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宇
(喀什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師德即教師職業(yè)道德,是指從事教育職業(yè)的人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品德的總和,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yè)中的特殊體現[1]。研究將師德內涵結構為師德認知、師德情感、師德意志和師德行為四個部分,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當代社會師德轉化為教師個體品德的心理過程,即個體師德生成的心理機制。
為得到清晰的新時代以來師德的研究方向,以Citespace軟件作為分析工具,對2012-2021年“師德”的有關研究熱點進行可視化分析。以CNKI數據庫作為主要的數據來源,以“師德”為主題進行探索,將期刊來源類別設定為“核心期刊”及“CSSCI”,檢索共得到1 680個項目(檢索時間為2021年4月5日),對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得到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圖,如圖1所示。
圖1 師德關鍵詞可視化分析圖Fig.1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eacher morality keywords
對圖1所呈現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和整理得出2012-2021年的師德研究熱點集中于:第一,在當代政策層面研究師德。第二,在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視角下探討如何建設師德。第三,在倫理學的視角下研究師德。由此可知,近年來少有從心理學視角下研究師德,少有從可操作化層面探討師德。對師德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的對師德內涵的描述性研究,抽象的師德內涵會導致偏差性師德理解,因此采用可操作化研究的方法,利用可視化分析軟件Nvivo11plus,對師德的內涵進行探索,得到師德內涵模型,然后在心理學基礎上對師德的心理建設機制進行探討。
采用詞頻分析法建立師德內涵模型。詞頻分析法是利用能夠揭示或表達文獻核心內容的關鍵詞或主題詞在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文獻中出現的詞頻高低,來確定該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fā)展動向的文獻計量方法[2]。在工具上主要通過可視化分析軟件QSR Nvivo11plus進行數據獲取和數據分析。Nvivo11plus是計算機輔助分析軟件,可以對所收集到的大量文本資料的內容進行整合、歸納、搜索等。利用Nvivo中的詞頻搜索功能可以得到目標文獻中的高頻詞列表,進一步得到有關師德內涵的主要高頻詞。
第一,樣本選取。我國自2012年十八大以來進入了新時代,故研究選擇新時代以來的兩部分數據作為數據的主要來源:一是CNKI數據庫中2012-2021年主題為“師德內涵”相關的核心期刊作為文獻數據,手動去除會議、通知、論文篇摘等文獻,最終得到416條可分析的數據;二是2012-2021年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將“全國優(yōu)秀教師”表彰決定的政策新聞的文本作為政策數據,共得到16條數據。將兩種數據類型作為詞頻分析的基本數據,經Nvivo軟件對文本進行“詞頻查詢”,初步得到未經過處理的主題詞列表及可視化分析圖,如圖2所示。
圖2 未經處理的可視化分析圖Fig.2 Unprocesse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第二,高頻詞處理。得到1 000個主題詞或關鍵詞需要通過研究者在仔細研究文獻內容的基礎上手動甄別和處理,以得到更加明晰的結果。其一,去除英文和數字,例如“and”“the”“2001”等;其二,去除對本研究無實際研究意義、表達不明確及內容專指性不強的主題詞,例如“事實上”“大多數”等;其三,去除含義過于寬泛的、概括性不強、對分析結果無太大意義的詞,例如“中小學”“高?!钡龋黄渌?,去除人名等特指性代詞,例如“孔子”“陶行知”等;其五,去除具有負面情感的詞,例如“急功近利”“功利主義”等;其六,去除不是以教師作為主語的詞,例如“主體性”在文章中大部分是說學生的“主體性”;其七,合并含義相同的主題詞,例如“責任”和“責任感”合并為“責任感”。接著,逐漸精確高頻詞,將詞頻搜索最常見字詞范圍縮小到50個。處理后的可視化分析圖如圖3所示。
