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宏生,王艷艷,于爽,李廷利,黃莉莉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學生線上學習是近年來在線學習研究的熱點,它為課程建設、活動設計、教學評價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通過對中國知網(wǎng)2015-2020年檢索報告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以“在線”或“線上學習”為主題詞的論文呈現(xiàn)出逐年遞增的現(xiàn)象,尤其是2020年春節(jié)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面臨開學,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1],積極線上教學研究與實踐,盡最大可能使廣大學生不受影響。全國各種線上教學平臺和教育資源免費開放,為這場特殊時期的大規(guī)模線上教學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因此,廣大教師成為了“線上主播”,紛紛加入這場史無前例的教學工作中。下面我來談談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體會,并以一些經(jīng)典案例作為分享,僅供參考。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出于興趣和教學需要,平時就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資源有所了解。隨著疫情的進展,當國家要求延長開學時,我就像大多數(shù)同事一樣,在想之后的教學工作如何開展?我們面向的群體是大學生,分布在全國各地,結合當下的條件,最有可能的就是實行線上教學。
線上教學的順利實施受硬件條件,如電腦手機配置、網(wǎng)速、教學平臺的承載能力等共同決定的,如果有一方面條件不足,就會影響教學質量。譬如,學生所處的城市和地區(qū)不同,網(wǎng)速也不一樣,還有部分學生受到經(jīng)濟條件的制約,手機配置不太好,等等。因此,我認為要想在開學后能順利的利用線上教學,選擇大家都合適的工具最為重要。
通過對各種網(wǎng)絡平臺的學習和使用,以及平時利用平臺實施教學的體會,我選用了“云班課”平臺進行教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fā)。本學期的《中藥藥理學》課程共48學時,為限選課,授課對象是2016級中醫(yī)學(“5+3”一體化)專業(yè)共117人。教學內容多以理論講解為主,沒有實驗課。因此,使用視覺連貫性佳的視頻直播達到“投屏看PPT聽講解”和“把PPT下載下來,聽語音的錄播”的方案基本沒有差別。但后者流暢程度肯定更有保障。
二是從師生互動的實際出發(fā)。以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或者是肢體語言和加強語氣方式,來增加學生的關注,把握調整教學的進度。但是線上教學對師生互動有一定的限制。云班課支持手機和電腦網(wǎng)頁兩種模式直播,在輕直播的過程中,可以一邊講解一邊上傳PPT,從而PPT演示和講解的連貫性;學生需要動手點擊語音聽講解內容。而教師則可以根據(jù)點擊情況了解到大家的聽課進度,從而調整的教學進度,這種方式也可以極大程度保證學生在線學習效率。另外這種互動還可以進行課堂中設計穿插提問環(huán)節(jié),并及時給予經(jīng)驗值獎勵[2]。
三是從地域時差的實際出發(fā)。比如新疆和黑龍江普遍差2.5到3個小時,在規(guī)定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線上授課,必然會有部分同學因為受到時差的影響,而輕直播具有“歷史記錄”功能,學生可以按照教學順序回放課上講解內容。
四是從我校的使用率出發(fā)。云班課平臺對于我校并是陌生,在全國也有非常大是使用群體。因此,推廣起來并不十分困難。如圖1,這是近3年本人使用云班課進行中藥藥理學教學情況,到目前為止已使用云班課進行教學8次,包括中藥資源專業(yè)、中醫(yī)經(jīng)典專業(yè)、中醫(yī)學(5+3)專業(yè)、中西醫(yī)臨床專業(yè)。因為在2015級中醫(yī)學(5+3)開展過的寶貴經(jīng)驗,因此對于在2016級中醫(yī)學(5+3)運用云班課進行線上授課還是具有可行性的。
圖1 運用云班課進行《中藥藥理學》教學情況
要想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恰當?shù)慕虒W評價方式尤為重要。對于個體,適當?shù)慕o予獎勵,可以極大的激勵這個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公開透明的評價方式,又能激勵全班同學的學習主動性和良性競爭關系[3-5]。
云班課平臺具有非常便捷方便的積分系統(tǒng),對于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更為詳細、清晰和透明。如圖2示,紅色框表示將一個班的學生的數(shù)據(jù),放到一起的形式,使得大家相互了解,這樣既可以相互了解,相互督促學習,同時如果采用班課經(jīng)驗值來充當教學平時成績時,更能公開透明化,相對公平合理,同學之間也減少不滿。因為每個學生都隨時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和經(jīng)驗值獲取方式(藍色框所示),并且了解他人的基本進度。而這些成績最終結果均能以報告的形式生成評價表,掌握在老師手中,誰也做不得假,也不會算錯。因為復雜的運算是由系統(tǒng)自動生成的。
圖2 學生平時情況
以下是在充分征集教研室教師意見基礎上擬定評價方案,并使用云班課輔助進行管理。從而使得日常管理方便且量化??己藘热莅ǔ銮谇闆r、資源學習情況和課堂表現(xiàn)??己说目偡譃?00分。
