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從慶
(杭州財經職業(yè)學校 浙江杭州 310052)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要培育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歷史進駐個人,使個人在歷史中汲取營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教師座談會上也指出,思想政治課是“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边@些都充分說明了要挖掘德育的歷史資源,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行為準則,進而達到德育的最終目的。
學科滲透式教學,即將某個學科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之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教育,這種課程模式,便于將這個學科領域的各個方面內容分門別類,使學生在各學科的學習中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歷史在德育學科的滲透即以歷史課堂為載體,營造一定的氛圍讓受教育者去感受、去體會,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或潛移默化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教育者所倡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品行在感染和陶冶中得到優(yōu)化,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
歷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感、時代感,從而“學習做好一個社會主義新人”。從學科特點看,歷史學科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人文內涵、催人淚下的壯闊歷史畫面、意味深長的歷史探索足跡、金戈鐵馬的歷史進程、激昂慷慨的英雄史詩等,為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取代的優(yōu)勢。
德育學科的理論性較強,特別是政治經濟、哲學理論基礎知識等課程更是如此。這些理論雖然源于實踐,然而要使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掌握這些理論性較強甚至一些純理論的東西,的確不容易。要把這些東西內化到學生自己的價值理論體系中更是難上加難。這就給政治教師提出了一個重大挑戰(zhàn)。從很大程度上看,許多政治理論源于歷史,也離不開歷史知識做支撐,可以說,許多政治知識理論都有相應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典故等做佐證,做例解,做源頭活水。教師在備課中融入歷史知識,運用歷史知識來支撐、扶助政治理論,能使廣大教師做到胸有成竹“袋中有糧,心中不慌”,政治教師自然就有了上好政治理論課的動力,樹立了上好政治理論課的堅定信心。
上下五千年有大量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學生好奇心強,大都喜歡聽故事,愛看歷史書籍和歷史劇。適當?shù)牟迦胍恍v史故事, 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對德育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對于開展德育教育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在講解人生價值取向問題中“人生目標的選擇要同國家社會的需要相聯(lián)系”時,就可以把魯迅先生開始學醫(yī),后又棄醫(yī)從文的歷史史實引入,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得到教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榜樣可學,從而使枯燥的知識形象化,從根本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職高政治課中,許多理論知識都源于歷史知識,是對歷史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中間會涉及許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教學時只有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才能引導學生順藤摸瓜,掌握道理。加上我們現(xiàn)行的很多道德規(guī)范大部分是對歷史上人們實踐經驗的總結,被絕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的行為準則和習慣,經過世代相傳,流傳至今。歷史史實是直觀的,歷史是以史實為基礎的評價來啟迪人、教育人的,教師要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從具體生動的人物形象中悟出人生真諦。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完善“一體兩面”:一要做好自己;一要做好公民。要造就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新人才,歷史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早在17世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曾說過:“熟悉歷史是一個人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終生的眼目?!睔v史教育雖不能給人以技術,不能直接推動經濟建設,但在讓人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科學世界觀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的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中國歷來有個人與國家榮辱與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人文傳統(tǒng)。但是責任感的形成必須建立在對民族的了解和熱愛基礎之上,一個對民族、國家一無所知的人,是難有民族責任感可言的。因此,我們要重視和加強對學生的歷史教育,使他們對本民族有深入的了解,進而明確自己為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也是中職學生避免空談,務實有為的重要前提。
歷史蘊含著前人豐富的歷史經驗,也記載著前人在追求社會進步中遭遇的種種曲折和苦痛。學習歷史可以吸取前人的智慧,借鑒正反面的歷史經驗,即等于豐富了人生的閱歷,從而使學生增加了經受風雨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利用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學,讓學生了解近代國情、世情,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能夠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圖強、開拓進取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還要橫比,使學生對我國的現(xiàn)狀、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有清醒的認識,看到我們和西方的差距,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從而對社會的發(fā)展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有一個正確的定位,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中。
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學生對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必須有一個大局的觀念。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學生進行前后相聯(lián)系的深遠眼光,把歷史上發(fā)生的問題,與現(xiàn)實出現(xiàn)的問題,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客觀地說,許多學生較缺乏前后聯(lián)系的深遠眼光的,不善于從歷史中分析問題的根源,好像所有問題都是因為現(xiàn)實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所導致的,從而對很多當前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不理解或認識不清,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講解歷史中很多改革的得失,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對當前我國改革的力度與各項舉措,進而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眼光理智、冷靜、客觀地分析事物,從而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聽唱革命歌曲,渲染課堂氣氛,增強教育情感。如講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有關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先后聽唱《南湖的船》《長征》《國歌》《打倒列強》《松花江上》等革命歌曲,以活躍課堂氣氛,陶冶學生情操,激發(fā)學習興趣;講到對外開放時,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等。
實踐證明,單憑課堂內進行的德育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若再針對性、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教學活動,其教學效果會更佳。實際鍛煉法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一定的實際活動,讓他們在行為實踐中鍛煉思想,培養(yǎng)優(yōu)良品德和行為。歷史課除了課堂教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育陣地,就是把學生帶到課堂外進行教學。課外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延伸和補充,如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參觀建國以來的輝煌成就展覽;參觀烈士陵園;訪問老紅軍、革命老戰(zhàn)士等系列活動。通過這些教學活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能讓他們體驗到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激發(fā)他們樹立“從小立大志,成才報效祖國”的愛國熱情。
將影視資料引入教學可增強視聽效果,也是學生樂于接受的一種教學形式。通過影視資料的引入,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觀看影視資料,如《卡爾·馬克思》《走進毛澤東》《百年小平》《復興之路》《大國崛起》等。通過觀看與德育課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歷史影視紀錄片,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那些讓人難忘的珍貴歷史鏡頭所再現(xiàn)的史實,使自己在學習上更形象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國人民為什么要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
我國建設了許多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各地都有一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去參觀、考察歷史遺跡和遺址,通過對革命歷史名勝的參觀,了解歷史事件,了解展覽館中的歷史文物,感受革命成果的來之不易。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寫成文章,既能鍛煉文筆也能學習知識。
以“歷史滲透”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融于學科教學,通過學科滲透、隱形的教學方式達成德育教學的目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德育課程的感染力,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潛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