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雯,楊 梅
(1.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 上海市200438;2.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
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技術(PET/CT)是通過CT平掃后對不能明確診斷或有可疑病變的部位,通過靜脈高壓注射器大劑量的碘造影劑,清晰顯示病變部位。PET/CT掃描的患者通常具有較為明確的應激源,在檢查的整個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復雜的精神與心理上的應激反應,使免疫系統(tǒng)與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對自身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與機體整個功能調節(jié)產生不良反應[1]。患者的恐懼、緊張心理還有可能會誘發(fā)甚至加重過敏反應的情況。因此,需要有效評估患者心理應激情況并及時干預,以有效控制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輔助患者以最好的心理狀態(tài)接受PET/CT檢查。PET/CT檢查屬于一種較為復雜的技術涉及較多的環(huán)節(jié),費用較高且需檢查過程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檢查結果的精準度常會受到檢查期間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如金屬或其他檢查遺留物品所產生的高密度偽影;胃腸道造影劑的攝取情況;患者血糖水平、患者精神過度緊張等[2-3]。本研究將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PET/CT檢查肝膽疾病患者中,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6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接診的PET/CT檢查肝膽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肝膽疾病者;②精神狀況與理解力正常者;③聽力語言功能正常,能夠正常溝通者;④年齡>18周歲者;⑤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相關藥物過敏者;②存在嚴重抑郁、焦慮等異常情緒者;③有重大器官疾病者;④肝、腎功能異常者;⑤惡性腫瘤者;⑥腫瘤轉移者;⑦CT質量不佳,無法看清病灶者。將納入研究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3~65(47.62±2.18)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1.67±0.42)年;受教育程度:初中13例,高中17例,大專及以上1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0~68(48.19±2.05)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92±0.23)年;受教育程度:初中11例,高中18例,大專及以上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主要為患者與家屬詳細介紹PET/CT檢查的目的、掃描流程、具體操作方法與可能出現的相關不良反應,掃描后護理人員適當安慰患者,并告知患者檢查結果的獲取方式。
1.2.2 研究組 給予認知干預護理,具體操作如下。
1.2.2.1 認知干預 ①醫(yī)護人員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對自身疾病與PET/CT檢查的認知情況,耐心為患者糾正其負面認知。如部分患者由于明顯的逆反心理,懷疑PET/CT檢查的實際運用價值,部分患者甚至認為PET/CT檢查僅為醫(yī)院牟取高利潤的一種模式。護理人員針對性講解相關檢查的正面意義,消除患者的錯誤認知。②護理人員鼓勵患者表達感受。如部分患者會擔心PET/CT檢查依舊不能明確對疾病進行診斷;部分患者擔心PET/CT檢查存在輻射會對身體產生傷害;部分患者會擔心檢查時由于體位不當等原因對診斷結果產生影響;部分患者會擔心造影劑注射會造成不良反應。護理人員認真回答患者所提出的疑問,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檢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與心理負擔。③對患者的積極正面信念進行啟發(fā),檢查前的準備時間控制在15 min以內,檢查時間約為10 min,觀察時間約為15 min,全程時間控制在45 min以內。20 min內重點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尿量、皮膚延遲癥狀進行觀察,囑患者適當增加飲水量與飲水次數加速對比劑的排泄。
