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的目的是表達自己和與人交流,但由于缺乏讀者意識,學生往往把習作當做一項作業(yè),沒有傾訴的需求和表達的欲望。寫作是一種需要,出自生活,發(fā)自心靈,正確理解寫作的本質,是習作教學把握的核心。習作教學中,應在理解和尊重兒童的需要的基礎上,研讀教材、改造教材,建立讀者意識,激發(fā)表達需求,讀寫一體,耕筆實踐,提高習作素養(yǎng)。
關鍵字:表達需求;理解兒童;改造教材;讀寫一體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放學后,教室的地面上躺著一張紙條,上面潦草的寫了這樣一段對話:
下午體育課的事是個誤會,我模仿你跳繩,絕對不是嘲笑你,咱倆關系那么好,我怎么可能嘲笑你?你別生氣。
別人笑也就算了,你模仿我笑的那么開心,你把我當好朋友嘛?
我當時就覺得好玩,沒想到你會這么生氣,看到你真的哭了,我也很難受,我的心好像被抓了一下,我想跟你解釋,可不知怎么開口,你在桌子上趴了一節(jié)課了,肯定生我氣了,我真的不是故意的,你原諒我吧?。。?/p>
……
看到這張紙條,我會心一笑,小孩子之間的小矛盾,但這件小事卻那么值得“玩味”,若是語文課上讓她們寫一段表達“情緒”的小練筆,恐怕是寫不出這樣句通語順、情真意切的文字的。如果和他們聊一聊他們最感興趣的人或事,他們也會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可是讓他們寫一篇作文,他們卻抓耳撓腮、無從下筆。寫作和現實生活、真實感受之間,缺少了什么呢?我猛然想起過聽的一句話:“老師,我寫了一篇名叫‘作文’的作業(yè)?!焙⒆咏K究把作文當做一項作業(yè),一個不得不做的差事,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說到底還是一個寫作需求的問題。
一、寫作需要“讀者意識”
葉圣陶先生說過:“寫作就是用筆說話?!苯逃睦韺W家告訴我們,當學生有表達和傾訴需求時,表達的內驅力會開動他的大腦程序,搜索、生成、排列,將他內心想法表達出來;相反,如果沒有表達需求,就很難寫好文章。
學生在寫作文時,大多抱有“一項語文作業(yè)”、“摘抄拼湊一下”、“按照老師寫作要求湊齊字數”的想法。顯然,這種寫作想法與有寫作內驅力的心理狀態(tài)是截然相反的。沒有內在表達欲望,光靠外在的要求和約束,怎么會有好的表達,寫出好的文章呢?所以,筆者認為讓學生建立“讀者意識”,讓學生在寫作時,像寫“紙條”一樣,心中有明確的“讀者”或“傾訴對象”,有感而發(fā),真情流露的與之交談對話,那么寫作將不再是苦惱,而是一種需求。
那么,何為“讀者”?與平時所說的讀者不同,我們這里的“讀者”有特定的含義,即學生寫作時心中要傾訴的對象或閱讀學生習作的人。老師要閱讀、評改學生的作文,所以老師是讀者;在老師之前,學生寫完以后先要閱讀、修改,學生是自己的第一讀者;習作課上,同學們之間閱讀、分享習作內容,老師還會出示學生寫的作為范文、例文,習作伙伴也是讀者;另外,寫作時假想的傾訴對象也是讀者,這個傾訴對象的范圍更廣,可以是家人、摯友、偶像,甚至是現實生活不存在人。有了讀者意識,寫作者在習作過程中自然的會思考:我的文章寫給誰看?我想要跟他說些什么?這個理清楚了,再來思考寫什么、怎么寫的問題,難度就會降低。
讀者意識之于習作,夏丏尊先生有一句很精辟的概述:“讀者意識就是最大的習作技巧。”我們通常會把寫作技巧窄化為好詞佳句、謀篇布局、細節(jié)描寫等,其實在這之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技巧,那就是讀者意識。對于寫作而言,讀者意識是最上位的問題,解決了它,寫什么、如何寫的問題往往就會不攻自破、水到渠成。那么,如何建立讀者意識呢?
