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清遠市清新區(qū)第四小學 成婉婷
教師要抓住教學的“著眼點”,通過點“趣”、點“疑”、點“探”等方面進行嘗試,讓學生以“趣”想學,以“疑”質學,以“探”究學,提振學生“學思踐悟”的自信,掀起爭當“成善思者、成樂學者”熱潮,使其真正愛上道德與法治學科。
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理論和概念繁多、枯燥。學生只有“好之”“樂之”,才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為此,教師應把準有效激趣之弦,促使孩子們表現出注意、等待、探索的行為,主動、愉快地參與教學活動,由厭學變樂學,讓道法課活起來。
例如,執(zhí)教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的環(huán)保小搭檔》一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圖片演示地球前后的變化,讓學生感受生動、直觀的畫面和音效,然后詢問學生:你們愿意拯救地球嗎?地球為什么需要我們去保護?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地球?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的學生,知道地球家園遭受了破壞,意識到要共同行動起來,拯救美好的地球家園。帶著疑問積極思考、交流、探索,紛紛舉起了小手,暢所欲言……只有這樣,學生“群情沸騰”,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學習境界,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欲望,推動學生在探究中獲新知。
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點趣,點燃了學生濃厚學習興趣之“火”,使學生全身心地主動投入,在親身經歷中獲得的才會真正納入學生的自我認知結構和能力經驗。
孩子心智奔涌的動力,來自于不懈探索及與生俱來的好奇。道德與法治課堂應該是“問題叢生”的活力課堂,讓學生經歷從無疑、生疑、解疑、領會的思維過程從而達到明理而導行。
曾觀摩過《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一課,回憶其中的教學片斷,授課教師在課堂伊始,引導學生觀察帶來的塑料制品,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動一動”等方式,探究分享塑料性能。在學生陳述塑料及其制品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基礎上,教師話鋒一轉,點出其特別的稱呼——“白色污染”。然后播放錄音:同學們,最近治污法官接到了投訴,不少人將它告上了法庭。請你來當一回“治污陪審員”,幫助治污法庭審理訴狀吧。接著,教師紛紛出示:1.農民訴狀:塑料難以降解,影響土質農田減產;2.海洋動物訴狀:魚類誤食塑料,嚴重危及生命;3.飛翔動物投訴:塑料垃圾焚燒,污染大氣……隨著課件出示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面,“治污陪審員”們陷入沉思,開始追查塑料的危害。最后,教師繼續(xù)追問:“被害者僅僅是以上這些嗎?塑料垃圾究竟對全球還有哪些危害?垃圾帶給人們的困擾,該定什么罪?”
教師一連串的設問使學生學習的求知欲馬上被激發(fā),“疑思”就在這強烈的學習需求中自然而生了。有了這樣的疑問,啟發(fā)誘導學生思考,當兩者都被點燃之后,會出現怎樣“生機盎然”的景象呢?層層疊加,答案呼之欲出,最后交流體會是水到渠成,師生在交流辯論說理中發(fā)展思維,使學生深刻體驗到白色污染的巨大危害,明白到保護環(huán)境刻不容緩。
道德與法治教學強調問題意識,它是激活學生思維,學會自主道德學習的必然要求。執(zhí)教《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教師先出示幾張關于紅軍在長征路上經歷磨難的照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回憶起對長征初步印象,撥動學生噴薄欲出的情感,并讓學生說說關于紅軍長征,你想了解些什么?此時的學生,如數家珍地說:“我想了解紅軍在長征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難”“我想知道長征路有多遠”;更有的說:“我想知道紅軍走完了長征路到底用了多長時間……”
發(fā)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依托學生提出的問題鏈,教師最后引導學生聚焦問題導向,從多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初步形成問題分析的思路,推動課堂學習深入展開,在活動的推進中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近距離感受這段艱苦歲月和光輝歷程,帶領學生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堅定不移地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這需要我們一線老師精準發(fā)力、努力探尋實效課堂教學的“著眼點”,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路上,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扎實向前、勤研致思,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活”而有序,“動”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