時,教師需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學習興趣培養(yǎng)目標、學習方法培養(yǎng)目標等統(tǒng)籌考慮起來。就“細胞膜的結構”而言,教師可以設計的學習目標有:①對細胞膜的結構、功能進行分析、觀察,并梳理其對細胞膜在細胞系統(tǒng)中發(fā)揮的作用,形成相應生命觀念。②對細胞膜結構模型研究歷程及其資料進行分析,并基于實際情況進行推理論證、提出假說,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質疑與創(chuàng)新。③對不同細胞膜結構的模型特點進行分析比較,闡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功能及結構。④就脂質體藥物進行分析,了解科學知識、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社會責任,學會學以致用。
在進行學習活動的設計時,教師需要進行綜合考慮,確保學生可以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達到上述目標。尤其是,要引導學生在驅動性問題的引領下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并進行成果展示:例如在教學“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時,教師便可給予學生引導,使學生在問題探討、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地,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指導,使學生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細胞核結構的示意圖繪制,借助其加深對遺傳物質和遺傳物質載體的理解,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從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交流能力。
單元項目式學習的實施是其重難點,因為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在教學活動中,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導致預想與課堂教學存在較大差異。為將教學重難點突破并達成單元項目式學習目標,教師需引導學生開展項目實踐并形成相應的學習成果并進行展示,進一步地,還要重視對成果的評價。
例如在教學“細胞器的分工與合作”時,教師便可采用如下手段進行單元項目式學習的實施:①引導學生了解對細胞器的分離方法、差速離心法,使學生對其進行深入了解,并明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②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xiàn)相關表格,使學生基于表格進行探究分析,并將相關內容寫于表格中。使學生形成讀圖能力、歸納能力、比較分析能力。③結合實際情況開展識圖活動,使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在練習中進行錯誤糾正。而且,教師還可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將小組合作學習利用起來,使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細胞質DNA 的主要分布地點是?每個細胞器都有膜結構嗎?④進行模型制作作業(yè)的布置,使學生的建模能力得到提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觀察,并適當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整,確保其效用可以真正發(fā)揮出來。
單元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我國教師在此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所以仍需進行反思、改進。因此,在完成單元項目式學習活動后,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時間與空間,使其進行自評和小組互評;教師也可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析,了解自己在教學活動中有怎樣的問題,并采用適合手段進行改進,確保單元項目式學習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出最大效用,并將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將評價內容、評價目標、評價載體、評價主體當作入手點,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自主評價、生生互評等,從而了解課堂教學存在哪些不足,采用適合手段進行調整、改進。如此一來,便可借助單元項目式學習提高生物教學的實效性,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
綜上所述,單元項目式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有利于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有利于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開展單元項目式學習時需要時刻注意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對其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認知特點、學習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創(chuàng)設兼具高效性與針對性的驅動性問題,為學生后續(xù)開展項目實踐活動、生成學習成果、進行成果展示、有效評價等提供保障。目前,對于單元項目式學習的研究多數(shù)集中在理論層面,具體的教學實踐研究還比較欠缺。因此,教師想要借助該模式其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還必須對該模式進行深入分析、不斷實踐,并采用適合手段進行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