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涵旎 福建師范大學
長子鼓書是地方性特色曲種,前身是長子評書,宋、元時期流行只說不唱,文字風格類似“話本”,后有了長子道情。為適應祭神娛神之類活動的需要,曲藝藝人創(chuàng)出“扇鼓”說唱藝術[1]。這種扇鼓在清初流傳于長子全境。2011 年,長子鼓書被納入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木板書為長子鼓書的雛形。清末民初,長子境內有蓮花落、扇鼓、木板書、鋼板書、河南墜子等流行曲種,同時曲藝藝人也逐步增多。長子鼓書在木板書的基礎上吸收梆子、落子、墜子、道情唱腔而初步形成。有譜系記載的傳承歷史可上溯至清末民初[2]。當時,曲藝藝人地位低下,受人歧視,境況凄慘。
民國31 年(公元1942 年),長子曲藝并不以鼓書為主,而是涉及道情、墜子、鼓書三個曲種??h抗日民主政府為宣傳抗日,積極發(fā)動群眾,在石哲鎮(zhèn)馬家峪村組織了長子歷史上第一個有盲人參加的曲藝隊,在當時發(fā)揮了特殊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曲藝隊活躍在全縣各村,因而長子縣群眾性曲藝演唱活動迎來了可喜的局面。
20 世紀50 年代,長子鼓書開始用板胡伴奏,之后又增加了二胡、笛子、笙等樂器,而演唱者多為男性。到了60 年代,大批女演員登場演唱,同時長子鼓書音樂的唱腔也不斷發(fā)展,增加了流水、垛板、悲板等板式。70 年代后期,長子鼓書日趨成熟,發(fā)展成板式齊全、演唱形式穩(wěn)定、深受群眾喜愛的一個曲種。80 年代后期,長子曲藝隊迅速發(fā)展,全縣有六十多支鼓書說唱隊。長子鼓書風靡整個上黨大地,成為長治市第一大曲種。至21 世紀初,蜚聲上黨的鼓書藝人亦有多人。他們演唱的曲目曾被山西音像出版社錄制了磁帶,還被制成了視頻資料,多次在省市電視臺播出[3]。
2006 年,長子鼓書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并在“南山杯”、沁州書會大賽中獲省級獎項。
為使長子鼓書這門獨特的民間藝術得到有效的保護、傳承和弘揚,2012年,長子鼓書被長子縣列為重要藝術發(fā)展項目。政府投入專項資金,建立了政策保護有效機制,如政府成立長子縣曲藝培訓班,組織培訓、調演、評比,鞏固和完善現(xiàn)有演出團隊,逐步充實、擴大長子鼓書演唱隊伍。政府還成立了長子縣曲藝家協(xié)會和長子鼓書研究會,每年給予曲藝人員相應補助。為了便于整理資料,政府建立專門檔案,包括音像、文字、照片等,編輯出版了《長子縣曲藝音樂集成》。
2013 年6 月,長子鼓書《?;丶铱纯础帆@山西“群星獎”一等獎,后參加山東“第十屆中國藝術群星獎”大賽,并于同年10 月,獲得全國“群星獎”。2014 年6 月,長子鼓書《臘月天兒》參加全國曲協(xié)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比賽,榮獲創(chuàng)作獎。
長子鼓書以說唱的形式來描物寫景、傾訴感情、表達故事、刻畫人物,素材源于生活,演唱雅俗并存,唱句多為十字句、七字句[4]。其內容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民間藝人即興自編,有的是根據(jù)傳統(tǒng)喜劇再創(chuàng)作得來,給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譽為上黨地區(qū)民間藝術活化石的長子鼓書,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基本采用師徒口口相傳的形式。老一代藝人傳承了很多的傳統(tǒng)書段,有長篇的,也有短篇的,傳統(tǒng)小段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一個個詼諧風趣的小段,如同一幅幅帶著濃郁鄉(xiāng)土氣味的風俗畫,或充滿尖刻的諷刺,或極具詼諧的調侃,或寓意深刻的說教。初創(chuàng)時,演唱者只打小鼓,有無樂器均可,開場四句前言,而后以道白為主,唱腔較簡單。這種形式一直延續(xù)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到了20 世紀80 年代,演唱者以女性為主,長子鼓書在融合了上黨梆子、黃梅戲、豫劇、秧歌等唱腔后,成為一種板式齊全、地方風味濃厚、情緒昂揚、優(yōu)美風趣、伸縮性較強、深受群眾喜愛的曲種[5]。
