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
隨著電視劇《小舍得》的播放,“教育焦慮”被推向了高潮,大團圓的結局與現實家長的焦慮常態(tài)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內卷白熱化的時代,孩子的教育被放在炙熱的烤架上,焦慮的“糊味”已經讓家長無所適從、甚至無法呼吸。伴隨著教育“雙減”政策的落地,我們更應該深思,教育焦慮從何而來?長期深陷教育焦慮的家長們當下應該如何取舍和適應?
《小舍得》中田雨嵐為了讓五年級的兒子進奧數金牌班,同時報了五個奧數班。人絕對不會只根據純理性來做事,處于現實群體中的家長,一邊討厭著“雞娃”家長田雨嵐,一邊又帶著疲憊的孩子穿梭在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在電視劇《三十而已》中,顧佳不惜賣掉各種奢侈品給孩子報馬術班引發(fā)討論。興趣班“鄙視鏈”的出現,成為彌漫在家長中的新焦慮,而這份焦慮背后的攀比虛榮也顯露無遺。家長的攀比心理其實是激烈的競爭激發(fā)出的偏激心理。激烈的社會競爭已由孩子悄然轉移到父母身上。教育焦慮具有其社會根源,但更多的是家長在競爭中失去了對教育目的的正確認識。
央視財經《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家庭消費排行榜第一位的是教育培訓,占比達到了32.44%,超過住房消費。與2017年調查數據的20.8%相比,教育的花費呈明顯上升的趨勢。教育投入持續(xù)增加的背后隱含著家長自身的工作壓力,教育焦慮是家長們自身焦慮的投影。大多數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承擔著因年齡過大、行業(yè)萎縮等因素而造成的重大生活變故的風險,家長渴望自己的孩子通過教育實現階層躍升,至少不能“階層倒退”。提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基礎,便成為他們人生的重要任務。如哈馬斯所講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工作生活所帶來的焦慮溢出,投射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而不斷增加的教育投入成為緩解家長焦慮的重要途徑。
現代社會節(jié)奏飛快,許多人來不及思考或未進行深入思考就迎來了家長的角色。家長的角色觀念大多來源于自身的成長經歷,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時刻更新,簡單套用經驗、盲目從眾的教育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由新東方家庭教育中心2020年11月發(fā)布的《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現狀調研報告》顯示,大部分的家長對教育本身感到焦慮,而這個焦慮大多數聚焦在“我不知道怎么樣去了解孩子的學習”“怎么幫助孩子的學習”。大部分家長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參與教育過程、調配教育資源,沒有統(tǒng)一的社會共識和經驗,致使通過過度主導孩子學習或盡可能多地投入來獲得內心的慰藉。家長強烈的教育需求和狹隘的教育理念與紛繁復雜的教育市場和匱乏的教育資源不斷產生碰撞矛盾,進一步加劇了焦慮的產生。
教育焦慮與孩子本身、家庭、社會多方面都有關系,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老師,其中需要做的有很多。
從舊時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今天,高學歷增加了成功的概率,但是不等于好的人生。我們必須面對的是“名校、高學歷能保證美好人生”已經不復存在,孩子的人生成長體驗變得更加重要。除了關注孩子學習成績之外,家長更需要促進其人格的成長?!赌愫茫顭ㄓⅰ酚芯浣浀渑_詞:“我未來的女兒,我就讓她健康快樂就行?!彼嬖V我們:家長應該更關注孩子情感世界、完整人格的塑造,將孩子人格的成長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通過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由成績導向型向人格導向型轉變,讓孩子的精神世界不斷豐滿,促進孩子身心健全發(fā)展。
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智力由不同的元素組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秉性和天賦。有的孩子擅長邏輯思考,有的孩子擅長空間想象,所有孩子不盡相同,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各方面足夠優(yōu)秀才能立足。一味拿自己孩子和某方面非常優(yōu)秀的孩子作比較不僅沒有意義,反而會使心理脆弱的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喪失了自我欣賞、自我激勵和快樂生活的能力。家長要學會客觀看待孩子的缺點,發(fā)掘孩子獨特的優(yōu)點,通過鼓勵孩子,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反映了一種積極思維的力量,孩子可以從對自己能力與效率的樂觀信念中獲得巨大回報。
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是一種趨勢,但一定要防止演變成家長控制或者家長主宰的教育模式?!缎∩岬谩酚幸荒唬瑑鹤訉χ镉陯拐f:“我覺得我的媽媽不愛我,她只愛學習成績好的我?!边@是孩子對缺少傾聽的家庭教育的控訴?!耙磺卸际菫榱撕⒆雍谩陛p易抹殺了孩子的興趣與拒絕,只能使教育、學習不斷工具化,使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家長在付諸“雞娃”行動前,應該與孩子的興趣、實際相結合,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關心孩子的感受。
《小王子》題詞中寫到:“所有的大人首先是孩子,不過,他們當中只有少數人記得這一點?!蔽覀儽仨氄晝刃哪莻€不太成熟的小孩,并促進他成長。家長的教育技巧和理念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而然地增加和更新。家長應該在終身學習的背景下,不斷學習“怎么教”孩子,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孩子上。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中,父親更加傾向于掙錢養(yǎng)家,母親相夫教子。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談到:智力健全的基礎和成熟的標志,存在于對以母親為中心的依附到對父親為中心的依附并最終達到兩者綜合的發(fā)展過程中。孩子的教育是父母雙方的共同責任而非母親的單方責任,父親應該積極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讓母親擺脫“孩子屬于我的身體,他只屬于我”的錯誤觀念。
也許家長焦慮的最大問題是,孩子的未來到底會變成什么樣,他們現在是遠遠想不到的。共青團中央曾經制作過一部短片《看見青年的力量》,說到什么是青年的力量:是對知識具有虔誠篤定的向往;對未來抱有無與倫比的熱情;對世界有客觀理性的認知;用世界性的眼光擺脫傲慢與自憐;在自己既定的位置上演好自己的劇本。每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都將成為勉力而行、充滿力量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