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備鈞,徐 卿
(1.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藥劑科,上海 200072;2.上海市第三康復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上海 200436)
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是一組復雜的代謝紊亂癥候群[1]。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血脂異常、血糖和血壓的水平升高及中心性肥胖[2-3]。血脂異常是代謝綜合征的一項重要特征,其發(fā)生原因是胰島素抵抗造成大量脂肪細胞聚積,釋放過多的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xiàn)FA)。大量的研究顯示,以血脂異常為主要表現(xiàn)的老年代謝綜合征與腹型肥胖易同時出現(xiàn),且二者互為因果[4]。他汀類藥物是治療血脂異常最常用的一類藥物。我國相關(guān)指南推薦采用中等強度的他汀類藥物(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治療血脂異常。此類藥物在改善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療效已得到臨床上的充分肯定。研究指出,針刺療法能調(diào)節(jié)糖脂代謝和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功能,改善血脂異常等代謝紊亂。穴位埋線法在普通針刺療法的基礎(chǔ)上以線代針,延長了穴位刺激的時間,且更易于把握進針的深度,是一種較好的代謝綜合征的替代和補充治療方案[5]。本研究以我院門診接診的老年代謝綜合征合并腹型肥胖患者作為觀察人群,探討用他汀類藥物聯(lián)合穴位埋線法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及對其血脂水平的影響。
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80例老年代謝綜合征合并腹型肥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代謝綜合征和腹型肥胖的診斷標準;入院時血清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的水平≥1.7 mmol/L;年齡為60~80歲;知曉本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嚴重的肝腎疾病、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不適宜進行針刺治療的基礎(chǔ)疾??;有精神疾病史或酒精、藥物濫用史;存在降低入組可能性或使入組復雜化的因素(如工作或居住地點經(jīng)常變動,易造成失訪);正在參加其他臨床研究;對他汀類藥物過敏或存在用藥禁忌證。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在觀察組40例患者中,有男17例,女23例;其平均年齡為(72.25±7.43)歲。在對照組40例患者中,有男18例,女22例;其平均年齡為(73.43±7.27)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倫理批號:SHZY19-02)。
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是:根據(jù)2004年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提出的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標準[1],若患者符合以下任意3項標準,即可診斷其患有代謝綜合征:1)體質(zhì)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25。2)空腹血糖的水平≥6.1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的水平≥7.8 mmol/L和(或)已被確診患有糖尿病并接受相應治療。3)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或已被確診患有高血壓并接受相應治療。4)血清TG的水平≥1.7 mmol/L和(或)男性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水平<0.9 mmol/L、女性血清HDL-C的水平<l.0 mmol/L。腹型肥胖的診斷標準是:依據(jù)美國心臟學會和美國心肺血液研究所聯(lián)合定義(2005)的中國人群腹型肥胖的診斷標準[2](該標準與當前研究中國人群腹型肥胖的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最為接近),若中國男性的腰圍≥90 cm、女性腰圍≥80 cm,即表示其發(fā)生腹型肥胖。
用他汀類藥物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本研究所用的他汀類藥物為阿托伐他汀鈣片(生產(chǎn)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進口藥品注冊證號J20 120049;規(guī)格:20 mg/片),其用法是:口服,20 mg/次,1次/d,連續(xù)用藥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用他汀類藥物聯(lián)合穴位埋線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他汀類藥物同樣選用阿托伐他汀鈣片,其藥品信息及用法同上。對患者進行穴位埋線治療的方法是:1)治療穴位的選擇。依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及五行生克理論選擇治療的穴位,具體為:(1)脾胃濕熱證患者選擇腹八針穴位、利水針穴位、支溝穴、偏歷穴、豐隆穴、梁丘穴作為治療的穴位。(2)脾虛濕阻證患者選擇利水針穴位、坎離針穴位、臍四針穴位、曲池穴、列缺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作為治療的穴位。(3)肝郁氣滯證患者選擇腹八針穴位、利水針穴位、內(nèi)關(guān)穴、合谷穴、太沖穴、地機穴作為治療的穴位。(4)脾腎兩虛證患者選擇樞橫針穴位、腹八針穴位、溫溜穴、腕骨穴、太白穴、太溪穴作為治療的穴位。其中坎離針穴位包括中脘穴和中極穴,樞橫針穴位包括天樞穴、大橫穴,利水針穴位包括水分穴、水道穴,腹八針穴位包括太乙穴、滑肉門穴、外陵穴、大巨穴,臍四針穴位包括臍周上下左右各1寸處。2)穴位埋線的操作方法。指導患者取合適的體位(俯臥位或仰臥位),暴露需要埋線的部位。用75%的乙醇或碘伏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用鑷子夾取聚二氧雜環(huán)己酮(polydioxanone,PDS)縫線(由光霽梅迪泰克株式會社生產(chǎn),規(guī)格為2/0),置于埋線針針管前端,并將其推入針管。迅速用腕力將針刺入上述穴位所在部位的皮下,到達適宜的深度后將線體完全推入穴位。退出針體,重復下壓針芯2~3次,確保線體完全推出。操作完畢后,讓患者休息5~10 min后再離開,并告知其埋線后的注意事項。每周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4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在治療期間,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健康宣教,包括告知其規(guī)律作息及進餐、保持飲食清淡、勿熬夜、戒煙限酒、每周進行適當?shù)挠醒踹\動等。
