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喆
(作者單位:內蒙古藝術學院)
內蒙古藝術學院蒙古舞課程自開設以來,一直承載著傳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蒙古族舞蹈文化的重任。本課程在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后,通過多年建設,成功完成了向國家級資源共享課轉型,被教育部批準為第三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課程融會了蒙古族舞蹈的精華,由基礎訓練、技能訓練、傳統(tǒng)舞蹈、民俗民間舞蹈和教學劇目5個部分構成,形成了完備的課程教學體系,展示了蒙古族舞蹈特有的剛柔相濟、奔放灑脫、雍容大氣的文化特質。利用新媒體編播技術錄制的蒙古舞教學視頻,是將新媒體、新理念融入課程資源建設的新嘗試,實現(xiàn)了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
蒙古舞教學視頻錄制方式主要有電子新聞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ENG)方式和電子現(xiàn)場錄制 (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EFP)方式兩種。
在新媒體編播技術沒有興起之前,蒙古舞教學視頻都是以ENG方式錄制完成的,這些教學視頻中期拍攝大多采用單機系統(tǒng),用一臺攝像機進行拍攝,后期采用非線性剪輯軟件制作完成。以此法錄制的蒙古舞教學視頻周期較長,畫面單調,景別運用基本上是以全景展現(xiàn)為主。由于是一鏡到底,ENG方式對主講教師有嚴苛的要求,授課過程中的任何差錯在后期制作中都很難用技術手段進行彌補。因此,90分鐘的課堂教學必須一次完成,這無疑是對授課教師體能的巨大挑戰(zhàn)。
隨著新媒體編播技術的發(fā)展,采用EFP方式來進行蒙古舞教學視頻錄制的優(yōu)勢越來越凸顯。EFP是指在電視節(jié)目演播室場景外采用多臺攝像機同步拍攝和即時切換編輯技術,結合混頻器特技臺的場景切換而形成多機位、多角度、多視圖的同步電視生產(chǎn)模式。通過EFP方式錄制的蒙古舞教學視頻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zhèn)鞑バ畔?,結合舞蹈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感染力,發(fā)揮教學視頻所具有的真實感、現(xiàn)場感以及時間上的連續(xù)性和空間上的統(tǒng)一性等諸多特性,使學習者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舞蹈實訓中,去觀察整個舞蹈訓練或理論講授的開始、發(fā)展到結束的全過程[1]。
蒙古舞教學體系所涵蓋的內容相當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基礎訓練、技能訓練、傳統(tǒng)舞蹈、民俗民間舞蹈、教學劇目等五大章,每一章下面又包含4~6節(jié)不等的教學內容,每一節(jié)下面又包括3~6講不等的具體授課單元。比如,第一章基礎訓練下面又包括基本訓練、舞步訓練、肩部訓練、上肢訓練、動律訓練等5講,第一講基本訓練又包括基本體態(tài)、腳位、手位、胸背等4節(jié)。這就要求主創(chuàng)人員提高自身的影視創(chuàng)作意識,對蒙古舞堂課教學有充分的了解,如此才能根據(jù)具體教學單元采用不同的拍攝表現(xiàn)方法,利用新媒體編播技術體現(xiàn)單、雙和群舞等人數(shù)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的蒙古舞視頻課程錄制要點。
在錄制蒙古舞教學視頻之前,錄制人員應盡可能作為觀察者多參與課堂教學,與主講教師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對舞蹈教學過程有較為詳細的了解。特別是像第三章傳統(tǒng)舞蹈中所包含的盅子舞、筷子舞、安代舞,第四章民俗民間舞蹈中所包含的布里亞特、土爾扈特、衛(wèi)拉特部落民間舞蹈和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民間舞蹈以及第五章教學劇目中所包含的鄂爾多斯舞、塔林畢斯貴、伊茹勒、草原酒歌等,都有著舞蹈情節(jié)的變化與發(fā)展、人物的交流與相互反應、領舞與群舞的關系、每一組動作和造型的長度等方面的變化和表達,作為教學視頻的主創(chuàng)人員就必須善于從中找出舞蹈畫面的創(chuàng)作空間[2]。在與主講教師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對蒙古舞課堂教學進行充分的認識和了解之后,按照教學體系中最小單元的每一講作分鏡頭準備,使舞蹈教學過程中的關鍵部分在鏡頭里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來。
