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慧娟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qū)河濱小學 廣東廣州 510900)
低年段統編版道德與法治課程總目標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著重培養(yǎng)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生活情感價值觀。筆者就圍繞低年段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為例,探討有效落實情感目標的策略。
“目標導向”法的教學設計包括目標確定與陳述、內容開發(fā)與選擇、教法選擇、教學組織與設計、教學評價等。
綜觀統編教材一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發(fā)覺此教材十分關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和安全自護意識的熏陶,可見其核心教育主題就是“養(yǎng)成好習慣”和“共有與共享,為公共生活奠基”,每一冊教材共4個單元16課,每一單元教學內容分為四個小主題,每一個小主題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著重擺出問題,讓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辨問題的是與非,在體驗中思索如何解決問題,第二課時著重創(chuàng)設多個情景,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生活妙招等,在榜樣引路的基礎上內化情感,在拓展活動中強化好習慣的養(yǎng)成或生活智慧的習得。因此,教者要結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本年段的核心價值觀——“共在”“共生”“共有”“共享”,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主題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習得解決問題的方式、技能和實踐智慧,以增強兒童價值判斷的能力和對道德原則與法治觀念的領悟力。
如若想確定好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我不拖拉》的教學目標,教者首先要統觀全冊書,熟悉教材,知道第一單元都是圍繞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而展開的,而第三課《我不拖拉》編寫的依據是課程標準“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中的第一條“做事認真負責,有始有終,不拖拉”,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在成人的幫助下,認識到不拖拉的重要性,探尋不拖拉的方法,進而初步養(yǎng)成不拖拉的好習慣,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因此分配課時時,我們要確定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是:知道拖拉的壞處,懂得不拖拉的重要性。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初步掌握做事不拖拉的方法,并嘗試在生活中運用。(2)懂得珍惜時間,體驗不拖拉的快樂,初步養(yǎng)成不拖拉的好習慣。之所以這樣確定,教者還要根據學情對教學內容的開發(fā)和教法進行選擇,因為對于一年級第二學期學生而言,經歷了半年多的學校學習生活,已有初步的學習自理能力。但是,我們也發(fā)現有的孩子常犯做事拖拉的毛病,這樣很容易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生活規(guī)律。因此,第一課時運用繪本故事和學生生活中出現的拖拉現象,讓學生表演,判斷,思辨,進一步知道拖拉的壞處,懂得不拖拉的重要性。第二課時則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生活情境,讓學生討論交流、互相支招,再實踐體驗,在多種學習形式中感受不拖拉帶來的樂趣,從而從內心情感上產生共鳴,行動上時刻提醒自己做時間的主人,從小養(yǎng)成不拖拉的好習慣這一情感目標。
不同性質的教學目標其實現憑借、時間周期、活動方式、評價策略等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性質的教學目標,由于學習程度不同,其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也都不完全相同,因此,需要根據目標的性質及其陳述要求設計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學方案。在此基礎上組織高參與度、有坡度的課堂活動,運用“目標導向”法,依照“精心預設,人格感召——注重體驗,以情感人——化解盲點,關注成長”這一教學小模式,層層深入,落實每一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情感目標。
“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預設精彩且能按期實施的課堂,是成功的課堂;預設精彩且能不斷生成的課堂,才是精彩的課堂。教者如若能融入對所上課堂的感情,針對生成結合教學實際進行靈活調適,并評價預設,為生成鋪路。只要精心預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魅力,就會讓“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共同演繹出精彩課堂。
如張老師執(zhí)教的《我愛家長的山和水》第一課時,她圍繞本課情感目標“走進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親近家鄉(xiāng),激發(fā)孩子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預設了六個活動,讓孩子從化五鎮(zhèn)三街分化六個學習合作小組,分別運用說一說、演一演、猜一猜、畫一畫、編一編等學習方法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學習興致很高,老師還依據孩子的回答進行補充拓展從化北回歸線標志塔建筑的神奇之處,以及周總理來從化溫泉的圖片、石門森林公園一年四季的視頻美景,讓孩子們更加深入去學習,去欣賞,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內心不由得升騰起對家鄉(xiāng)山水美的贊賞之情和熱愛之情,即使課到將近結束時,電腦出現故障,學生看不到視頻,老師此時此刻能急中生智,說:“從化美景把電腦也震撼到了,但不要緊,我們把它變?yōu)樾∑聊?,用心感受?!睂W生不由得笑了,也許老師對個別孩子的評價還不夠到位,但老師的淳樸真摯的語言同樣能打動孩子的心,課后,張老師還喜滋滋地對我說:“孩子說我今天真漂亮,很喜歡上道德與法治課,哈哈,四十多歲,仍被孩子發(fā)自內心的稱贊,這感覺太好了!”這就是“精心預設,人格感召”的魅力。
