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劉達興
遵義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外科,貴州 遵義 563000
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是一種高死亡率的主動脈疾病,需要行手術治療。目前的研究并沒有就手術治療的時機達成一致。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是否早期行手術治療,仍需要大量患者和長期的隨訪來證實。我院近年收治1例,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49歲,于2020年11月26日因“確診主動脈夾層1年,反復胸痛、胸悶3個月”入院。患者1年前于我院明確診斷“主動脈夾層(Stanford B1C型)”,入院后予烏拉地爾、艾司洛爾、酚妥拉明控制血壓和心率,地佐辛鎮(zhèn)痛等治療,夾層累及主動脈弓降部,故擬行“支架象鼻術”,但患者放棄手術并簽字出院,出院時疼痛緩解。出院后規(guī)律降壓治療,期間患者就診于多家醫(yī)院,均告知需手術,但因患者顧慮而未手術。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反復出現(xiàn)胸痛、胸悶,呈持續(xù)性隱痛,可耐受,無畏寒、發(fā)熱,無咳嗽、咳痰等癥狀,為進一步治療再次就診,我科以“主動脈夾層(Stanford B型,慢性)收住。既往高血壓病史3年,最高血壓可達180/90 mmHg(1 mmHg=0.133 kPa),規(guī)律服藥一年,自訴控制可。入院查體:體溫(T)36.5℃,脈搏(P)82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壓(BP)127/86 mmHg,血氧飽和度(SpO2)97%,神志清,氣管居中,雙側肺部呼吸音粗,未聞及啰音,心率82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未聞及雜音。腹部平坦,無壓痛和反跳痛,未觸及包塊,雙下肢無水腫,足背動脈及股動脈搏動正常。輔助檢查:復查胸腹主動脈是CT血管造影(CTA),(1)主動脈夾層Stanford B型(破口起自主動脈弓向下擴展至腹主動脈上段,全胸降主動脈、腹主動脈較1年前均明顯擴張);(2)主動脈弓近端附壁血栓,見圖1和圖2。
圖1 1年前胸腹主動脈CTA
圖2 1年后胸腹主動脈CTA
完善術前準備,排除手術禁忌后行全胸腹主動脈置換+肋間動脈重建術。手術經(jīng)過:患者取右斜臥位,全麻氣管插管。左腹股溝區(qū)切口,逐層游離左股動靜脈備用。左胸后外側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右肺單肺通氣,經(jīng)第六肋間進入胸腔;游離主動脈血管,上至主動脈弓左鎖骨下動脈,下至膈肌角水平。經(jīng)左股動靜脈插管建立體外循環(huán),左肺上靜脈插管行左心引流,溫度降至20℃停循環(huán)。術中探查見:主動脈自弓降部開始明顯增粗呈瘤樣病變,向下不同程度瘤樣擴張至腹主動脈近段,降主動脈擴大最粗處約6 cm×7 cm;阻斷胸主動脈中上段,自左鎖骨下動脈開口2 cm處離斷降主動脈,上半身停循環(huán),體外循環(huán)流量調整至2/3流量,見夾層破口位于左鎖骨下動脈開口以遠2 cm處,胸主動脈全程真假腔血管形成,且真腔小于假腔。清除左鎖骨下動脈開口處血栓,取四分支人造血管主干近端與主動脈弓降部切口行端端吻合,經(jīng)吻合口遠端阻斷人工血管,阻斷相應人工血管分支,恢復全流量。沿膈肌角水平阻斷腹主動脈,結扎上8對肋間動脈開口,修整9~12胸椎水平肋間動脈開口處相應主動脈內壁,將該段主動脈行管狀吻合,并保留一端開口與四分支血管其一行端端吻合重建肋間動脈,排氣后開放恢復肋間動脈供血。沿膈肌角水平探查并橫斷腹主動脈,夾層僅累及一側腎動脈,行四分支人造血管主干遠端與膈肌角水平腹主動脈端端吻合,結扎并剪除多余四分支人工血管分支。復溫37℃,循環(huán)穩(wěn)定后,停機。見胸腹創(chuàng)面廣泛滲血,予反復縫合止血并輸注紅細胞、血漿、冷沉淀、血小板、纖維蛋白原等糾正凝血功能,人工血管吻合處予纖維止血紗及生物膠止血,查無活動性出血后,逐層縫合。胸部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一枚。
手術順利,術后轉入心外ICU,術后第4天轉入普通病房,出現(xiàn)聲音嘶啞,考慮術中氣管插管所致,暫予觀察,第10天,聲嘶仍未緩解,行纖維喉鏡示:雙側聲帶充血、腫脹,左側聲帶及披裂固定,右側聲帶活動好,閉合后有縫。內鏡診斷:左側聲帶麻痹,考慮術中喉返神經(jīng)損傷。術后第3天胸腔引流量仍達700 mL淡紅色液體,復查胸部平片提示雙肺肺炎,左肺滲出較多,予以抗感染治療,第9天胸腔見少量乳白色引流液,其乳糜試驗為陽性,考慮術中胸導管損傷形成乳糜胸,前期禁食,后期低脂飲食,保持引流通暢,第23天胸腔引流量10 mL,遂拔出胸腔閉式引流管。術后第26天,恢復可,予以出院。術后半個月及半年復查胸腹主動脈CTA:主動脈弓-降主動脈術后,未見造影劑漏出,見圖3和圖4。
