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潮州市潮安區(qū)寶山中學 黃立榮
文言文對于學生了解歷史文化知識, 傳承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文言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當致力于建構多元的價值體系,包括“培植精神、拓寬視野和塑造人格”,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第一, 文言文教學應引導學生重讀經典。城市化發(fā)展過快的背景下,人心浮躁,時代和社會都需要純凈的文化載體來安撫躁動的靈魂。近年來,隨著“核心素養(yǎng)”“整書閱讀”等教學理念的倡導,許多教育專家學者呼吁語文教學改革,提倡多讀經典著作。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既立足教材,又超越課本的眼光和視角,引導學生以教材為本,對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文化典籍作精讀或泛讀指導,如講授《鴻門宴》時可引導學生去嘗試閱讀司馬遷《史記》。同時,教師應當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如采用體驗朗讀法、知識積累法、古今聯(lián)系法、文白回譯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甚至可以讓學生模仿文言文當中的情境表演(如《蘇武傳》一文,筆者讓學生分角色飾演李陵勸降蘇武一段)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提高文言文的預讀能力,那么學生在閱讀傳統(tǒng)經典著作的時候自然能夠清除障礙,不斷開拓自己的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第二,文言文教學應著眼于提高學生作文水平。適當引用古典詩詞名句點綴其中可以增加文采,這已是寫作中公認的金科玉律,非但如此,入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大多語言精練工整,言簡意賅,文采飛揚,內涵豐富,如《與妻書》《赤壁賦》等。如語文教師能夠以教材作為范文,引導學生去模仿文言文的遣詞練字、駢偶句式,去其艱深晦澀,取其凝練雋永,進行練筆,將其與現(xiàn)代文進行無縫連接,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其次,許多文言文也有許多值得學生模仿借鑒的寫作技巧,這也需要語文教師在講授的過程當中予以指出。凡此種種,如果引導學生善加利用于日常寫作之中,對作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也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第三, 文言文教學應承擔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語文新課程標指出,對文言文教學價值定位為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重視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學教材中的文言文均是歷代文言名篇,是中華語言、文化輝煌歷史的一個縮影。內容多反映歷朝歷代的價值觀念與文化取向,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當代人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莫過于對文言文的研習。因此,語文教師不應該簡單地把一篇篇經典肢解成為一個個知識點,教學目的也不能僅僅只是為了掌握幾個實詞、虛詞,或是幾個特殊句式的用法。這無疑是舍本逐末的。筆者認為,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必須合理拓展教學內容,既要講授古漢語知識,更應對學生普及文史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應在講授的過程當中有意識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去了解歷朝歷代的文化潮流、天文地理、山醫(yī)命卜、文士風流、禮儀制度、職官沿革、學??婆e、典籍宗教、科學技術、姓名稱謂、衣食住行等等相關知識。
第四, 文言文教學應該注重人文教化的功用。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內容純正的作品,內容反映的是歷朝歷代的價值觀與文藝觀,多為古人對于真善美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的表達,是優(yōu)秀的人文啟蒙范本。教師在文言文教學時還應該注意立足教材,著眼于現(xiàn)在,以古鑒今,對學生進行道德的感化陶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使學生在學到專業(yè)的知識的同時又得到靈魂的洗禮。如講授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時,可培養(yǎng)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精神;講授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可培養(yǎng)學生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堅毅品質;講授《魚我所欲也》時可教會學生做人應當重義輕利、舍小我而成就大我的取舍觀,等等。教師若能在文言文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自然會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準,做到品學兼優(yōu)。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應該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建構文言文教學的多元價值體系,使學生真正從中國優(yōu)秀的古典文化中汲取使其終身受益的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