平時考核成績由云班課的經(jīng)驗值按其權重進行計算得出,即班內經(jīng)驗值第一名的同學(A)為滿分100分,其它人(X)的平時考核成績=(X/A)*100。以下為平時考核各項經(jīng)驗值獲取分值情況,見表1。
表1 云班課APP經(jīng)驗值管理系統(tǒng)明細表
教學設計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
我們選擇了中國MOOC上中國藥科大學的《中藥藥理學》作為在線課程資源。但是結合我校教學實際情況,發(fā)現(xiàn)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盡管網(wǎng)課很完整,但由于教學大綱、選用教材、配套的練習題不同,如果完全用線上教學資源,會對今后的教學產(chǎn)生一定影響;二是使用中國MOOC資源進行授課,很難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的學習效果,不利于后續(xù)課程的銜接。三是我校要求盡量按照課表規(guī)定的時間進行授課,而中國MOOC卻不具備這種功能??梢姡Y合本專業(yè)的教學需要,中國MOOC上的資源更適合個人自學,或者作為一種課后補充資源。
因此,《中藥藥理學》線上教學的設計是在原有教學設計基礎上,增加了針對問題的反饋環(huán)節(jié),并利用云班課輕直播將課上講解、提問、測驗、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具體見下圖3。
如圖3所示,我的教學設計分成兩塊,即云班課平臺輕直播的線上教學,以及利用QQ群的下線溝通平臺。線上教學,基本和日常的教學管理一樣,分成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部分,這樣比較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下線的QQ群平臺,建立了教師、學委/助教和全班同學的互動模式,從而做到有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調整的設計目的。
圖3 利用云班課的教學設計流程圖
本學期的授課對象是2016級中醫(yī)學(5+3)專業(yè)學生,正處于大四,沒有升學壓力和畢業(yè)負擔。這種居家學習如果組織不善,很有可能導致學生出現(xiàn)“放羊”局面。因此,我選擇使用云班課的經(jīng)驗值管理系統(tǒng),將學生參與的日?;顒佣技{入云班課管理系統(tǒng),生成經(jīng)驗值,并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jù),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保證教學質量。剛開始時,學生不太適應這種評價方式,老師也認為無形當中增加了很多教學工作量。但隨著云班課的運行,大家由不適應到接受,最終到大家共同維護,并且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一些寶貴建議。
中藥藥理學是一門溝通中西醫(yī)、聯(lián)系中西藥、跨越醫(yī)學和藥學、銜接基礎與臨床的橋梁性課程,故在教授或者學習這門課程時需要具有一定的中藥學、中醫(yī)學、藥學、西醫(yī)基礎和臨床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才能融會貫通,推陳出新。然而,由于本科生自身知識體系的特點,往往是剛剛接觸知識,尚未進行過沉淀,知識運用也不熟練,因此,在學習《中藥藥理學》這門課時,學生普遍感到該課程信息量大,難以理解和記憶,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影響了中藥藥理學的教學質量[6-7]。
通過這次實踐發(fā)現(xiàn)利用云班課平臺輕直播的線上教學,以及利用QQ群的下線溝通平臺。能夠較合理的將學生學習分成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部分,這樣既比較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又比較便于管理,還可以通過提前上傳學習資料的方式將中藥藥理課上需要講授的重點知識,以及重點知識所涉及的相關知識區(qū)分開。并在下線的QQ群平臺,建立了教師、學委/助教和全班同學的互動模式,從而做到有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調整的設計目的。
此外,通過這次教學體驗,也發(fā)現(xiàn)了線上教學存在的一些不足,尚需今后改善。線上教學對于硬件設備的要求比較高,目前教師和學生的設備配置和網(wǎng)速參差不齊,甚至有的學生家里沒有網(wǎng),只用手機流量。這樣不利的客觀條件嚴重制約了線上授課。相對而言線上直播最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但同時進行多人視頻對網(wǎng)絡條件要求太高,只適合開展小班教學。云班課輕直播則類似于微信語音聊天,學生容易上手,而且對于網(wǎng)絡和硬件配置要求較低,還能歷史回播,基本能夠解決在線教學存在的問題。但也存在教學連貫性差,影響現(xiàn)場教學效果的問題。疫情大考是進一步提高教育現(xiàn)代化水平的難得契機。本文為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20年度線上教學改革專項研究項目“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學生在線學習狀態(tài)與效果評價的新視角研究”(項目編號:XJJZX202012)的研究體會,今后對于進一步提高《中藥藥理學》在線教學水平仍有很多工作需要深入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