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楓
見解?周海宏在東錢湖教育論壇上發(fā)表題為“邁入新時代音樂美育”的主題演講。
當前,中國美育正駛入發(fā)展“快車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及“雙減”政策的逐步落地,使美育發(fā)展迎來新的“黃金時代”。
如何探索審美的真諦和美育的價值;如何繼承、發(fā)揚與創(chuàng)新中華美育精神;如何對全民進行積極感知、體驗、享受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教育,構建扎根時代生活的美育新格局,是時代賦予所有新時代美育參與者的神圣使命。
在以“面向未來?向美而行”為主題的第二屆東錢湖教育論壇上,中央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周海宏在主題演講“邁入新時代音樂美育”中,分享了他對于新時代音樂教育的看法。
周海宏指出了目前音樂教育當中存在的問題,并把這個問題概括為“零基礎循環(huán)”,就是小學一年級零基礎,初中一年級零基礎,高中一年級還是零基礎。
“我們的孩子經過了9年義務教育階段,3年高中階段,但是他們的音樂素質卻一直徘徊在零基礎。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覺得這件事很遺憾?!?/p>
如何走出這樣一個“零基礎循環(huán)”的局面?
“我們要為孩子們提供高效能的音樂教育,把孩子的音樂潛能發(fā)揮到極致,提供全素養(yǎng)的教育,讓他們接受審美的全域的教育理念。學校教育要給人支撐一生生命品質的素質基礎?!?/p>
周海宏想告訴所有家長,應該讓孩子有多元的價值取向、多元的追求。永遠不要把孩子是否優(yōu)秀,與他的生命安全感與愛掛鉤,家應該是最安全的地方,學校應該用藝術為孩子搭建一個精神減壓的港灣,學校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愛美、愛生命、愛人生,而不僅僅是愛排名、愛成績。所以在這個層面上,藝術教育關乎社會安全。
“覺得自己聽不懂,把一大批人擋在了音樂的大門之外。擔心理解錯,又把一大批人推出大門。其實人一出生,就在音樂的大門之內。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音樂中自由地體驗情感、體驗人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音樂中。那么多偉大的演奏家、指揮家都是這樣做的,我們還有什么顧慮呢?”
作為一位美育工作的參與者,周海宏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專訪時呼吁,欣賞音樂何須“懂”,每個人都能在音樂中自由地馳騁。
音樂理解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去欣賞音樂,這個觀點有兩層意思:第一層,音樂是感性的體驗,審美的感受,不是一種理性的解讀。第二層,把理解和闡釋音樂的權利交還給欣賞者,讓每個人都能在音樂當中感受自己的人生體驗,能夠把自己的想象力投射到音樂當中去,這樣就可以讓大家放下包袱,輕松地去欣賞經典藝術。
“美育有什么用?美育讓生活更美好,美育讓社會更和諧,美育讓事業(yè)更成功,美育讓國家更強盛。在我們人類文明的歷史上,有兩股力量推動著我們的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一個是科學,一個是藝術??茖W征服世界,藝術美化世界,沒有科學,人類是軟弱無力的,但是沒有藝術,單純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可怕的?!敝芎:暾J為,音樂改革、音樂基礎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我們既需要非常高的理想,也需要腳踏實地的理論研究,更需要細致的現(xiàn)場教學的實驗。在這一過程當中,要把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材、教師和教具全部打通,才能夠打造人民期望的音樂教育。實現(xiàn)這樣的音樂教育還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需要大家共同探索研究、實驗創(chuàng)新和變革。
《小康》·中國小康網:“雙減”政策出臺之后,學音樂的孩子并沒有因此減少。您怎么看待國內家長讓孩子學習鋼琴等樂器的熱潮?
周海宏: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做過調查,在讓孩子學琴的家長當中,只有不足2%的家長是希望讓孩子從事音樂專業(yè)的。有一個說法,鋼琴熱是家長急功近利。其實不是。這是教育發(fā)展的新高度——音樂教育在內的審美教育已經被認為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必修課了。
藝術教育應該是一種基礎教育,但由于目前基礎教育所教授的內容不足夠全面,所以很多家長覺得不滿足,要補充藝術教育的不足,讓孩子學習樂器。
在歐美國家,每個孩子一生學件樂器已經成了常態(tài)。我們國家現(xiàn)在也具體提出來,每個孩子都要掌握1~2門藝術技能。因此在我看來,學習樂器是一個常態(tài)。
我們在國民教育大會當中提出:“讓音樂成為生活剛需,讓樂器成為家庭標配。每個家庭一年要聽一次音樂會,每個孩子一生至少掌握一件樂器?!?/p>
《小康》·中國小康網:“沒有豐富感性體驗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沒有藝術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樂的人生是遺憾的人生。”作為普通人,應該如何欣賞音樂?
周海宏:其實人們欣賞音樂是不需要門檻的,早晨起來打開手機,任何一個音樂平臺,都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找不到的音樂。
當然,欣賞音樂是有難度的,這個難度是怎么衡量的?
指標是直覺復雜度。你聽輕音樂都是不高不低的音區(qū),直覺特別簡單,很容易感受到。5歲的小孩給他聽很復雜的音樂,然后到7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欣賞非常復雜的音樂了;但是80多歲的人,前期沒有經受過那么多音樂的熏陶的話,再聽復雜的作品仍然覺得聽不懂,接受不了,音樂欣賞和經驗有關,直覺能力是需要訓練的。
欣賞音樂不需要專業(yè)的訓練,多聽就行,當然,有人指導就更好了。
《小康》·中國小康網:您認為,理想的小康生活是什么?
周海宏:小康時代和溫飽時代的本質區(qū)別是——人的感性需求全面升級。
為什么有的人經濟收入上升了,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了,并沒有覺得幸福如期而至呢?因為從獲得感到幸福感之間還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體驗幸福生活的能力,這關系到人一生的發(fā)展。
美育,是打通獲得感和幸福感之間的最后一公里。
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嘗試體驗自己各個感覺器官的高峰值。所以,為什么我向大家推薦經典音樂,就是在經典音樂里會有能夠讓你渾身顫抖的高峰體驗。流行音樂讓你很過癮,但是那種感官體驗和靈魂深處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這個方面,國民的審美體驗需要升級,從簡單的感官愉悅,向高峰體驗去升級。
《小康》·中國小康網:您如何看待現(xiàn)在的流行音樂,平時聽不聽?
周海宏:我提出了三個要求。第一個叫適宜的。所謂適宜的就是每個人在自己當下的欣賞水平下都有適合他的作品。比如小孩有兒歌,初中生有特別嗨的酷曲。每個群體都應該有適宜的作品,我們不能把一種人群的口味認為是一種高口味,然后就不允許別人的存在。
第二個是多樣的。我強調學生們要聽中國偉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音樂,要聽西洋的音樂,要聽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要聽世界各地的音樂。感性多樣性是想象力的源泉,是發(fā)散思維的基礎,是創(chuàng)造力的條件。
一個民族能不能給孩子提供豐富多樣的藝術樣態(tài),是這個民族有沒有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重要前提。
第三個是提升的。偉大作品從來都是復雜的。如果國民的口味是簡單的,你根本不可能產生高峰的作品,沒有偉大的作品是簡單的。
心靈簡單必然帶來藝術簡單,藝術簡單反過來制約心靈的發(fā)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點我不反對流行樂,第二點我希望大家能夠多聽高水平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