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林
設計思維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兼具設計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特點。如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設計思維,關鍵在于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因而,在小學教學中,教師要選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法和訓練手段,充分發(fā)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其形成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助力小學生設計思維的培養(yǎng)。
● 培養(yǎng)小學生設計思維的教學策略
從設計思維的內涵出發(fā),設計思維可被看成是一個分析、創(chuàng)造的過程體系。根據當前小學生的實際特點,并結合針對兩所學校四、五、六年級的案例研究,筆者總結出以下五個教學策略。
1.定義問題,開啟設計思維
我們常說“學習源于生活”,如果教師用問題引領教學實踐,將一個個具有“生活味”的問題擺在學生面前,學生就可以遷移自己的生活經驗,更好地分析和研究相關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處于學生的真實水平與潛在水平之間。也就是說,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呈現連續(xù)性和階梯性,如果能出現問題鏈就會更加理想化。當然,問題的設計形式還要根據培養(yǎng)的思維種類來定,如通過設計比較型的問題以培養(yǎng)求同思維、設計質疑型的問題以培養(yǎng)批判思維、設計開放型的問題以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設計探究型的問題以培養(yǎng)抽象思維。
2.引發(fā)思辨,嘗試提出設想
設計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就是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能夠提出不同的解決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這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選用合適的思維訓練手段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關注問題的不同視角,體驗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區(qū)別,并從多個方向、角度和層次進行信息重組,最終促使學生迸發(fā)創(chuàng)新的火花,探求獨特且多樣的答案,養(yǎng)成多維度的思考習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事物之間的因果、對比、相等等方面進行合理的聯(lián)想與想象,盡量不被現實環(huán)境的條條框框所束縛,拓展多方面多角度解題的可能性,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構思。
3.交流合作,進行原型創(chuàng)作
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如果完全依賴學生自身的認知經驗可能會導致理解問題不夠全面,或想到的解題方法比較陳舊,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集結團隊的智慧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從對問題的理解、信息共享到提出解題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靈感和選擇,提高問題分析與決策質量,豐富思維結構。
在原型創(chuàng)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集思廣益,設置設想組、點評組和創(chuàng)作組,由設想組成員針對問題自由發(fā)表觀點,收集解決問題的方案設想,再由點評組成員對提出的設想進行慎重評價和選擇,進而確定解決方案,最后由創(chuàng)作組完成原型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中學生共同思考并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該過程可重復進行直至問題解決。
4.反復測試,總結提升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產品原型和作品呈現給學生,讓其進行測試,提出測試意見,反饋作品使用效果,結合測試體驗,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解決方案,并通過一系列的分析、推理、判斷、評估和決策,使學生辯證合理地認識問題,從而對產品原型或作品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以達到滿意的效果。
5.感情移入,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是同理心的具體表現,更是設計思維培養(yǎng)的重點。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因而,教師要注重學生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感相關等方面的培養(yǎng)。通過教學實踐,讓學生不僅能夠提升程序編寫方面的技能,還能學會更好地體驗生活。
● 教學策略助力小學生設計思維的培養(yǎng)效果
1.通過測驗法驗證設計思維的有效提升
筆者根據《瑞文推理測驗題》(標準版)整理出了“設計思維前測題”和“設計思維后測題”。在實際研究中,筆者分別選取了北京市海淀區(qū)YY和LY兩所小學四、五、六年級各三個實驗班進行前后兩次測驗。首先,進行設計思維的30道前測試題和30道后測試題的檢測,記錄四、五、六年級被測學生的具體成績,并依照瑞文測試的水平按標準分進行級別劃分,從而呈現對應的智力水平。其次,通過9個班級的數據記錄,可以清楚地看到被試班級前、后測的具體情況。教師通過學生個人前后數據的變化,了解到學生研究前后智力水平的變化。由智力水平的相關指標,可以推及設計思維的變化情況。雖然有個別數據的數值有減少的情況,但絕大部分學生后測數值均高于前測數值,這說明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整體上有提升,有的班級還呈現了大幅度的提升。
2.通過訪談法說明設計思維的有效提升
在研究的后期,筆者隨機抽取了實驗班級中的10名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學生學習模塊化程序的興趣及狀況,尤其是在設計思維方面的效果。
從各項訪談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在經過一段相關課程的學習后,首先是自身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并在學習過程中嘗試走入創(chuàng)作情境,能夠站在用戶和觀賞者的角度考慮其可能的需求,雖然還不能做到周到、細致,但是樹立了換位思考的意識,這也是設計思維提升的一個表現。其次是學生對情境問題能夠有意識地進行定義,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通過畫草圖、畫流程圖、貼便簽等多種方式,依靠個人思考或者團隊協(xié)商提出具體的問題方案,并付諸行動,進行原型創(chuàng)作或作品輸出。對于完成的作品,學生會主動對其進行多次、多種方式的測試,并按照用戶反饋努力提升和完善最終的作品和方案??梢?,學生在基于模塊化程序的學習過程中,內化了一整套設計思維提升的步驟,并在一系列的案例學習中,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可以持續(xù)性地提升設計思維。
3.通過課堂觀察法說明設計思維的有效提升
筆者將撰寫的教學設計投入課堂實踐,在四、五、六三個年級分別提煉兩節(jié)優(yōu)秀教學案例進行課堂觀察,按照設計思維同理心、定義問題、創(chuàng)想、原型制作和測試五個層面實時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從記錄的結果可以看出,四年級學生由于剛剛接觸模塊化程序這個平臺,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主要體現在在換位思考、定義問題、制訂決策、原型制作、測試等環(huán)節(jié)更多依靠教師的引導。五年級的學生在這五個環(huán)節(jié)上具有更多的主動性,他們具備四年級的學習基礎,更愿意發(fā)揮自己的能力,能在教師的少許引導下,去挑戰(zhàn)和創(chuàng)作課堂任務,在遇到問題時會主動尋求同伴或老師的幫助。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主動性更強,并自愿結組,形成學習小組,有的小組還進行了具體的分工,他們的想法也天馬行空,奇妙而多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自覺地將五個環(huán)節(jié)內化成一種習慣,實現五個環(huán)節(jié)的循環(huán)。
以上是筆者結合兩所學校的實際情況所進行的應用研究,并針對性地提煉出培養(yǎng)設計思維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對小學生設計思維的培養(yǎng)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