長子鼓書能演唱小段,但尤善長篇書目,常見的長篇書目有《回龍傳》《回孟記》《包公案》《訪昆山》《小八義》《五女興唐傳》等百余種。長子鼓書的傳統(tǒng)節(jié)目以中長篇為主,有《金鐲玉環(huán)記》《包公案》《徐公案》《施公案》《海公案》《回杯記》《回龍傳》《白玉樓》等。后來新編演的節(jié)目以短片為主,有《風雷》《小二黑結婚》《江姐》《烈火金剛》等30 余部。以內容來劃分,生活篇有《偷吃糕》《釘缸》《勸閨女》《罵媒婆》《縫布袋》等,孝悌篇有《割肝敬母》《郭巨埋兒》《王祥臥冰》等,情愛篇有《春香提親》《十二月情》等,名將篇有《前朝四京名將師》《拳打鎮(zhèn)關西》《孟良搬兵》等。長子鼓書的小段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且長子鼓書創(chuàng)作具有靈活性,因而藝人在演出過程中經常即興創(chuàng)作唱本,留下了不少經典的小段唱本,比如《搶婆婆》《傻子相親》等[6]。
長子鼓書經過匠人長期打磨、加工和潤色后,逐步形成了基礎調,并漸漸被眾多的演唱者和觀眾認可,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基礎調就是基本腔調,也是說唱音樂的核心單元,可分為上句、下句、叫板、送板、悲板、念板等。長子鼓書的唱腔基本以上下句結構的板式變化為原則,形成了慢、中、快、散等多種板式。
長子鼓書因為屬于典型板腔體音樂,所以沒有固定的譜子及音高,而每次演出基本根據(jù)鼓書藝人自己的嗓音條件和演唱習慣來定調。配樂演員通過與鼓書藝人多年的磨合達成了極高的默契。長期以來,長子鼓書并沒有什么唱本,就是靠著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延續(xù),憑著一輩輩的口口相傳實現(xiàn)舞臺上長達幾個小時的演唱。正因如此,每一位鼓書藝人對同一故事的演唱方式可能不同。這也讓長子鼓書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和即興性。如果臺下觀眾反應熱烈,演員可能就會提高嗓門,唱得更熱情投入。
調式方面,長子鼓書以傳統(tǒng)五聲徵調式為主。以《長子理發(fā)》為例,它的整首調式以五聲徵調式為主,不涉及轉調。正式唱腔前會安排前奏曲牌,為了烘托氣氛,帶領觀眾進入情境。以圖1 的前奏曲牌為例,多以八分節(jié)奏為主,穿插加入附點節(jié)奏,并加入鑼鼓等伴奏樂器,旋律明朗輕快,節(jié)奏靈動。旋律一開始追求穩(wěn)妥,以宮音、角音、徵音為主,因而每句的結束也很注意收束感,會落在穩(wěn)定性極強的宮音和徵音上,極少出現(xiàn)五聲調式之外的音。從旋律走向不難看出,唱腔和樂器部分的旋律音域跨度都不大,基本在女聲中高音區(qū)兩個八度內,而音程基本以級進和跳進相結合。即使曲牌之間相似甚至完全重復,也不會令觀眾審美疲勞,因為它的旋律走向一直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來回跳躍。跳音的運用和長音的結合讓整個旋律松弛有度,動力滿滿。
圖1
間奏和人聲說唱結合得極其緊密,對專業(yè)的鼓書藝人來說,一個好的唱本需要不停打磨,需要經過數(shù)次舞臺演練,需要經過多次二度創(chuàng)作。這也是長子鼓書可以在長治地區(qū)廣泛流行的原因。參加比賽的唱本會從一次次演出中選出最優(yōu)版本,其他大部分的唱本演出以即興為主。也就是說,即使是同樣的演出班子,同樣的唱本,每次聽的時候也不會完全一樣,這也是長子鼓書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原因之一。長子鼓書中演唱短的小段在十分鐘以上,而長的唱本可能會延續(xù)兩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這么長的演唱時間無疑需要演員具備穩(wěn)定的臺風、過硬的演唱實力、強大的心理素質和超強的臨場反應力。由于長子鼓書藝術表演的特殊性,邊說邊唱的演唱形式更加考驗演員的演唱技巧。演員既要讓臺下的觀眾聽得清楚“說”的部分,又要“唱”時帶著位置和共鳴,因而需要在演唱時依字行腔。
長子鼓書作為民間曲藝的瑰寶,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它不僅真切地表現(xiàn)了長子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態(tài),傳承和發(fā)展了當?shù)氐拿耧L民俗,更顯示出中華傳統(tǒng)曲藝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