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梨
小學科學是探索自然的學科,同時對學生的智力啟蒙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一部分學校及教師并未重視科學教學,未能合理依據(jù)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水平開展有效的教學工作,導致學生并不重視對小學科學這一科目的學習,進而難以發(fā)揮小學科學的智力啟蒙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學校及教師開始重視小學科學教學,并從多方面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助力學生的全面成長。
小學科學中所呈現(xiàn)出的教學內容其實并不復雜,且很多知識點充滿了趣味性,但是學生由于認知能力有限,在面對小學科學的學習時可能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小學科學最為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探究過程,然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答案,能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學習的自信心。為此,教師在實施科學課程的教學工作時,必須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樹立自信心。
教師要梳理教材,根據(jù)教材中的知識點來開展教學工作,但同時更需要讓學生樹立起學習小學科學科目的自信心。比如,可以“影子”作為教學題材,雖然這是湘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才會學習的內容,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去探索科學知識,可在教學初期對“影子”這一章節(jié)的知識點簡要提及,讓學生對影子的產生、影子的概念有一定的認識。教師可通過幽默的語言來進行闡述,如向學生提問:“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出生以來,就有一個伙伴默默陪伴在我們身邊,他與我們形影不離,他能夠默默地傾聽我們的述說,同時又在很多時候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你們知道他是什么人嗎?”發(fā)出提問之后,學生就會去思考這一問題,思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在我們出生之后就一直陪伴在我們左右,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有的學生則會想到是不是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影子,于是就會回答道:“是影子?!贝藭r,教師就需要肯定學生的回答,并給予學生鼓勵、表揚。而后,教師可圍繞影子的形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影子。教師可先將教室中的窗簾拉上,將電燈關閉,然后讓學生觀察自己的腳邊是否還存在影子,此時由于教室處于相對黑暗的環(huán)境,沒有光線進入,因而學生的腳邊就不會產生影子,或者即使產生了影子,也很難觀察到。接著教師可以拉開窗簾、打開電燈,在光線的照射下,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影子的存在,就會思考為什么在光線的照射下,會出現(xiàn)影子,是因為光的照射而出現(xiàn)了影子嗎?待教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后,學生的學習信心也會逐漸樹立起來。最后,教師再圍繞小學科學的其他知識做簡單介紹,并在后期的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同探究,如此也就能夠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科學課程的學習質量。
教師從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出發(fā)進行教學,與單純的知識教學相比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教師重視小學科學教學工作的開展,從學生生活入手,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分析生活中的科學知識。以四年級上冊科學學科的第一章“聲音”為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聲音,如果世界上沒有了聲音,不僅會導致各類事故的發(fā)生,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還會讓人們無法交流,危及人類的生存,那么,聲音到底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怎樣的體現(xiàn),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呢,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科學作答。
教師圍繞“聲音”展開科學探究,合理提出問題并設計課堂教學工作。在第一節(jié)課中,教師可圍繞“各種各樣的聲音”向學生提問,詢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過哪些聲音,而在學生預習了課本之后,會了解到課本中的部分答案,如牛的叫聲、鳥的叫聲、樂器的聲音、上課鈴的聲音等等。圍繞“各種各樣的聲音”,教師會讓學生拋開課本,仔細回想在生活中所聽到的聲音,如電視的聲音、父母炒菜的聲音、汽車鳴笛的聲音、走路時發(fā)出的聲音、講話時發(fā)出的聲音等。這些都是真正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的聲音,而教師在圍繞這些聲音實施教學工作時則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加強對聲音的認識,以便在后期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提升學生對小學科學知識的探索欲望。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知識后,教師可依據(jù)教材中的提問,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與探索欲望,向學生提出問題,如“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在哪些環(huán)境下聲音不能傳播?”“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一樣的嗎?”“聲音能夠傳播多遠,為什么距離越遠,聽到的聲音就越?。俊钡?。教師提出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在生活中尋找答案,學生就可以了解聲音的相關概念以及聲音到底是如何進行傳播的。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究后,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他們對這些知識的掌握與 利用。