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習教材,掌握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獲得情感、智能等的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居主體地位,具有主觀能動性,只有當學生這一學習主體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學才能產生實效,學生才樂于學習,樂于思考,樂于體驗,樂于踐行。因此,教者在師生互動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體驗,以情感人。
如孫老師執(zhí)教的《還是排隊好》是《大家排好隊》第一課時,她圍繞教學目標“結合社會生活實際,了解排隊的重要性;在活動中體驗排隊的快樂,懂得遵守排隊的規(guī)則”精心預設了兩個“禮物派送”環(huán)節(jié),一個課前,一個在課后,第一次“禮物派送”,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領悟到排隊的重要性,第二次“禮物派送”,是在學生已懂得還是排隊好的基礎上升華情感,進而導行,讓學生學會排隊領取禮物,目的是通過對比體驗,引導學生從內心認同排隊的重要性和意義。而這種認同感是孫老師圍繞教學目標組織高參與度和有坡度的課堂活動去實現的。她先從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作為切入點:你喜歡哪種方式發(fā)作業(yè)本?為什么?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喜歡排隊拿作業(yè)本,因為排隊安全。老師再播放圖書館學生借書的視頻,追問:你們喜歡誰?為什么?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學生紛紛回答,有的說:不能插隊,這樣對前面的同學不公平。有的說:這樣會引起矛盾,弄傷彼此……孫老師順勢而導:可見,還是排隊好,排隊最能體現安全、公平、文明,而且高效。在此基礎上,孫老師進一步播放不排隊危害的動畫視頻《小象為什么不受大家歡迎?》和新聞報道《校園踩踏事件》《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層層深入,撞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進一步體會到排隊的重要性,那“情感升華”環(huán)節(jié)——故事感悟,情景表演就會水到渠成,學生對排隊好的認同感就會越來越強烈,這為第二課時“怎樣排隊好”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在這一節(jié)課中,孫老師注重孩子體驗的同時,并注重以情感人,我們可以從她對孩子每一個參與體驗環(huán)節(jié)的評價看出,孫老師是通過評價與追問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如當學生因上臺領不到禮物時有感而發(fā):太多人啦,把我夾住了;太擁擠了……看到學生垂頭喪氣的樣子,孫老師感同身受凝望著學生說:“太擠了!”繼而追問:“那我們該怎樣去取禮物不這么亂并且讓大家都取到呢?”學生紛紛說排隊好,自然而然引發(fā)了學生共鳴,接著孫老師創(chuàng)設多個生活情境,讓學生有感而發(fā),她還非常注重觀察學生,適時通過簡短而又有效的評價讓學生形成規(guī)則的好習慣,如當看到學生回答問題把手放在后邊時,她毫不吝嗇地評價:“回答問題把手放在后面,這是對老師的尊重?!?;當聽到學生夸身邊自覺排隊的人,其他同學能認真傾聽時,她不由地評價:“認真傾聽別人回答,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習慣?!?;當學生通過視頻了解到”自覺排隊日“時,她評價到:“在危急時刻,更要守秩序,排好隊,否則,后果不堪設想?!薄瓦@樣,教師通過評價以情感人,讓學生更能認識到讓排隊形成習慣的重要性,從而在”潤物細無聲“中達成這一節(jié)課的情感目標。
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創(chuàng)造多種學習情景,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索,自主發(fā)現和解決問題。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者要特別重視學生主體性間的交互活動,盡可能地增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獲取新知。所以教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化解盲點,關注并幫助他們成長。
如賴老師執(zhí)教的《我們不亂扔》第二課時能圍繞教學目標“了解生活中不講公共衛(wèi)生的現象,知道其危害;學會自覺維護公共衛(wèi)生的好習慣?!睂訉由钊朐O定了四個體驗環(huán)節(jié),分別是:衛(wèi)生兒歌,我會唱;衛(wèi)生問題,我發(fā)現;衛(wèi)生難題,我來幫;文明之星,我來贊。
其中學生在小組合作匯報中反饋了很多生活中的衛(wèi)生問題,容易的,賴老師引導學生互動交流中自行解決,難的衛(wèi)生問題有三個,分別是:打噴嚏,要吐痰,怎么辦?大人帶著寵物狗隨地大小便,怎么辦?遇到高空墜物,怎么辦?對于第一、二個難題,賴老師這樣幫助學生化解,先讓學生表演打噴嚏、吐痰的小品,情景再現,再讓學生討論解決方案,有的說用紙巾包好放到寫有“其余垃圾”的垃圾桶里,有的說到廁所里沖掉,再洗手,有的說在郊區(qū)外,沒垃圾桶和廁所的情況下用泥土掩埋臟物……第三個難題則通過具體的危害視頻撞擊學生的心靈,再通過城監(jiān)叔叔告訴學生,高空墜物違反了《侵權責任法》和《民法典》,讓學生從心里認識到高空墜物是違法的,從而升華避免高空墜物的情感,紛紛說出避免高空墜物的小妙招,怎樣把容易墜落的物品擺放好。這樣做不僅有利于促進理解,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fā)聯想、生成創(chuàng)意,這為落實道德與法治課情感目標起到了推波助瀾,幫助學生內化情感的作用,從而化解了教學中的盲點。
可見,運用“目標導向”法,依照“精心預設,人格感召——注重體驗,以情感人——化解盲點,關注成長”這一教學模式,的確能有效落實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情感目標,因為“精心預設,人格感召”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達成的必要前提,“注重體驗,以情感人”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達成的關鍵要素,“化解盲點,關注成長”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達成的重要手段,學生就會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愿望逐漸內化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從而更加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