圖3 處理后的可視化分析圖Fig.3 Processe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表1 2012-2021年師德內涵文獻高頻主題詞表Tab.1 High frequency subject headings of teacher’s ethics connotation from 2012 to 2021
心理學常被看作是“研究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科學”。人是作為個體而存在的,個人所具有的心理現象稱為個體心理。個體的心理異常復雜,概括起來可分為認知、動機和情緒、能力和人格三個方面[4]。這些心理支配著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故教師作為個體,其道德發(fā)生的心理過程必然包括師德認知、師德情感、師德行為三個方面。故研究將師德形成的要素編碼為師德認知、師德情感、師德行為三個主要編碼,進而形成師德內涵模型,在探討師德內涵模型時基于這三個主要編碼,在分析文獻內容以及對各編碼和節(jié)點理解的基礎上,將研究得到的35個高頻詞歸類于三個主編碼之中,以得到一個在實踐中能夠更直觀地評估教師道德品質的師德內涵模型,如表2所示。
表2 師德內涵模型Tab.2 Teacher’s ethics connotation model
師德認知既包括教師的道德認識內容即道德規(guī)范,又包括師德認識的過程、能力和作用。前者可稱之為師德認知結構,師德認知結構給教師以“是什么”的參照。例如,詞頻分析后的高頻詞結果中,良師益友、德才兼?zhèn)?、身心健康是教師對教師性質應有的認識,或者說個體作為有道德的教師首先具備的對有道德教師的認識。后者可理解為,教師個體對外部的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道德準則及道德現象等的認識、應用的過程,即教師對師德知識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師德認知是對教師職業(yè)道德準則以及教師行為的是非善惡的判斷和認識,師德認知過程包括:師德概念的掌握、師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以及師德信念的形成。在詞頻分析得到的高頻詞中,實事求是、一視同仁、因材施教能夠表示教師運用自身的道德判斷能力區(qū)分事物的對錯以及應該如何對待學生,故可將其劃分在師德認知的范疇中。
師德情感可以理解為教師對自身的道德行為,以及對社會教師道德現象,是否符合自身道德認知或是師德需要的一種情緒體驗,是教師對客觀道德現象所持的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師德情感是師德認知和師德行為之間的一個中介變量,是教師個體在某一程度上感到是否需要維持師德認知和師德行為的一致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在很大程度上關注道德情感中的焦慮感、羞怯感、內疚感等情感成分[5]。與弗洛伊德提出的良心和自我理想相同,這些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起到調控作用。研究得到的高頻詞中,責任感、使命感、責任心、事業(yè)心、同情心都可以表示這一類師德情感。人類的認知和行為是在動機和意志的支配下進行的。師德動機和師德意志是推動人類活動并使活動朝向師德的目標的內部動力,是道德情感的一部分。研究得到的高頻詞中,無私奉獻、誨人不倦、淡泊名利、嚴于律己、學而不厭、志存高遠、精益求精、積極向上、全心全意、盡心盡力都可以表示教師為自覺實現教師職業(yè)道德的目的而自覺支配和調節(jié)心理過程的動機和意志。
師德行為可以理解為教師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產生的一系列反應動作和活動。心理支配行為,并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教師的基本職責大多由行為表現出來。例如,研究所得高頻詞中的教書育人、傳道授業(yè)、教學相長、循循善誘。教師作為公民所應具備的行為在研究所得的高頻詞中有愛崗敬業(yè)、遵紀守法、盡職盡責、求真務實。由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可知,學生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而習得的,故教師的行為表現直接影響到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和道德行為的發(fā)生,教師應做出與道德規(guī)范一致的道德行為,研究得到的高頻詞中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言行一致,都是教師應依照內在師德認知、師德經驗、師德規(guī)范而應具備的行為。