1.2.2.2 行為干預 ①幫助患者放松不良情緒,以緩解注射對比劑后患可能會出現的心血管系統(tǒng)不良反應、過敏性休克、呼吸系統(tǒng)不良反應等急性不良反應及發(fā)熱、肌肉酸痛、嘔吐、惡心、皮膚丘疹等遲發(fā)不良反應。語言引導患者輕閉雙眼手臂自然放松手掌向下隨意擺放姿勢,囑患者有意識地對肌肉進行放松。②提前告知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并告知患者不適感通常在造影劑隨著尿液排出體外后自行消失。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依從性。優(yōu):整個檢查過程中患者的情緒平和穩(wěn)定,造影劑注射的整個過程中患者均能遵循醫(yī)護人員的指導,檢查的消耗時間<45 min;中等:檢查過程中患者偶爾出現情緒不良的情況,檢查過程需要醫(yī)護人員強調后患者才能有效配合,檢查耗時能夠控制在45~50 min;差: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檢查過程需要醫(yī)護人員多次再三強調后患者才能有效配合,檢查耗時>50 min。總依從率(%)=(優(yōu)例數+中等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圖像質量。顯像檢查圖片質量若能夠達到診斷需要的標準,能夠則判斷為達標,反之則為不達標。圖像質量達標的判斷標準:圖像投照部位準確,能夠將目標區(qū)域的上、下、左、右邊緣準確顯示;圖像無變形失真;圖像無明顯的偽影或噪聲;圖像層次分明;圖像上準確包含患者的信息與掃描時間。③比較兩組不良反應。輕度不良反應是患者出現皮膚瘙癢、心悸、胸悶、惡心、嘔吐、流淚打噴嚏;中度不良反應是患者嚴重惡性腹痛、嘔吐、胸悶、全身風疹;重度不良反應是患者出現過敏、昏迷與休克的癥狀像質量的達標率。④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使用我院專門設置的患者出院護理滿意度評定表,主要包含護士態(tài)度、檢查過程中的護理、認知行為干預3項,每項共有5個條目,其中0分為不滿意、1分為滿意、2分為非常滿意。
2.1 兩組依從性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依從性比較[例(%)]
2.2 兩組圖像質量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圖像質量比較[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分,
PET/CT檢查屬于一種高科技新型影像檢查設備,屬于正電子發(fā)射斷層與計算機斷層成像,通過利用正電子核素標記藥物的追蹤作用,對人體受體分布、物質代謝、細胞增殖、血流灌注情況與臟器功能進行顯示是PET/CT檢查的主要作用,PET/CT檢查在臨床上也是對腫瘤疾病進行診斷以及分期的重要工具[4]。大多數患者由于在進行實際檢查前缺乏對具體操作方法與意義的了解,會對配合產生影響,也對檢測圖像質量與醫(yī)生明確診斷產生影響,甚至需要再次檢查進行延遲顯像處理,這不僅耽誤治療,還會導致輻射劑量增加[5-7]。其中護理人員在檢查期間對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能夠在不同程度上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颊咭话銜嬖谝韵虏涣记榫w:對疾病本身情況的擔心與恐懼;患者在接受檢查前由于恐懼心理不能配合檢查,甚至出現對檢查的心理排斥[8]。PET/CT檢查前需要根據患者的體重對靜脈推注造影劑18-FDG的劑量進行計算,而造影劑18-FDG具有放射性,護理人員在鉛屏風的后面進行操作,單獨處于一個檢查空間內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恐懼感與思想壓力。因此在進行PET/CT檢查時,有效的認知行為干預不僅能夠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還能提高圖像的清晰度。
認知行為干預以患者為中心,結合患者所面對的問題與訴求進行篩護理干預,醫(yī)護人員所有的資源與解決患者所遇見的問題,幫助患者尋求多方面的幫助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9-11]。認知行為干預要求護理人員有堅實的專科知識,以及高效的洞察力與溝通力。通過與患者進行有效交流,首先了解與分析患者的心理情緒與可能存在的負性情緒,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年齡階段、社會背景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法,以引導患者消除心理壓力解決患者的問題[12-1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行為護理干預的患者的圖像未達標率降低;由此可知,此干預方法可有效提高檢查圖像的質量,這可能是由于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與依從性,降低患者在檢查時緊張的不良情緒,因此可以有效提高顯像質量。同時,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患者對護士態(tài)度、檢查過程中的護理、認知行為護理的滿意度均高于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患者;由此可知,此干預方法能提高患者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檢查時患者出現心理應激反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的認知水平有限,診斷結果不明確,心理處于一種“異穩(wěn)態(tài)平衡”的情況,交感神經系統(tǒng)的過度興奮,導致患者體內兒茶酚胺水平的升高,神經過度興奮而表現出焦慮、緊張、恐懼等一系列應激癥狀,進一步出現氣急、胸悶、血壓升高、焦慮、心率加快等癥狀,而上述癥狀均增加了掃描檢查的危險性[14]。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給予認知行為護理干預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降低。
綜上所述,在接受檢查時由于缺乏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導致患者出現不良情緒而影響檢查配合度,降低患者檢查過程中的依從性,導致機體過度緊張,影響檢查圖像的質量。實施認知行為干預能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依從性與檢查質量,同時還能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