圖3 術后半個月復查胸腹主動脈CTA
圖4 術后半年復查胸腹主動脈CTA
主動脈夾層(AD)是急性主動脈綜合征的一種,常常危及生命,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突然發(fā)作的嚴重胸痛或背痛,也會出現(xiàn)臟器灌注不良癥狀,如胃腸道不適、下肢輕癱或截癱等。AD最常見于男性和老年人,平均年齡為65歲。該病的病理基礎為主動脈的內膜和中膜結構撕裂,血液從撕裂口流入新產(chǎn)生的假腔,假腔被內膜瓣與真腔隔開,進一步導致主動脈擴張或破裂[1]。
Stanford分型是Daily在1970年按照夾層撕裂的范圍所提出的[2],將AD分為A型和B型。凡是夾層累及升主動脈者為A型;僅累及胸降主動脈及其遠端動脈者為B型。孫立忠和其團隊總結我國AD的特征提出了Stanford細化分型[3]。B型AD的細化分型:(1)按照降主動脈擴張程度,分3型:降主動脈無擴張或降主動脈僅近段擴張,中、遠段接近正常,為B1型;全胸降主動脈擴張,而腹主動脈正常,為B2型;全胸降主動脈與腹主動脈均擴張,為B3型。(2)按照病因及夾層撕裂有無主動脈弓部累及,分為C型、S型,C型為符合下列任一者:1)左鎖骨下動脈或主動脈弓遠段夾層撕裂;2)兼有心臟病,如心臟瓣膜病等;3)兼有主動脈近端病變,如升主動脈瘤等;4)病因是結締組織病,如馬凡綜合征等。S型為不含上述任一者。臨床中依據(jù)情況組合分型,如B1S型。主動脈夾層分期為:急性期,1~14 d;亞急性期,15~90 d;慢性期,>90 d[4]。
AD初步的治療是有效鎮(zhèn)痛、控制心率(60~80次/min)和血壓(收縮壓100~120 mmHg),進而降低主動脈破裂的風險[3]。Stanford A型AD 48 h內死亡率高達50%,一旦確診應立即手術治療[5]。Stanford B型AD占全部主動脈夾層發(fā)生率的30%[6],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是Stanford B型AD患者的基本治療方式,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較低,但不能從根本上處理夾層,長期預后的結果并不令人滿意,5年的假腔擴張率可達50%,最終需行手術治療[7-8]。手術治療主要有腔內修復術、支架象鼻手術、Hybird手術、開放性手術。胸主動脈腔內修復術(TEVAR),手術成功率較高,患者術后早期死亡率低,并發(fā)癥少,近期療效好,可提高患者的5年生成率[9],但TEVAR僅適用于錨定區(qū)充足的Stanford B型AD患者;直視支架象鼻手術,適用于Stanford B型AD(BC型)患者以及錨定區(qū)不足且能耐受開放性手術的患者,同時具有TEVAR和經(jīng)典象鼻手術的優(yōu)點,通過正中開胸,相對于傳統(tǒng)開放手術來說,手術相對簡單,時間明顯縮短,并發(fā)癥相對較少,可避免內漏,術后恢復快,能降低再次手術難度[3,10];Hybird手術為錨定區(qū)不足和不能耐受開放性手術的Stanford B型AD(BC型)患者的可選擇方式[3,11],可避免或縮短深低溫停循環(huán)時間,減少ICU停留時間和住院時間,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血運穩(wěn)定等優(yōu)點,其近中期療效與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相當,但術后逆撕為Stanford A型AD的比例較高[12-14]。開放性手術(胸腹主動脈置換術)難度高、時間長、創(chuàng)傷大,具有高致殘率和死亡率(早期死亡占2%~21%),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包括:死亡、心肺功能衰竭、卒中及脊髓缺血引起的截癱等[15-16]。Stanford B型AD患者手術策略選擇如下:(1)B1S型建議首選TEVAR;(2)B1C型建議首選直視支架象鼻手術或Hybird手術;(3)B3型建議行全胸腹主動脈置換術[3]。
本例患者1年前明確診斷為Stanford B1C型AD,擬行支架象鼻術,但患者選擇藥物治療。1年后患者反復出現(xiàn)胸痛、胸悶,呈持續(xù)性隱痛,復查胸腹主動脈CTA,夾層進展為Stanford B3C型,最終采取全胸腹主動脈置換術,手術難度顯著增大,手術時間長,術后出現(xiàn)了左側喉返神經(jīng)損傷、雙肺肺炎和胸導管損傷的并發(fā)癥,住院時間長,恢復慢,術后半年聲音嘶啞仍未緩解。
綜上所述,Stanford B型AD患者病情復雜多變,我們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醫(yī)院的技術水平,個體化制定最適合和最安全的治療策略。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盡早手術治療是有效的,可以減緩假腔擴張,降低手術難度,減少手術并發(fā)癥,改善患者遠期預后,提高長期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