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離不開教材,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也同樣如此,它需要教師靈活依據(jù)教材制定教學目標,通過加強對教材的分析,圍繞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結合學生的智力發(fā)育水平、探知欲望等來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靈活制定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來實施具體的教學工作。在湘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整合教材中的知識點,分析教材中所提出的知識點的重要性、是否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對學生智力發(fā)育所能起到的作用等,然后再來落實各項教學措施。
對湘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的課程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第二單元的“消化與呼吸”之外,其他章節(jié)的知識都是對以往低年級所學習到的科學課程知識的延伸、深化,且從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來看,基本符合小學四年級學生的智力發(fā)育水平。因此,通過教師合理地實施教學工作,嚴格落實各項教學措施,可起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積極作用。從湘教版四年級上冊科學課程的安排來看,教材中主要涉及了6個板塊,分為六個單元來實施教學工作,即“聲音”“消化與呼吸”“影子的變化”“地球與月球”“運動與力”“我們的小車”這六個單元,教師需要圍繞六個單元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合理設置教學課程安排,并在具體實施對每一單元的教學工作時圍繞單元中的各節(jié)課進行分析,以探索小學科學奧秘,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小學科學知識。
教師要根據(jù)科學課程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來構建合理的課程計劃,然后加以分析,在充分把握各單元教學中重難點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構建實驗課程體系,圍繞每一章節(jié)的知識點,設置以實踐性為主導的實驗課。在實驗課程的開展中,教師要合理利用學校現(xiàn)有的實驗器材來設置實驗課,并在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更多地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師要重點圍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來實施相應的處置辦法,并從整體上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科學的探知精神、實事求是的問題意識、勇于創(chuàng)新的先進理念等。在依托教材展開科學課程的教學時,教師除了要照本宣科地實施教學、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識外,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設計、制作、實驗能力。
教師在圍繞小學湘教版四年級上冊科學課程實施教學工作時,需要圍繞每一章節(jié)靈活實施教學工作,通過剖析課程的整體結構,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規(guī)范和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活動情景來實施教學。比如在學習第二單元“消化與呼吸”這一章節(jié)的知識時,教師圍繞“我們的消化”“我們的呼吸”“保護呼吸、消化器官”等三個部分來合理設置相應的教學情景,并推動整個教學活動的進程。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時,教師需要圍繞消化與呼吸系統(tǒng)涉及的器官與身體組織為學生進行簡要說明,讓學生們對自己的消化與呼吸系統(tǒng)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還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智力發(fā)育水平來靈活施教,依據(jù)教材中的一些知識設置趣味性的提問,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加強對學生科普教育的力度。
比如“面包牛奶加蔬菜,天天美味很愉快,一頓不吃就會餓,其中緣由是哪般”,這是教材中描寫消化系統(tǒng)的話語,引入這一段話,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們每天都需要吃飯,每天都必須要保證充足的體力,吃了飯之后,這些飯菜又到底去了哪里,為什么不吃飯就會有饑餓的感覺,引導學生對消化和消化系統(tǒng)有一定的認識。在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后,教師可從消化系統(tǒng)所包含的部位入手,對口腔、腸道、胃等學生有一定認知的器官進行簡要科普,之后再介紹咽、食管、大腸、小腸、肛門等消化器官。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圖片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整個消化系統(tǒng),了解各個器官的形狀,以及它們在消化系統(tǒng)運行中所發(fā)揮的實際功能。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合理設計實驗課程,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胃部被排空之后,會發(fā)出“咕咕”的聲音,這是胃部所發(fā)出的饑餓抗議。教師可以通過實驗,模擬胃部中的食物是如何被分解、消化的,如教師可以通過裝有石頭、水的袋子來模擬胃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胃是如何消化食物的。同樣,在呼吸方面,帶著“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呼吸,呼吸系統(tǒng)對于人的生命維持有著怎樣的意義”這樣的疑問,教師同樣可以引導學生創(chuàng)建科學的探究活動,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其科學核心素養(yǎng)。
總而言之,伴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推進,我國中小學越發(fā)重視科學課程的教學,越發(fā)重視讓學生通過科學、自主探究來學習生活中的科學知識,這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