2.2.1 布局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蒙古舞課堂教學現(xiàn)場的布置模式主要由多機位攝像機構成,無線麥克風音頻采集無論多少,均需要輸入同一個數(shù)字音頻處理器或者調音臺,再輸入錄播系統(tǒng)。電腦屏幕的采集根據(jù)需要可采用硬件采集或者軟件采集,最終通過網(wǎng)絡或者硬件連接線連接到錄播系統(tǒng)。錄播系統(tǒng)將視頻文件保存在本地,同時通過網(wǎng)絡將直播流發(fā)送給直播服務器[3]。
第二部分是服務器組,這部分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和轉發(fā),服務器組通常被安裝在活動所在地點的中心機房網(wǎng)絡節(jié)點的最上層,以保證視頻傳輸?shù)馁|量和覆蓋更多的收看終端,VJMS、VJCMS、VJMIS均安裝在這個服務器群中。
第三部分是收看端,PC電腦和手機端通過網(wǎng)絡訪問直播、點播的Web服務頁面觀看直播和點播視頻。PC端和手機端只要能夠加入服務器群所在的網(wǎng)絡,能夠訪問服務器群組中的Web服務器,就可以觀看直播或點播節(jié)目。
2.2.2 機位的布置與現(xiàn)場調度
編播系統(tǒng)部署完成之后,就正式進入蒙古舞教學視頻的錄制階段。這階段正確的機位布置與合理的現(xiàn)場調度將決定教學視頻錄制的成敗[4]。在蒙古舞教學視頻錄制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數(shù)量、運動軸線和運動軌跡成為機位布置的基本依據(jù)。第一章基礎訓練相對舞蹈場面較小,主要是以四機位布置為主,而后三章的課堂教學舞蹈場面和展示區(qū)域相對較大,學生數(shù)量多,為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就需要增設游擊機位和軌道機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教學劇目的表演者肢體動作與舞蹈隊形發(fā)生變化時,要以全景進行展示;當立于定點表演時,可用小景別來表現(xiàn)表演者的肢體動作;當有類似于《伊茹勒》的獨舞時,要采用一臺斯坦尼康的游機來進行正面追蹤拍攝。同時,機位的遠近除要根據(jù)具體教學單元教師與學生的數(shù)量以及舞蹈排練廳可供運作面積的大小來進行布置外,更要依據(jù)攝像設備鏡頭配備情況進行合理安排。當機位數(shù)量較多時,要注意避免機位穿幫影響拍攝。
2.3.1 固定鏡頭和運動鏡頭的使用
在蒙古舞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師生都在用肢體說話,以表情傳言。在將整個舞蹈教學過程交代清楚的同時,讓學習者能夠充分體會到蒙古舞的鮮明特點就成為視頻拍攝的要點[5]。教師的理論講授、課堂總結以及在教學練習過程中蒙古舞的基本場面和活動方式一般以固定畫面來準確明晰地進行展示;教師對某些學生舞蹈動作的具體點評及示范、后三章的教學過程中舞蹈的整體串聯(lián)所呈現(xiàn)出的藝術效果,則一般以推拉搖移跟等拍攝手段所形成的運動畫面來生動具體地展示。例如,在第五章教學劇目中的舞蹈《草原酒歌》錄制過程中,運用推鏡頭去拍攝被高高舉起的女孩、女孩手中的酒壺及酒碗,就可以很好地將整個舞蹈所蘊含的主題和需要表現(xiàn)的情感通過畫面表達出來;在舞蹈《伊茹勒》錄制過程中,運用慢拉鏡頭來展現(xiàn)最后女孩板腰下去接碗的結束動作,就可以使演員動作的伸展、情緒的傳達和祝福的主題展現(xiàn)出一種由點向面延伸、由小變大的藝術效果。
2.3.2 景別的運用
蒙古舞教學視頻的錄制應以全景為主要表現(xiàn)方式。在錄制群舞的教學時,應視情況來決定使用大全景、小全景還是局部全景。例如,在第三章傳統(tǒng)舞蹈中的《盅子舞表演組合》錄制過程中,舞蹈隊形層次感較強,隊形位置變化較快,應采用大全景;在第五章教學劇目中的舞蹈《塔林畢斯貴》的慢板部分,隊形和動作的持續(xù)時間相對較長,錄制時就必須及時由全景切換到中近景,在動作發(fā)生變化之前作出預判,提前回到全景,待全景中的舞蹈隊形和動作變化之后再轉換至其他景別的鏡頭,這樣就可以將整個舞蹈過程清晰明了地呈現(xiàn)給學習者。
蒙古舞獨舞教學視頻的錄制基本上是以示范的教師或者學生的小全景為主。這樣的景別運用既可以使學習者清晰地看到示范者的面部表情,同時又能夠對蒙古舞舞蹈語言進行細致表現(xiàn),將示范者在舞動過程中的神采和形體韻味傳達給學習者[2]。在具體錄制獨舞的過程中,在不影響示范者舞蹈動作變化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時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采用一些小景別來進行一些舞蹈細節(jié)的展現(xiàn)。例如,在第五章教學劇目中的獨舞《伊茹勒》錄制過程中,是以示范學生雙手舉碗的動作開始的,此時先采用近景鏡頭來表現(xiàn)手、碗及上身的動作,再適時回到示范者的小全景,在接下來的短時間內大小景別鏡頭進行多次轉換,將女性特有的曲線美、蒙古族舞蹈藝術與眾不同的個性和形象美通過鏡頭很好地展現(xiàn)出來。除此之外,在蒙古舞教學視頻的錄制過程中善于運用特寫鏡頭也至關重要。結合舞蹈音樂的節(jié)奏,在舞蹈教學的一些關鍵地方運用特寫鏡頭來強調如手指、腳尖、胸腰等部位的重點動作或表情,往往可以增強舞蹈教學的生動性,提高教學質量。
