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東華僑中學 李中彥 陳春芳
司馬遷的巨著《史記》為中華民族之文化瑰寶,要讀懂《史記》,我們不能不先讀懂《報任安書》。該信不僅有助于了解《史記》的寫作動機和完成過程,更是研究司馬遷的生平與思想的重要文獻,同時又是古代書信名篇,其教學價值跨越了文學、哲學、歷史諸領(lǐng)域,是跨學科教學的重要載體。司馬遷(以下稱“史遷”)的《報任安書》是其血淚之作,他要在信中“舒憤懣以曉左右”,在當時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下,文章用了不少曲筆,增加了理解障礙,如再對文章過多刪削,甚至刪去重要而精彩的部分,則更難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且嚴重削弱了文本的教學價值。
文本分析以舊人教版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必修) 第六冊(2002 年版)的課文為依據(jù),課文選自《昭明文選》,我們便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文選》(全六冊)排印本全文為準,分段按該排印本的自然段落為準,共十節(jié),其中舊人教版刪刪四節(jié),新人教版刪七節(jié)。
回信內(nèi)容可分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 節(jié),舊版局部刪節(jié),新版全刪),開門見山,指出任安來信請求“推賢進士”,明確自己是獲刑受辱之人,不能從命,并解釋為何遲不復信而又必須回復。
第二部分(第2、3 節(jié),新舊全刪),緊承上文,解釋為何不能“推賢進士”:一是獲罪受刑之身已無資格進言,二是受刑前碌碌無為,受刑后更無話可說。
第三部分(第4、5 節(jié),新舊全刪),自述獲罪受辱原因,指出自己正是因為向皇帝“推賢進士”為將軍李陵說情辯護而遭禍。
第四部分(第6 節(jié),舊版留,新版刪),具體表達個人之生死觀與榮辱觀,以此作為自己甘愿受辱茍活而不自殺之理據(jù)。
第五部分(第7、8、9 節(jié),新舊版皆保留),解釋不自殺是想有所作為,留“文采”于后世,再進一步表明心愿是為了完成《史記》以償前辱,如果心愿能償則萬死不辭。
第六部分(第10 節(jié),舊版留,新版刪),強調(diào)目前屈辱生活之悲痛,與開頭“身殘?zhí)幏x”、不能“推賢進士”呼應,再次表示不能相助之苦衷。
第一部分(第1 節(jié))。任安來信的需求是希望史遷能“推賢進士”,表面意思是向皇帝推薦人才,其實是希望史遷能在武帝跟前為他多說好話。史遷在原文第1 節(jié)就已經(jīng)明確回復,自己身為罪人,無法做到,同時解釋遲遲不回信的原因,又表示如果今日還不回,恐怕不久任安就要問斬,那就不能抒發(fā)“憤懣”并向朋友說明情況,至使朋友抱恨終身??梢娺@一節(jié)的內(nèi)容是提綱挈領(lǐng),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調(diào)。
第二部分(2、3 節(jié))。第2 節(jié)中司馬遷首先提出士人成為君子的五個標準:修身(智)、愛施(仁)、取予(義)、恥辱(勇)、立名(行)(“君子五德”),表明自己受了宮刑之辱,不能為君子(此為憤激語)。這里的“君子五德”實為回信立論之總綱,也是史遷立身處世的道德守則,為全文氣脈,其中“恥辱”一項是文眼,而“立名”正是史遷的人生追求。第3 節(jié)則指出自己受刑前只是庸人,如今更被唾棄,還想為國出力即是羞辱朝廷,“尚何言哉”!
第三部分(4、5 節(jié))。第4 節(jié)是史遷回顧初心,就是“求親媚于主上”一心報國,但事與愿違。作用是引出下文。第5 節(jié)詳細交代替李陵求情而獲罪的前因后果。先是強調(diào)自己與李陵本非好友,而發(fā)現(xiàn)李陵具有前面提到的“君子五德”,即史遷認定的道德守則,認為他有“國士之風”。再是生動描述了李陵浴血奮戰(zhàn)之功,后因救兵不至而被迫投降,文字描寫簡練傳神,讀之如親臨其境。史遷認為投降只是等待機會再報效國家,為李陵說情。但漢武帝認為史遷維護李陵即是誹謗貳師將軍(武帝寵妃之兄,與李陵同行但無功而返),定他“誣上”之罪??梢娢涞燮接H戚。史遷說自己的陳述“明主不曉”,顯是諷刺之筆,怨憤之情可想而知。
第四部分(第6 節(jié))。該節(jié)是史遷對生死榮辱的辯證分析?!叭斯逃幸凰?,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他強調(diào):為尊嚴而及早自盡,可重于泰山,坐牢受辱后再尋死,則輕如鴻毛。史遷在這里一是主動承認接受宮刑是奇恥大辱,反映了知恥近勇的君子氣度,二是通過兩次點出“刑不上大夫”的儒家禮法,曲折地暴露了漢武帝標榜“獨尊儒術(shù)”之虛偽嘴臉。這也是在暗示任安:“明主”治下,你我同病相憐,“推賢進士”也是徒勞。既是在談人生價值觀,也是在回答朋友之訴求。該節(jié)重要性不言而喻,刪減可惜。
第五部分(第7、8、9 節(jié))。這是新、舊人教版都保留的部分,分析從略。
