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宏,陳艷華,張 云,黃軍強,曹 昭△
1.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檢驗科,廣西南寧 530021;2.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科,廣西南寧 530021
臨床微生物學是與臨床診療關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學科之一,與其他學科相比,其涉及機制復雜、知識點繁多、容易混淆,且理解和記憶難度大,學生理解和掌握的難度比較大,是教學工作的重點和難點[1-2]。近年來,隨著常見感染性疾病發(fā)病率的居高不下和耐藥菌不斷增加,精準抗感染的觀念已達成共識,微生物病原鑒定結果和耐藥檢測結果為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jù)。臨床實習是臨床檢驗技術專業(yè)本科生步入工作崗位前的重要學習階段,是理論學習和實驗課程的延續(xù)和補充。本教研室參與學校本科學生的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習帶教工作,怎樣有效提升實習教學的效果,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凇坝暾n堂”的混合教學模式能全面覆蓋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全面調動了“教-學”兩個方面的能量,有效提升教學效果[3-5]。本研究在臨床醫(yī)學微生物學的實習教學過程中,采用了“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在微生物室實習的32名本科實習生作為觀察組,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在微生物室實習的31名本科實習生作為對照組;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及高考入學成績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學方法
1.2.1對照組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實習帶教模式,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制教學計劃,準備教學內容。采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課中以多媒體為載體進行授課、課后跟隨帶教教師完成實習崗位工作的方式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1.2.2觀察組教學方法 觀察組采用以“雨課堂”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1)課前準備:通過微信公眾號進入“雨課堂”,設置開課科目及班級,并在開始課程前,提前創(chuàng)建課堂暗號;學生在登陸后,完善包括班級、學號和姓名等個人資料。教師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件、視頻、鏈接及臨床案例等資料通過雨課堂提前發(fā)布,在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自主預習和習題測試同時,引導實習生組成學習小組,運用學過的理論知識或查閱文獻,分析、解決臨床案例中涉及的各種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雨課堂”平臺向教師反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教師可以給予指導和幫助;而且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答題情況和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2)課中應用:教師和學生同時進入“雨課堂”,通過彈幕互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把有疑問的知識點發(fā)送到屏幕上,或點擊“不懂”做出標識;與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結合,通過“師生角色互換”的方式,邀請學生分享臨床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有利于學生理論知識向臨床實踐能力的轉化,有效提升臨床實習的教學效果。(3)課后階段:集中授課結束后,通過分析授課過程中產(chǎn)生的相關數(shù)據(jù),了解實習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留言等信息反饋,為有針對性地調整實習帶教計劃提供客觀依據(jù)。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雨課堂”平臺發(fā)布課后測試題,學生可以隨時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進行移動式學習,鞏固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在整個實習教學過程中,師生不僅可以面對面交流,還可以借助“雨課堂”平臺隨時向教師提問或尋求幫助。
1.3教學效果評價 微生物室實習結束后,由帶教教師進行理論考試和實驗操作考核。理論考試為閉卷考試,題型由選擇題、判斷題、問答題和案例分析題組成,其中問答題和案例分析題由同一教師采用統(tǒng)一的評分標準進行閱卷;實驗操作考核包括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涉及細菌涂片、染色、標本接種、培養(yǎng)、細菌鑒定、儀器的保養(yǎng)和維護、室內質控和室間質評等各方面;理論考試和實驗操作考核成績總分均為100分,<60分為不合格,60~<80分為合格,80~<90分為良好,≥90分為優(yōu)秀。在課程結束后,分發(fā)《“雨課堂”使用效果評價調查問卷》,以“不記名”的方式對觀察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觀察組實習同學對以“雨課堂”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的評價。
2.1觀察組與對照組成績對比 出組考核中,觀察組理論考試成績和實驗操作考核成績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
表2 兩組學生實驗操作考核成績比較
2.2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結果 對觀察組的實習學生發(fā)放32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調查問卷數(shù)為32份,回收率為100%。見表3。絕大部分實習學生認同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對實習教學過程的實際參與度,激發(fā)實習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實習學生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臨床思維、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和臨床溝通能力,有效提升實習教學的教學效果。同時,“雨課堂”對增進師生互動交流、活躍學習氛圍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3 觀察組同學對基于“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調查問卷結果(n)
續(xù)表3 觀察組同學對基于“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調查問卷結果(n)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技術是最為重要的專業(yè)骨干課程之一,臨床微生物學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和臨床意義的學科,能為診斷和治療感染性疾病提供科學依據(jù),是與臨床診療關系最直接、最密切學科之一;而臨床實習是臨床檢驗技術專業(yè)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前的重要學習階段,是前期理論學習和實驗課程的延續(xù)。為了有效提升臨床實習帶教效果,嘗試在臨床微生物學實習教學中,建立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幫助實習生掌握課程內容的重、難點。在本校的其他課程教學過程中[6-9],已有采用“雨課堂”進行了智慧化的教學實踐,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基于“雨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在臨床微生物學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尚無報道。本研究在臨床醫(yī)學微生物學的實習教學過程中,以“雨課堂”為平臺,聯(lián)合案例教學法(CBL)、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和“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10-16],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本次的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理論考試成績和實驗操作考核成績均明顯提高。這是因為基于“雨課堂”制作內容和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使復雜的知識點和實驗操作更加直觀、形象,更容易理解、掌握。同時與其他教學模式結合,通過鼓勵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以問題和“案例”為引導,用學過的理論知識分析案例,并通過“師生角色互換”的方式,邀請學生分享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有利于學生理論知識向臨床實踐能力的轉化。這種臨床實習帶教模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在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維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實現(xiàn)“學-學相長”,有效提升了臨床實習的教學效果。在整個實習帶教過程中,帶教教師不僅能與實習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和示教,還能通過“雨課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遇到的問題,并及時給予指導和調整教學內容,使“教與學”均更具針對性,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
32位同學通過填寫《“雨課堂”使用效果評價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了評價。全部同學認可或基本認可新的基于“雨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帶教模式。其中,絕大部分同學認可新的帶教模式能有效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升個人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加強學習的自律性。其主要可能原因是,基于“雨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是一種多元化教學模式,除了面對面的授課和示教外,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以組成學習小組的方式自主學習,讓學生得到學習自主權,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安排學習,帶教教師更多地進行引導和提供幫助。摒棄了“教師怎么做,學生就跟著做”的單一帶教模式,擺脫了單純的“示教”,采用CBL和“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引導實習生靈活運用已學的知識分析臨床案例,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臨床思維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整個實習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都可以通過“雨課堂”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且這種交流方式讓學生更加放松,有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了解。此外,帶教教師還可以通過“雨課堂”平臺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聚焦實習帶教過程中的問題和難點。
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帶教模式能加強師生交流和溝通,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提高實習生臨床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對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技能、教學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等各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學生而言,積極主動地參與和完成教師發(fā)布的學習任務,并主動與教師溝通、交流,尋求帶教教師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總之,只有師生雙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臨床實習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