二、建立讀者意識
1、理解兒童、尊重兒童、研究兒童是前提
寫作是為了讓兒童的言語生命得到發(fā)展,教會兒童寫作,必須理解兒童、尊重兒童、研究兒童,了解她們的歡喜和憂愁,洞悉她們的興趣和愛好,成為一個合格的讀者甚至知音,在此基礎上教作文,才能勾起她們的表達欲望,懂得她們的感受,才能分享她們的真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更多的通過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喚醒兒童內心的言語本能,讓他們有想要表達和傾訴的沖動。
2、研讀教材、深挖教材、改造教材是路徑
現行的統編教材以內容主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在選材和編排上更加尊重學生個人的“審美情趣”。教師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深挖改造,對寫作題目的交際語境進行改造:為誰寫?為什么寫?寫了之后與誰分享?每個作文題目都可以這樣改造,改造以后,讀者對象清楚了,寫作目的清楚了,寫作方法就會迎刃而解。
如統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記一次游戲”,把一次游戲寫具體、寫生動不容易,幫助學生建立讀者意識,找到傾訴對象,可事半功倍。在這學期我們共讀了一本書——1994年獲得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獎的《記憶傳授人》,這部科幻小說里沒有光怪陸離外星人和機器人,描述的是與現在截然相反的未來社區(qū)的生活形態(tài):一個精心設計的未來社區(qū),沒有春秋冬夏,沒有日月風雨,沒有動物,沒有游戲,所有人的生活按部就班:一歲有名字,八歲當義工,九歲可以領到自行車,十二歲被分配工作……年紀過大則被“解放”(被安樂死)。這里崇尚一致性,避談個人特質,所有人住在同樣的房屋,同樣的家具,吃分配的食物,過統一的生活。那么,這樣的社區(qū)如何記錄歷史呢?那就是記憶傳承人,只有最聰明、最有智能和勇氣的人才能擔任這份工作。也只有記憶傳承人知道,過去的時代里的生活截然不同,孩子們在學校讀書游戲,和家人共進晚餐,有游戲的快樂,有生活的煩惱,也有殘酷的戰(zhàn)爭和令人心碎的生離死別,主角喬納斯,就是新一任的記憶傳承人。
看完這本小說,“讀者意識”這個詞蹦入我的腦海中——向喬納斯講述你的一次游戲經歷,讓喬納斯(為誰寫)把這個游戲帶回到未來社區(qū),教給那里的孩子,改變她們的生活(為什么寫)。喬納斯只能選擇一種游戲帶回社區(qū),那么你要怎樣向他講述你的游戲經歷?學生立刻領會:要寫出游戲最吸引人的地方!
有了喬納斯,孩子們的表達便有對象感,簡明敘述游戲規(guī)則后,紛紛把重頭戲放在了如何將游戲過程寫精彩上,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關注玩游戲的動作、心理變化和情感表達,如:“捉迷藏”這個游戲寫出找到絕佳隱蔽點的興奮-耳邊響起腳步聲的緊張和刺激-被抓到時的失落;“撕名牌”這個游戲抓住動作描寫,你追我跑,你來我往的細致動作,輔助心理變化描寫。再研讀《牛和鵝》、《陀螺》課例中的精彩語句,品讀分析表達特點,模仿運用。同時,因為未來社區(qū)的居民缺乏生活和情感體驗,在游戲收尾處,收獲的道理和體驗,也會影響喬納斯的選擇,借此鼓勵學生在玩游戲之余有所思、有所悟,緊扣主題,突出人文情懷。
統編教材的習作選題貼近學生生活,更容易建立讀者意識,調動學生內在的表達需求,在實際教學中要研讀深挖教材中的習作要素,加以改造,讓課本中的習作走進孩子的生活。
3、讀寫一體、角色轉換、耕筆實踐是方法
學生是作者,更是讀者,讀寫一體,課后練筆意義重大。將目標指向文本語言形式、寫作方法的揣摩運用,學生通過反復讀來感悟文章的表達特點,發(fā)現寫法,然后根據課后小練筆的要求及時動筆練習。
如《臘八粥》第一段仿寫,看看這段一共幾句話,每句話都寫了什么,不難發(fā)現其表達特點:開頭羅列幾類人,用上“提到、誰不”,強調大家對這種食物的喜愛;然后描繪食物的樣子或香味,用上“單看、就夠、何況”等詞,再次強調美食的誘人。學生習得了具體寫法,筆下自然就有了鮮活的表達:背著書包的小朋友,步履匆匆的大朋友,頭發(fā)花白的老朋友,提起煎餅,誰的鼻子前不立刻飄出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兒呢?用黃豆、綠豆、紫米打成的五谷糊糊做底,打上兩個金黃的雞蛋,各種香味、顏色的調料往上一撒,黑芝麻、紅辣椒、綠香蔥……色彩紛呈,單看顏色就讓人傾心不已,再放上一根脆脆的炸油條,滿口回香,更何況是捧在手里,趁著熱乎香噴噴的大口咀嚼呢!
寫完小練筆,請同學自讀修改,再互讀評賞。學生先從讀者角度,品析詞語,再回到作者角度,進行語用訓練,再回到讀者角度評改賞析,讀者與作者的角色轉換,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更提高了其語言文字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
4、安全的環(huán)境、開放的態(tài)度、健康的情趣是保障
習作周刊、班級編輯部,微信群分享、廣播室投稿……班級開展的這類活動,為學生表達提供平臺,只有更多的讀者,懷有更開放的態(tài)度,學生才能獲得創(chuàng)作的自由。語言的創(chuàng)造來自心靈的自由,心靈的自由來自心理安全感,心理安全感來自對兒童的理解,對兒童的理解來自師生平等。安全的寫作環(huán)境,開放包容的寫作態(tài)度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是老師為孩子保留的一塊沃土,播撒陽光,澆灌雨露,悉心照料,尊重每一棵破土的幼苗,讓孩子們的語言生命在這里生根發(fā)芽,破土生長,最后,聽到孩子真實的聲音:“老師,我寫了一篇文章,你愿意當我的讀者嗎?”
作者簡介:李樹玉(1988—),女,教師,學歷:本科,單位:濱海新區(qū)塘沽朝陽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