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樂舅舅
作為家長,作為老師,好像總是習慣于給孩子們立一些規(guī)矩,總是有意無意地告訴孩子們:“你們不能這樣,你們不能那樣?!焙⒆觽兡?,一開始可能不覺得,但是這樣的約束多了,他們就會覺得受限制,就會反抗,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排斥情緒和逆反心理。我們能否讓他們自己去反省,自己去思考應該怎么做,實現(xiàn)孩子們的自我教育呢?
研學期間,每逢早上五六點鐘,我們乘坐大巴車出發(fā)時,我就告訴孩子們先別吃東西。至于理由,有這樣五條就足夠讓他們“服服帖帖”的了:第一,現(xiàn)在吃東西容易暈車。第二,現(xiàn)在吃東西,大巴車里容易有異味兒。第三,我們會在進入服務區(qū)后統(tǒng)一安排大家吃早餐。第四,現(xiàn)在你吃東西別人不吃,別人會饞得慌。第五,等別人吃東西時,你已經吃完了,你會饞得慌。
在大巴車上吃東西,也是有講究的——有些東西是不能吃的。就“大巴車上什么東西不能吃”這件事來說,最常見的也是最沒有水平的做法就是老師提一大堆要求了事。其實,這件事完全可以由孩子們自己發(fā)表意見。每每這個時候,孩子們的思維是很活躍的。每當有孩子提出一種“不能吃”時,我們還要不失時機地問一句為什么。這個時候,孩子們更樂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以期得到老師的認可——
口香糖不能吃,因為容易污染環(huán)境,不容易清理。孩子們對這樣的事情是很容易達成共識的。
有時候,孩子們說的不全面,我是要加以補充的。比如,孩子們說花生、瓜子等帶皮帶殼的東西不能吃,因為不容易清掃。我會補充,嗑瓜子的聲音就是噪聲,容易造成司機叔叔開車煩躁,不安全。再說,一車人吃瓜子,咯吱咯吱的,就像是一群耗子在嗑東西,咯吱咯吱。孩子們一聽到這里,往往會哄堂大笑。我覺得,有笑聲的交流效果是最好的。
榴梿不能吃,因為味道太難聞了。我會引領孩子們去拓展:“那臭豆腐能不能吃?”孩子們會說:“不能吃!”“為什么?”“太臭!”在這里我也會適當?shù)赜哪幌?,給他們講個段子:“在南湖公園,有一個小攤的臭豆腐賣得特別火,因為人家的招牌起得好——‘男足’牌臭豆腐!那是一個真臭呀!”——在這里要感謝我們的“男足”,我會對男孩子們進行勵志教育:“有沒有喜歡踢足球的孩子?希望你們這一代能長點兒出息,讓咱們國家的足球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除了榴梿、臭豆腐,還有什么不能吃呢?話匣子就這樣打開了:辣條不能吃,韭菜餡的餃子不能吃!我會見縫插針地讓內容豐滿起來:有位奶奶特別疼孫子,凌晨三點多起來,給孫子烙韭菜雞蛋合子。結果,孫子一上車就吃。他一吃,全車都知道他吃的是韭菜雞蛋合子!奶奶疼孫子是沒有錯的,韭菜雞蛋合子也很好吃,只是不能在大巴車上吃而已。這時候,我會考考孩子們:“誰能概括一下,榴梿、臭豆腐、辣條、韭菜雞蛋合子……這些都屬于哪一類東西?”孩子們很容易就說出來:“有異味的東西!”這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們“歸納”的思維方式。
因為這些“不能吃”不是老師說的,是孩子們想出來的,是他們自己覺得應該這樣做的,那么他們就會樂于接受,樂于去這樣做?!袄怼倍际且粯拥?,但是“明理”的過程不是說教,不是灌輸,不是“讓你明白”,而是孩子們自己得“想明白”“說明白”“議明白”,這樣才是“真明白”。教育者要想辦法讓教育鮮活起來。這個不容易做到,卻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為了避免發(fā)生因為爭搶座位而產生不愉快,在孩子們上車前,教師要在座位上貼上他們的名字,孩子們按照標簽就能找到自己的座位。這標簽怎么處理呢?我會讓他們把標簽撕下來,扔到垃圾桶或者垃圾袋里。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我也會讓學生說理由。孩子們會說:找到座位了,標簽就沒有用了。我會引導他們想:如果標簽黏到了頭發(fā)上會怎樣?女孩子會立馬想到:從頭發(fā)上往下撕標簽會多么難受,自己撕不下來,還要讓別人幫忙,有時候還會把頭發(fā)扯掉。如果沒有發(fā)現(xiàn),標簽黏到頭發(fā)上,會有多尷尬!我還會補充:有些人隨手將標簽黏到皮座椅上,或者玻璃上,都會很難清理。
由此及彼,從“無用”到“有用”,從“想不到”到“這個辦法不錯”……這樣,孩子們就會慢慢變得聰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