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 琴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園每日戶外活動時間不得少于2小時,幼兒園每日的戶外體育活動時間不得少于1小時。”戶外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幼兒充滿了吸引力和樂趣。
因此,在全面推進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我園就戶外活動的開展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通過實地觀摩、日常督查的方式,教師發(fā)現前期戶外活動呈現兩種狀態(tài)。
第一種是只抓不放:由教師“自編、自導、自演”,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使用規(guī)定材料,完成規(guī)定動作。
優(yōu)點:教師的組織和幼兒的活動比較有序,幼兒的動作訓練循序漸進,規(guī)則意識強。
缺點:以教師為主,注重預設,很少讓幼兒參與,忽略幼兒的想法,幼兒有消極等待的現象。
第二種是全放不管:教師把幼兒帶到戶外,完全放手,幼兒自己選擇材料,想玩什么由自己決定,教師無指導、不干預。
優(yōu)點:幼兒完全自主。
缺點:多數幼兒處于擺弄、搬運玩具狀態(tài),運動和動作訓練較少。
基于以上情況,我園采取了以下措施:
措施一:理論指導?!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體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fā)展基本動作,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意志品質,使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薄吨改稀分幸仓赋觯骸坝變后w育活動興趣的激發(fā)、基本動作的發(fā)展以及身體素質的提高,都是在身體運動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體育就是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的教育。”
同時,《指南》圍繞幼兒身體素質也提出了“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動作協調、靈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發(fā)展目標。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有計劃地開展適宜幼兒的體育活動。
二是有目的地將幼兒基本動作的發(fā)展與身體素質的提高有機結合。結合理論學習,我園組織開展了專題教研活動。
措施二:傾聽心聲。戶外活動應該是幼兒喜歡的,有幼兒的創(chuàng)意和想法,是幼兒真正需要的。幼兒需要怎樣的戶外活動?教師需要傾聽幼兒的心聲。教師通過交流和調查,發(fā)現幼兒喜歡玩野戰(zhàn)區(qū)的游戲,喜歡騎行、玩沙、滑滑梯、玩足球、玩滾筒等。為此,我園將戶外活動進行了初次調整。
我園將時長一小時的戶外活動分成了三個階段。
一是專項技能訓練(走、跑、鉆、爬、跳、平衡等訓練,時長為10~15 分鐘)。目的:結合發(fā)展目標,對基本動作進行練習、糾錯和指導。
二是體能游戲練習(將之前技能與多種材料組合,形成情境游戲或體能循環(huán),時長為15~20 分鐘)。目的:通過游戲情境和多樣的游戲材料,激發(fā)幼兒運動的興趣,避免枯燥的反復練習。
三是自主游戲(教師散開站立,幼兒自主選擇所喜歡的游戲:沙池、戶外建構、騎行、野戰(zhàn)、攀爬、安吉梯、飼養(yǎng)角……時長為30 分鐘。)目的:通過寬松的氛圍、自主的方式,滿足幼兒自主游戲的愿望。既實現增強體質的目標,又讓幼兒充分接觸戶外環(huán)境、實現多領域融合發(fā)展。
經過兩周的實施,教師發(fā)現,幼兒戶外自主活動的熱情非常高,其運動量明顯提高。同班級幼兒間的結伴合作意識增強,交往能力明顯提升。
同時,教師的目標意識和主動意識也得到增強。但是,教師在實踐中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幼兒不知道班級集合地點在哪里,入園秩序較亂;技能訓練無計劃;幼兒自主游戲時很興奮,但多數幼兒只喜歡在本班站點附近進行小范圍活動。
優(yōu)化一:改進預約牌,規(guī)范入園秩序。原先的預約牌忽略了幼兒的認知經驗。我園將班級一周預約表換成了線上表格,將門口的預約牌更新為每天的大圖標呈現方式,方便幼兒在每天入園時查看。各班教師帶領幼兒進一步熟悉幼兒園各類戶外場地和方位,統(tǒng)一行走路徑。同時,我園為幼兒增加手環(huán),針對性地給予幫助。
優(yōu)化二:梳理各年齡段幼兒體育活動的目標和要求,形成參照表,方便教師翻閱和使用。各年齡組結合《指南》,進一步梳理幼兒動作的發(fā)展目標和需求,形成體育技能參考表,并將體育技能參考表里的內容融入每月、每周鍛煉計劃里。專項技能游戲材料人手一份,增加游戲和材料,減少消極等待現象。
優(yōu)化三:引導幼兒自主游戲。幼兒之前在教師組織下開展戶外活動,對自主活動難以很快適應,不知道去哪里玩、玩什么。幼兒只會跟隨教師到附近場地進行觀看或小范圍玩耍。教師決定靜觀其變,明確游戲玩法和要求,等待幼兒轉變思維。
兩周后,教師驚奇地發(fā)現,幼兒已經了解戶外活動的構成模式,每天來園都主動了解班級活動的場地,會根據規(guī)定線路到達指定地點。同時,幼兒的自主游戲已經從同班、同年級,發(fā)展到不同班、不同年級的混齡游戲。
優(yōu)化四:我園還針對戶外熱門場地扎推、部分場地閑置等情況,采取相應對策。
一是增加游戲材料和場地,滿足幼兒戶外游戲需求。
例如,在熱門的沙池區(qū)增加雨鞋,在野戰(zhàn)區(qū)提供玩具槍,供更多幼兒游戲,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
二是對不熱門的場地進行調整。
例如,有的幼兒想在戶外小木屋進行游戲活動,我園因此增加了角色區(qū)、娃娃家游戲材料、閱讀書本等,讓戶外區(qū)域能夠吸引幼兒。
優(yōu)化五:游戲材料歸類擺放。教師將戶外玩具柜重新歸類擺放并做好標記,做到就近取材,游戲材料、游戲內容和游戲地點互相匹配,方便幼兒自主取放。教師注意觀察和記錄幼兒游戲的狀況,提醒幼兒歸類擺放玩具。我園還在戶外自主游戲音樂結束前增加語言提示,提醒幼兒整理玩具后再回班集合。
教師通過前后兩個階段的探究和實施,讓幼兒對戶外活動的熱情越來越高,參與性越來越強,幼兒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幼兒的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