第六部分(第10 節(jié))。這是信的結(jié)尾。全文明線再次突出,史遷強調(diào)目前屈辱境況,與開頭的自述相呼應。而最后一句“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是怨憤之詞,也是人生自信:俗人只知宮刑之恥辱,而不懂《史記》之價值,但后世定有我的知音。這也可看作對朋友最后的安慰。
基于上述分析,《報任安書》本是一篇結(jié)構(gòu)完整,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書信,更是內(nèi)容充實,意蘊豐厚的文學與史學經(jīng)典。可惜過去與現(xiàn)行中學教材都只是節(jié)選,未收全文,節(jié)選部分未能充分反映作品主要特色與教學價值,下面以全文為基礎(chǔ),再作探討。
教材節(jié)選部分突出了史遷發(fā)憤著述這一主題。誠然,忍辱負重發(fā)憤寫《史記》確是回信一個重點,但不了解恥辱來源而只知恥辱本身,會導致思維的淺層化,有悖于新課標關(guān)于發(fā)展與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增強思維深刻性等方面的要求。史遷敢于直言、出于公心為李陵說情而遭禍,這千古奇冤與宮刑大辱,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而刪節(jié)部分對此交代甚詳,研讀這部分是化解課文難點的重要途徑,充分認識李陵之禍給史遷帶來之挫折,方可體會史遷意志之堅強。另外,如前所述,信的完整主題是:借回復任安不能“推賢進士”的話題,進而闡述自己如何看待生死榮辱的人生價值觀。作為回信,其首要目的本是解釋為何不能“推賢進士”去幫助朋友任安,刪節(jié)部分正是答復朋友的重要部分,詳寫李陵之禍就是委婉暗示:正因替李陵求情我才獲罪,我無法再為你求情。只讀課本的節(jié)選,則史遷在信中似乎自說自話,沒有回應來信的請求,這不合情理。而信中討論生死觀的部分(第6 節(jié))在新人教版中也刪去,這對于理解全文主題有損而無益。
我們知道此信是“研究《史記》和司馬遷的生活和思想的重要文章”,然而所刪文字部分,就有作者的人生信條(“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家庭出身(“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等自述,這些都是了解史遷思想與《史記》創(chuàng)作的重要信息,我們從中可以認識史遷為人處世的操守,對朝廷國家的忠誠,對史官職責的擔當?shù)鹊取?/p>
作者提出了士人“托于世”的“君子五德”:修身(智)、愛施(仁)、取予(義)、恥辱(勇)、立名(行),這正是史遷察人律己的道德標準,是他始終遵循的道德守則。比如面對皇權(quán)壓迫,世俗冷眼等人生困境,如何決擇?他雖然與屈原一樣都未遇上明君,態(tài)度卻不同,同為抗爭,境界則異,一個決然自裁,一個忍辱負重,史遷樹立了在封建專制文化下以立言的形式堅守理想,擔當使命的典范,為后人留下更高大光輝之形象。刪去這些內(nèi)容,不利于我們深入認識作者。
同時,史遷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我們進行生命教育的經(jīng)典教材?!傲⒌聵淙恕笔切聲r代教育的主旋律,世上最寶貴者,生命也,最基本的人生教育就是生命教育,生命不存談何教育?如何正確處理好珍惜生命與維護尊嚴的辯證關(guān)系,史遷和他筆下的李陵都是很好的研究材料,特別是史遷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人生觀,上承文王孔子,下啟無數(shù)志士仁人,千百年來,成為了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報任安書》全文在結(jié)構(gòu)上線索分明,首尾相接,中間反復曲折,收放自如,僅以教材之節(jié)選部分,無法體現(xiàn)文章經(jīng)營之美。舊人教版課文僅在開頭結(jié)尾保留“推賢進士”這條明線(新人教版更徹底刪去),中間又刪去若干段落,致使明線也不甚明了。而刪節(jié)之中還有作者提出的士人處世之“君子五德”,這是文章無形之脈絡,只讀節(jié)選,自然無從體會。
同時所刪部分還有不少精彩段落和名言警句,精彩文字比如交代李陵的戰(zhàn)斗事跡,描寫精煉而鮮活,慷慨而悲壯,儼然一篇微型的《李陵傳》;細品該段,先是有血有肉之敘事,然后是真實坦誠的獨白,還有令人扼腕的憤懣。文字深切動人,史遷孤獨無助、悔恨失望、欲訴無人之心境讓讀者感同身受。正是這段千回萬轉(zhuǎn)、風起云涌,蕩氣回腸之文字,使得《報任安書》成為千古名篇。學生欣賞這些文質(zhì)兼美的段落,分析蘊含其中的情思,感悟其語言魅力,從中獲得美的享受與陶冶,大有助于培育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提高審美素養(yǎng)。
綜上,我們認為,刪削節(jié)選后的《報任安書》作為教材,無法讓學生體會作者苦心經(jīng)營的行文思路,同時失去了大量的精華內(nèi)容。我們希望教育部的統(tǒng)編教科書能全文照錄,如果必修教材不能容納,可以放在選修教材或者語文讀本之中,供學生自讀,或者教師選教。而在目前情況下,教師可先自行補充完整,讓學生研讀,以充分發(fā)揮這一經(jīng)典的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