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麗麗
摘要:隨著國家“三科”統(tǒng)編教材的推廣使用及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尤其是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對文本欄目的解讀、分析及課堂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等方面引起更多教研員及一線教師的關注。筆者作為一名教研員,總結了近幾年來統(tǒng)編教材的使用經驗,借助信息技術,從拓展教學時空、豐富學生思維探究活動及活化教育教學資源三個方面闡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活動園”課堂教學策略,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悟德”,從生活中“學德”,在實踐中“行德”,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關鍵詞:信息技術 思政課堂 “活動園”教學策略
小學道德與法治文本內容由豐富多樣的欄目組成,如低段多以活動欄、討論欄和辨析欄為主;中段多以調查活動、“閱讀角”為主;高段幾乎都是“活動園”,輔以“閱讀角”“相關鏈接”等。與之相對應的“學習活動”的呈現(xiàn)方式亦有多種,低年級的學生需要教師課堂上或課外帶領參與活動;中年級學生自主探究的主動性有所體現(xiàn);高年級的“活動園”欄目設計則使學生的活動范圍更加延展,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本文將結合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中國有了共產黨》中的“活動園”探討相關課堂教學策略,闡述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賦能思政課堂,在以學生活動為主線,將教學內容貫穿其中,使學生通過活動體驗而獲得道德成長,提升道德能力。
一、拓展教學時空,課堂中“悟德”
當前,信息技術憑借其優(yōu)勢已成為新時期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輔助手段。老師要充分利用好網絡平臺,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采取符合青少年特點的表達方式,補白“陌生區(qū)”。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全國上下黨史學習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學校更要緊密結合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相關內容踐行黨史進課堂,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小學思政課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恰是黨史學習教育的優(yōu)質載體,其中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黨》能夠更好引導學生在既特殊又極富意義的2021年深刻感悟黨史,學習精神,汲取力量。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對于今天的青少年兒童而言,內容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嚴肅性。對于五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其中蘊含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本課中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五年級的學生可能聽說過,但是了解得極其有限,基本上游離在歷史時間線之外;本課中的陌生概念以及重大歷史事件又多,所以學生對本課中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很難從情感上產生共鳴。如何基于學生的知識起點實現(xiàn)黨史教學的突破呢?信息技術“這一劑良藥”有助于治愈時空距離遙遠“這一重疾”,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教學時空。在教學《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時,教師首先要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遵循面上選點、點上深入的思路。比如教學第一課時《開天辟地的大事》,上課伊始,筆者播放了以1840年到1911年為歷史時間軸的一段視頻。學生感受到半個多世紀以來,國人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都以失敗告終,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再適時引導:“如果你生活在當時的中國,你有什么感受?”自然引出課題。同時,筆者課前布置學生有目的地瀏覽權威的黨史網站,上網搜集資料、篩選信息、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引導學生補充關于黨史的材料,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加強自身學習黨史的信念。課前學生自主上網搜集資料,提升黨史學習的自覺性,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站在歷史的角度思考分析問題,為深入學習《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奠定了基礎。
二、豐富學生思維探究活動,生活中“學德”
學習歷史分析方法是基礎,學習歷史知識是前提,學習革命精神是核心。教師在課堂中要增強改變學生單一的歷史學習方式的意識。在執(zhí)教第一課時《開天辟地的大事》時,教師設計了閱讀、討論、探究、拓展等多種學習活動。學生通過讀圖、故事、影像等資料,加深對“五四精神”及中共一大召開背景的了解;學生通過認識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組織分布地圖、提煉《新青年》視頻信息、觀看五四運動相關影視資料、閱讀中共一大成立相關歷史資料等,交流形成觀點,充分調動和培養(yǎng)了綜合思維能力。反饋貫穿課堂始終,學生自學成為課堂主線。針對第二課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在磨課過程中讓學生在圖像欣賞、識圖找圖、自主探究、合作討論、闡述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學習方式靈活多樣。例如處理第二課時的重點感悟“井岡山精神”時,就充分運用了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利用圖片增強視覺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利用教材中的介紹、學生收集的文字資料等增加信息量;讓學生講述自己搜集的感人故事,增加交流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深度體驗了教學內容,從而真正掌握了學習能力,將知識內化并落實到具體行為中。
三、活化教育教學資源,實踐中“行德”
百年黨史如一幅恢宏的歷史畫卷,教師教學時,要依循教材,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整合厚重、豐富的歷史素材。本課三課時的教學中,教師都注重利用視頻等手段,把厚重的歷史資源變得鮮活起來。如在《開天辟地的大事》一課中,通過播放《國際記憶》節(jié)目、《建黨偉業(yè)》和《李大釗》等影片,生動再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建黨之路上的艱辛與初心。課堂上教師還緊扣核心問題“李大釗為何不懼死亡”引導學生閱讀“活動園”內容。《獄中記》紀錄片中,學生們看到身穿棉袍,衣衫不整的李大釗,在鐵索撞擊地面的蹣跚步履中走向絞刑架,教師擲地有聲地啟發(fā):“從視頻中,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仿佛聽到了什么?”課堂上學生個個情緒飽滿,小臉漲得通紅,被李大釗身上的革命精神深深震撼,那英勇無畏、百折不撓、堅定理想的革命精神也在學生你一言我一語中入腦入心,進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災難深重的中國在黑暗里看到了一絲希望,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找到了指路的明燈。他們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火炬,在災難深重的中國開出一條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道路,照亮了中國革命的行程。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還可以促進學生對于革命人物背后蘊含的革命精神的理解和內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教學中,執(zhí)教者通過播放南昌起義的相關視頻,使學生了解南昌起義的史實,知道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通過播放《你從井岡山走來》等視頻,詳細再現(xiàn)黨史的歷史事件。然后再設置討論專欄,結合黨史故事進行討論,激發(fā)學生了解有教育意義的歷史細節(jié),感受共產黨人實事求是走創(chuàng)新路的精神,感悟毛澤東的戰(zhàn)略智慧,堅定學生的政治信仰。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鮮活處理教材資源,通過設置各種情境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使其用自身經驗和思維方式去思考、回答問題,對學生的價值教育蘊藏在潤物無聲中,促進學生將看來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歷史,學習身邊的歷史,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歷史,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參考文獻:
[1]吳葉.兒童立場讓黨史走進童心——道德與法治和班會課的整合時間思考[J].中小學德育,2021(8).
[2]朱亞芹.注重體系完整,追求細節(jié)完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歷史題材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2020(12).
責任編輯: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