2.3.3 導播工作技巧
蒙古舞教學視頻除個別教學單元采用中期拍攝、后期剪輯的錄制流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依托采用EFP方式的編播系統(tǒng)在教學現(xiàn)場一次錄制完成,這就對視頻錄制的導播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6]。
首先,導播要明確各個機位的攝像師所攝取畫面的方向、角度和景別。為能夠完整地記錄蒙古舞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并且將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教學內容高質量地傳達給學習者,導播必須在錄制開始之前,根據(jù)具體舞蹈教學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機位的布置情況來明確每個機位所采用的拍攝方向、拍攝角度和景別,將蒙古舞的傳統(tǒng)教學形成組合式的連貫段落,使學習者能夠從不同視點來感受蒙古舞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美感。
其次,導播要掌握并善于運用調機的語言藝術。導播的調機語言非常講究,要求導播必須要有清晰的判斷,進而下達簡短明了的口令。這樣的調機語言藝術就是根據(jù)蒙古舞每一課堂教學單元的教學內容做好先期的分鏡頭稿,結合課堂實錄發(fā)出準確恰當?shù)闹噶睿梢蕴崾久恳粰C位的攝像去實時觀看機器上的反送畫面,明確導播同步切換的實時畫面是哪一個機位的信號,從而為導播的下一步切換作準備。尤其是舞蹈教學場面較大、位置移動較為頻繁的情況下,導播必須用最明確的短語指揮所有機位做好挑拍、搶拍等工作。
再次,導播在調機切換過程中應善于把握剪輯點,運用淡入淡出、畫中畫等藝術剪輯手法。在蒙古舞教學視頻錄制過程中,導播所做的切換工作是素材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這對蒙古舞教學視頻的成片質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導播的切換除要保證課堂教學的整體感和流暢性外,還要充分展示蒙古舞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另外,納加編播系統(tǒng)VJDirector2擁有視頻剪輯特技的制作和控制功能。在實際的導播切換過程中,如果教學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并不是連續(xù)的,或者舞蹈音樂相對節(jié)奏比較緩慢,就可以采用一些淡入淡出、劃入劃出等藝術化的剪輯手法來避免硬切產(chǎn)生跳幀,或者起到延續(xù)舞蹈情緒和增強舞蹈藝術感染力的作用。蒙古舞基本訓練的教學內容中有很多強調身體局部舞蹈動作的情況,這時就可以采用分屏畫中畫的方式進行著重表現(xiàn)。例如,在第一章《基本訓練》的教學單元《舞步訓練》中,利用畫中畫的剪輯手法就可以在強調示范教師腳步動作的同時,展現(xiàn)出其整體的韻律和美感,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舞蹈教學的質量。
任何藝術形式的發(fā)展都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著名媒體舞蹈藝術學者約翰斯·布林格(Johannes Birringer)曾論證說,舞蹈的表現(xiàn)空間已進入了一個“屏幕化”時代,利用新媒體編播技術將視聽語言作為舞蹈教學和展演的一個重要手段,將會使更多舞蹈學習者和從業(yè)者充分認識到“鏡頭”和“屏幕”本身的創(chuàng)造性價值。經(jīng)過高質量的鏡頭捕捉和新媒體編播軟硬件的處理,不僅可以蒙太奇的方式打破蒙古舞傳統(tǒng)教學的時空局限,還可以在新的媒體環(huán)境下進行再造或重新組合。有效地發(fā)揮新媒體時代特有舞蹈教學模式和新興傳播機制的優(yōu)勢,將會使融會了蒙古族舞蹈精華的傳統(tǒng)蒙古舞教學獲得更加廣泛的學習群體,更加廣闊的傳播平臺和更加多元化的傳播途徑,進而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為當前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