按照人類心理活動的心理機制,師德認知經過師德情感或師德意志的強化,再到師德行為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探究師德的心理機制動態(tài)轉化過程實質上是探索師德的心理建設過程,需要了解師德形成的基本心理過程,深入探索師德認知、師德情感、師德行為的動態(tài)轉化。
師德認知是進行教師職業(yè)道德活動的理性基礎。師德認知是指教師在原有的教師職業(yè)道德知識的基礎上,經過一系列的同化順應加工,從而獲得師德新知的心理活動過程。師德認知是將原有的師德知識和經驗,主動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的一種心理活動形式,故師德認知是一種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心理活動。師德認知的功能在于:第一,師德認知具有主動整合性,教師將外部的師德知識和經驗與教師自我內部的知識經驗相整合,形成一個開放的師德認知結構,師德認知結構之所以是開放的是由于認知時刻將外部與內部的知識經驗進行交換,最終將新的師德知識納入到教師的認知結構中,從本質上來說,整合即認知結構的完善與更新。第二,師德認知對師德行為起著定向作用,師德認知是師德情感和師德行為的心理準備,使教師產生師德情感和心理定勢,心理定勢形成的基礎是教師的師德知識和師德經驗,長時間的心理定勢會轉化為師德習慣,進而對師德行為起到引導和定向的作用。教師的師德知識和師德經驗越豐富,其師德行為就越合乎道德。第三,師德認知是教師形成自我?guī)煹碌幕A,自我?guī)煹录词墙處熣J為自己是一個具有師德的人,是教師對自我的認知,即是道德心理學上所說的“自律”的道德階段。具有自我?guī)煹碌慕處熢诿鎸煹虑榫尺M行師德判斷的時候,可有賴于師德認知發(fā)展狀況,因為教師進行師德判斷時以教師內部認知結構為判斷依據,所以教師的師德判斷水平取決于教師的師德認知水平。
人的心理活動過程是認知和情感共同作用的過程,故教師的道德心理活動中師德情感起著重要作用,如果師德認知是教師道德活動的理性基礎,師德情感則是教師道德活動的感性基礎。師德情感是師德行為能否滿足教師自身需要的一種態(tài)度和情緒體驗,產生師德情感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內在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師德情感包括許多具體的情感,是教師將感性的道德經驗同理性的認識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不同教師個體的師德情感。師德情感的心理活動機制表現為:第一,師德情感中的直覺情緒,會對某種道德情境產生直接感知迅速發(fā)生心理體驗,這種直覺情緒會對人的行為產生迅速定向的作用。第二,師德情感作為心理活動中的非認知因素,在認知因素的基礎上,對道德情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情感體驗,從而使教師對自己的師德行為作出選擇。第三,師德情感的催化作用能否實現,主要受到師德認知水平的制約,教師不能全憑感情用事,需要以對師德的深刻認識為前提,否則對道德行為的選擇會產生盲目性。
所有的師德認知、師德情感及師德意志都通過師德行為這種外顯的行為方式體現出來,但不能認為師德行為是師德的根本歸宿。單次的師德行為并不能形成長期穩(wěn)定的師德品質。師德行為在師德認知的基礎上及師德情感的催化下外顯,師德行為的實現又對師德認知及師德情感起到強化作用,鞏固和加深師德情感或師德意志,通過強化逐步形成師德習慣。教師的師德需要產生師德動機,構成師德動力。教師根據相應的師德需要和師德動機,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師德認知,并在認知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對認知結果產生師德情感、形成師德意志并真正內化為師德信念。之后教師將自己產生的師德情感、形成的師德意志,內化為師德信念且將所接受的認知結果在師德情感和師德意志的驅動下付諸實踐,外化為道德行為。師德心理機制的動態(tài)轉化不是一個單向的、直線的過程,師德認知和師德情感對師德行為起著基礎和定向的作用,反之,師德行為對師德認知和師德情感起到強化的作用。在師德認知和師德情感中,師德意志、師德信念、師德動機等心理活動機制也在其中起著作用,故師德的心理轉化機制是一個多種因素作用且各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結果。
師德的養(yǎng)成是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及行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師德內涵模型是教師認知的前提,為師德認知轉化為師德行為提供真實參照。師德認知是師德情感發(fā)揮作用及師德行為實現的基礎和前提,師德行為是師德認知和師德行為的強化以及外在表現形式。教師須了解師德發(fā)展的內在心理機制,實現師德認知、師德情感與師德行為的同一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