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新,施春英,陳忠恒,夏玉軍,王雙燕
(青島大學基礎醫(y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山東 青島 266071)
“雨課堂”是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fā)的智慧教學工具,旨在連接師生的智能終端,將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賦予全新的體驗,最大限度地釋放教與學的能量,推動教學改革[1-2]。其目的是全面提升課堂教學體驗,讓師生互動更多、教與學更為便捷。從2017年開始,我們積極開展“以學為中心”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嘗試使用“雨課堂”進行混合教學。為了更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對近年來“雨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回顧性總結和評價,以期為今后教學提供借鑒。
選取我校2017級臨床醫(yī)學(5+3)專業(yè)2個班61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借助“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進行混合教學。
使用“雨課堂”進行授課。①課前,教師通過“雨課堂”和班級微信群,向學生的手機端發(fā)送課程PPT、習題、視頻、語音等學習材料,學生通過手機端進行線上學習、答疑。②課堂開始時進行電子簽到,并進行上次課程內容回顧測試,一般有5~10個問題,每題答題時間控制在30 s,教師端即時顯示答題情況,教師可以將答案和答題情況進行投屏,并根據(jù)答題情況進行即時點評、答疑、反饋和討論。③課堂上,教師通過“雨課堂”以隨機點名方式進行提問,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學生通過發(fā)送彈幕、給教師留言等方式隨時進行互動;教師可根據(jù)同學們點擊“不懂”按鈕和發(fā)送彈幕等反饋信息,及時答疑和調整授課節(jié)奏和討論;課堂結束之前進行簡單總結。④課后,“雨課堂”教師端會提供課程后臺運行數(shù)據(jù),包括所有學生的得分情況、每一個問題的對錯率、表現(xiàn)積極和預警學生名單、課堂知識點疑惑匯總、彈幕詞云等,便于老師進行有針對性輔導和個性化輔導。課堂測試成績計入平時成績。課后學生可以重新在手機上復習上課時的PPT,并通過班級微信群進行在線討論、答疑。
授課教師均為高資質教師,授課課程為系統(tǒng)解剖學。
期末考試均采用統(tǒng)一試卷,試題類型包括選擇題(20分)、填空題(15分)、名詞解釋(15分)、簡答題(30分)和論述題(20分),在論述題內適當嵌入問題分析,重點考核學生的邏輯思維、知識拓展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成績滿分100分,由期末卷面成績(占70%)、實驗考試成績(10%)、課堂測驗成績(10%)、小組拓展學習成績(10%)組成。通過問卷調查表,對學生使用“雨課堂”情況及效果進行調查反饋和評價。
期末卷面考試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和卷面平均成績、綜合成績分別為(13.15±2.95)、(12.13±2.31)、(10.94±2.85)、(21.64±4.89)、(15.37±3.36)、(73.22±13.20)、(76.94±10.75)分,而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以及論述題的得分率分別為65.75%、80.87%、72.93%、72.13%、76.85%,及格率95.08%。學生較好地掌握了本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和要求。論述題得分率較高,說明學生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和綜合分析及表達能力。
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雨課堂”學習和教學效果總體評價非常滿意52人(85.25%),基本滿意9人(14.75%)。學生認為“雨課堂”改善了課堂氛圍,促進了課外學習和個人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接受和認可“雨課堂”的輔助教學方式。見表1。
表1 “雨課堂”授課效果問卷調查(n=61,例(χ/%))
以教師課堂講解、學生課堂聽講記筆記為特征的“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傳統(tǒng)教學授課方式,雖然可以將理論知識系統(tǒng)梳理講解,也有點名、提問、課下答疑等互動環(huán)節(jié),但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討論的機會很少,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把控力度較弱,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反饋較少,教師教學內容調整存在嚴重滯后性[3]。“雨課堂”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將教師和學生連結起來,同時將智能手機變?yōu)檎n堂學習的工具,賦予了每一個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全新體驗和教學互動[4-6]。“雨課堂”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授課模式,賦予了學生更多主動參與學習討論的機會和途徑,也為教師全方面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了數(shù)據(jù)支持。“雨課堂”的電子簽到、滾動點名、即時測驗與答題信息投屏、彈幕及搶紅包等功能,提高了學生學習參與度,加強了教學互動,對于打破“沉默”課堂、提高課堂活躍度和學生參與度具有積極意義。同時,“雨課堂”具有可以及時呈現(xiàn)答題正確率、標記“不懂”的頁面、彈幕疑問等功能,實現(xiàn)學習情況的即時反饋,為教師的教學安排和調整提供了有效數(shù)據(jù)支持,也為形成性評價提供了有效技術支持。
“雨課堂”兼顧“課前-課中-課后”等學習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教與學的不斷線,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學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yōu)?73.22±13.20)分,綜合成績平均分為76.94±10.75,明顯高于本課程全年級平均成績(64.79±16.70),說明通過“雨課堂”開展的混合式教學可以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本文期末考試各類主觀性題目考試得分率均較高,說明學生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有研究顯示,借助于“雨課堂”的課程教學,對活躍課堂氣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7-9]。本文學生對“雨課堂”的認可度和接受程度較好,認為“雨課堂”促進了課程學習。
綜上所述,“雨課堂”作為一種智慧教學工具,賦予了傳統(tǒng)教學新的手段和方法,對傳統(tǒng)教學具有促進和提升作用。“雨課堂”具有豐富的功能、簡潔的嵌入式界面、方便的操作等特點,這為其迅速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但是,作為一種教學工具,不合時宜的、過度的依賴和應用,特別是對立于傳統(tǒng)教學的認識,都會適得其反。同時,“雨課堂”較高的對網(wǎng)絡帶寬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使用的穩(wěn)定性。教師的專業(yè)知識、使用“雨課堂”的熟練程度、合理的教學設計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用好了“雨課堂”這種教學工具,才能受到學生歡迎、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