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肥胖指標和代謝指標。代謝指標包括收縮壓、空腹血糖和血清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肥胖指標包括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和BMI。測量腰圍時,囑患者取站立位,將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將卷尺置于臍水平處,在呼氣結(jié)束時進行測量。測量臀圍時,于臀圍周長的最大處用卷尺進行測量。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情況。采用自制的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兩組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情況。該問卷的總分為10分,患者的評分≥8分表示其對治療效果滿意,評分<8分表示其對治療效果不滿意。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TC、LDL-C、TG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TC、LDL-C、TG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較(mmol/L,)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較(mmol/L,)
治療前,兩組患者收縮壓及空腹血糖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的水平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收縮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壓及血糖水平的比較()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壓及血糖水平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WC、WHR及BMI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WC、WHR和BMI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WC、WHR及BMI的比較()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WC、WHR及BMI的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率為95.00%(38/40),對照組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率為77.50%(31/40),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觀察用他汀類藥物聯(lián)合穴位埋線法治療老年代謝綜合征合并腹型肥胖的效果,通過進行為期3個月的治療,發(fā)現(xiàn)用他汀類藥物聯(lián)合穴位埋線法對老年代謝綜合征合并腹型肥胖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其血糖、血清LDL-C、TC、TG的水平、WC、WHR和BMI均得到顯著改善。這說明,用他汀類藥物聯(lián)合穴位埋線法治療老年代謝綜合征合并腹型肥胖的效果較為理想。用他汀類藥物治療血脂異常的療效已得到臨床證實,其主要治療機制是競爭性抑制細胞內(nèi)膽固醇的合成,上調(diào)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表達,加速血漿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謝。雖然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代謝綜合征的療效得到了臨床醫(yī)生和患者的普遍認可,但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老年代謝綜合征患者對用藥的依從性較差,且偶有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出現(xiàn)。為此,本研究立足于將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與西藥聯(lián)用,探討、觀察穴位埋線法作為代謝綜合征合并腹型肥胖的補充和替代治療方案的可能性。大量的研究表明,進行針刺治療可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內(nèi)分泌系統(tǒng)起到雙重調(diào)節(jié)的作用,調(diào)整人體脂肪的代謝與分布,進而達到改善腹部脂肪堆積、治療肥胖、調(diào)節(jié)血脂的目的[6-8]。中醫(yī)對代謝綜合征的認識較早。《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敝嗅t(yī)認為代謝綜合征的病因主要是先天稟賦不足、飲食失節(jié)、運動失宜、年老體衰,導致脾失健運、肝失疏泄、腎氣虧虛。痰、瘀、濕、熱互結(jié)是本病的主要病機[7]。對老年代謝綜合征合并腹型肥胖患者進行穴位埋線治療,將可吸收線植入相應的穴位,通過線體長期、穩(wěn)定的刺激作用,可持續(xù)提高俞穴的興奮性和傳導性,起到通經(jīng)脈、調(diào)氣血、調(diào)整人體臟腑陰陽平衡的作用。此外,進行穴位埋線治療時兩次治療的間隔時間長達1~2周,能顯著減少患者一周內(nèi)多次往返醫(yī)院的麻煩,進而可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同時也能保持在一段時間內(nèi)持續(xù)對穴位進行有效的刺激[8-9]。
綜上所述,用他汀類藥物聯(lián)合穴位埋線法治療老年代謝綜合征合并腹型肥胖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血脂和血糖的水平,減輕其體重,提高其對治療效果的滿意率,且治療的安全性較高。穴位埋線法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有望成為代謝綜合征合并腹型肥胖有效的補充和替代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