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 徐 琴
(上海健康醫(yī)學院附屬嘉定區(qū)中心醫(yī)院急診,上海 201800)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臨床上常見的突發(fā)性疾病之一,又稱為腦中風,屬于腦血管急性事件,通常因腦部急性循環(huán)障礙引起腦部功能受到局部或全面損傷所表現(xiàn)出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候群[1]。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急、病情變化快、危險性高[2],臨床處理上強調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和預防再發(fā)[3]。 溶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有效方法,但靜脈溶栓治療有嚴格的時間窗,若患者不能在時間窗內接受有效的治療,將會錯過最佳的救治時機。 如何有效地縮短就診時間,為患者爭取治療時機是提高溶栓效果的關鍵[4]。 本研究意在探討何種工作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診處置中能縮短CT 完成時間、DNT 時間、急診搶救室滯留時間, 從而減輕致殘率及致死率,為臨床提供理論依據(jù)。
選取本院2019 年6 月~2020 年12 月急診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溶栓患者99 例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實驗組(n=50)和對照組(n=49)。 實驗組中男 26 例, 女 24 例; 年齡 65~80 歲, 平均年齡(68.75±6.15)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 42~182 min,平均時間(112.77±29.41)min。 對照組男 30 例,女 19 例;年齡52~76 歲,平均年齡(62.83±5.02)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48~175min,平均時間(112.59±29.55)min。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經CT 檢查/MRI 檢查后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fā)病時間在4.5 小時以內的患者。
年齡小于18 周歲;有出血傾向或凝血障礙;患者及/或家屬不同意簽署溶栓治療同意書;超過溶栓時間窗的患者。
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模式, 實驗組采取ETC 模式,分別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行急診處置。
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模式:患者入急診就診,預檢護士接診,通過預檢分診,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癥狀的,通知神經內科醫(yī)師,同時指導家屬掛號。 醫(yī)生接診后,評估病情,初步診斷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通知搶救室護士,入搶救室。 入搶救室后,護士給予心監(jiān)、吸氧、取出卒中專用急救箱并抽血建立靜脈通路;醫(yī)生詢問詳細病史,開具檢查化驗單。 家屬繳費后,通知工勤員準備用物,運送患者至CT 室進行檢查,完成檢查后返回搶救室。 醫(yī)生查詢影像資料,確診后開藥,家屬配藥后搶救室護士立即配置溶栓藥物,使用首劑量,同時辦理入院手續(xù),護送入院。 此模式中醫(yī)生、護士根據(jù)流程一步步進行救治,為一串聯(lián)模式。
實驗組采取 ETC 模式(E:Emergency treatment;T:Team;C:Cooperation),即急診團隊合作模式。 ETC 模式團隊人員由神經內科醫(yī)師、預檢護士、搶救室護士、檢驗、影像、藥房人員以及工勤員組成,其中搶救室護士起主導作用,負責協(xié)調整個團隊的救治工作。 此模式明確了各成員的工作職責,分工明確,具體如下:患者入急診就診,預檢護士接診,通過預檢分診,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癥狀的,立即通知神經內科醫(yī)師及搶救室護士時,同時通知工勤員。 病人入搶,開通綠色通道,一鍵啟動,先救治后收費。 首先,神經內科醫(yī)師:接診,詢問病史,開具化驗檢查項目;其次,搶救室護士:予心監(jiān)、吸氧、取出卒中專用急救箱并抽血建立靜脈通路,同時通知檢驗、 影像、藥房人員并借藥;最后,工勤員做好病人轉運準備,并指導患者家屬掛號,繳費。三者各司其職,做好本職工作,同時進行。完成CT 后,醫(yī)生查詢影像資料,確診后通知護士立即配置溶栓藥物,使用首劑量,同時辦理入院手續(xù),護送入院。 此模式中團隊人員根據(jù)職責同時進行,為一并聯(lián)模式。
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從入急診至轉入病房這一時間段中CT 完成時間、DNT 時間、 急診搶救室滯留時間。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 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以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從入急診至轉入病房這一時間段中CT 完成時間、DNT 時間、急診搶救室滯留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 CT 完成時間、DNT 時間、急診搶救室滯留時間比較(min,x±s)
實驗組共50 例,總滿意度96.00%;對照組共49例,總滿意度91.84%,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且實驗組非常滿意例數(shù)遠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2 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共50 例,發(fā)生3 例;對照組共49 例,發(fā)生4 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2 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表明, 急性腦卒中預后極差, 約有60%以上的生存者無法完全恢復, 即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幫助,因此,急性腦卒中已成為影響人類生活及生存質量的重大疾病[5]。 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救治,建立腦卒中的院內急救治療規(guī)范,推進醫(yī)院對腦卒中急救規(guī)范處理的能力是醫(yī)療護理人員工作的重中之重[6]。 由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救治, 涉及多個科室,多項環(huán)節(jié),需有院內一個團隊來參與救治方案的制定與實施。 目前腦卒中的急診處置流程方面存在流程煩瑣、團隊配合不默契等問題,國內外各醫(yī)院也都在進行流程再造,創(chuàng)建綠色快速通道、快捷流程以及團隊協(xié)助來縮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救治時間。 如何根據(jù)自身醫(yī)院特色,做出個性化的團隊模式來縮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救治時間,也是值得研究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ETC 模式的實驗組在CT 完成時間、DNT時間、急診搶救室滯留時間上均短于對照組,而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通過ETC 模式,有效縮短了急性腦卒中患者的急診處置時間,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此模式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讓腦卒中患者及早接受??浦委熓墙档椭職埪?、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死亡率的關鍵[7],ETC 模式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急診處置中可有效縮短CT 完成時間、DNT 時間、急診搶救室滯留時間,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加速了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進程,縮短了急診處置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急診綠色通道更高效, 且培養(yǎng)了團隊的協(xié)作精神, 加快了急診搶救室的周轉, 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