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紀清 曾 欣 李 慶 袁曉義 何 瓊
孕婦,34 歲,孕 3 產 1,11 年前分娩一男嬰 6 d 后夭折,原因不詳。自訴夫妻雙方身體健康,無先天性畸形及遺傳性疾病。孕23+3周我院產前系統(tǒng)超聲檢查:宮內見一單活胎,橫位,雙頂徑5.4 cm,頭圍19.9 cm,腹圍18.0 cm,股骨長3.7 cm,肱骨長3.6 cm,超聲孕周22+3周;顱骨光滑完整,兩側大腦半球對稱,腦中線居中,小腦半球左右不對稱,右側大小約1.1 cm×0.7 cm,左側大小約1.3 cm×1.0 cm(圖1),腦溝回顯示欠清晰,小腦蚓部可見,后顱窩池無明顯增寬,Willi’s 環(huán)可見;胎兒鼻骨可見,上唇皮膚回聲未見連續(xù)性中斷。超聲提示:左右小腦半球不對稱,建議轉上級醫(yī)院會診。上級醫(yī)院會診結果:①胎兒右側小腦發(fā)育不良;②胎兒右側面橫裂。孕24+4周于我院復查超聲示:右側唇紅消失處仍見向外后方走行的口角,右側鼻翼外緣的縱切線與右側口角外緣的縱切線距離為1.4 cm。顏面部實時三維表面成像示:右側口角向外后方增大(圖2),右側低位耳。胎兒鼻唇冠狀切面示:兩側口角部不對稱,右側口角寬于左側(圖3);雙耳大小、形態(tài)無異常。后于我院引產一女嬰,右側口角向外后方增大,證實為單側面橫裂伴低位耳(圖4)。
圖1 聲像圖示小腦半球左、右(L、R)不對稱,箭頭示小腦右側形態(tài)異常
圖2 實時三維表面成像示胎兒右側口角向外后方增大
圖3 鼻唇冠狀切面示兩側口角部不對稱,箭頭示右側(R)口角寬于左側(L)
圖4 胎兒小腦發(fā)育不良并單側面橫裂伴低位耳引產大體圖
討論:面橫裂畸形臨床罕見,是由口角向耳前橫向走行的先天性裂隙,分為單側裂與雙側裂。單側面橫裂多由羊膜帶引起,稱為“羊膜帶綜合征”[1]。本例胎兒為小腦發(fā)育不良并單側面橫裂伴低位耳,臨床十分罕見。分析本例漏診原因:①胎兒體位差,未能獲得標準口角切面,口角顯示不滿意;②觀察時間短,未見面橫裂的間接征象“大口征”;③超聲醫(yī)師對口角部出現的細微變化認識不足,未仔細觀察超聲圖像。本例胎兒耳部形態(tài)未見異常,可與合并耳部畸形相鑒別。胎兒小腦蚓部未見異常,可除外因蚓部缺失引起的Dandy-Walker 畸形;胎兒左側小腦大小形態(tài)未見異常,可排除小腦整體萎縮。
總之,超聲是診斷面橫裂伴低位耳的首選方法,但超聲醫(yī)師需熟練掌握口角切面的掃查技巧,以及各種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要點,多切面多方位仔細掃查,同時結合顏面部三維表面成像可避免單側面橫裂伴低位耳的漏診,提高診斷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