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融
(右江民族醫(yī)學院 廣西百色 533000)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指大學生在建立良好社會秩序中所承擔的責任,在建設社會時所表現的行為規(guī)范和體現的價值觀和人格素質。當前,大學生責任感總體態(tài)勢良好,但由于當前形勢的復雜化,教育發(fā)展不平衡下,培育社會責任感仍存在一些問題。培育和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國家復興夢的現實要求。
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需要全社會參與,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家庭教育是孩子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啟蒙階段。很多家庭很重視對孩子的培養(yǎng),注重孩子的自身發(fā)展,但是卻忽略了對孩子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高校是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陣地,應充分發(fā)揮高校培育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功能。當前,高校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工作推進不明確,主體責任不明確,無法形成育人合力等問題。
一些高校僅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進行宣傳和教育,忽略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長效性,在整個大學學習期間缺乏持續(xù)強調和引導,導致學生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傾向獲得各種榮譽和證書,輕視責任擔當與使命擔當,出現責任感缺失的問題。
部分大學生存在功利性較重、自我責任感較差的情況。部分學生上了大學之后,缺乏正確的人生規(guī)劃,缺乏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沒有了人生目標,就像航行時沒有了指南,行路時沒有了明燈,很容易隨波逐流,迷失方向,甚至觸礁。他們對人生、未來迷茫,具體行為表現為對學習不感興趣,沉迷于休閑娛樂,不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一些大學生存在利益至上的觀念,功利性較重,做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利益,帶來多大的利益,能獲得利益才去行動,對于社會公益、志愿服務活動、班集體、學校組織的活動,多以借口推脫甚至拒絕參加。這部分大學生如果不能很好地糾正自身觀念,迷途知返,最終會自食惡果,產生惡劣的社會效應。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參差不齊,全球的網絡信息交互共通,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相較以前天壤之別。信息的短平化、碎片化,虛擬化,思想的多元化、復雜化極大地沖擊著大學生的視覺和思想,影響其價值觀的判斷和責任感的形成。
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青年觀為指導,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主渠道,加強校園宣傳思想工作主陣地,構建全員參與的培育系統,搭建志愿服務實踐教育平臺,打出教育組合拳。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青年建設,青年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關心關懷青年、肯定青年,鼓勵青年,贊揚青年。習近平青年觀科學而全面地揭示了當代中國青年的發(fā)展規(guī)律,高度肯定了青年的重要作用,科學指明了青年工作的發(fā)展方向,是青年教育的理論依據[1]。習近平總書記重視對大學生責任感的培育,曾在多種場合反復強調大學生應具有時代擔當精神,勇擔國家與民族賦予的大任。
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線是以習近平青年觀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幫助青年樹立遠大理想,通過社會主義價值觀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能力素質教育錘煉過硬的本領。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主渠道。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形勢與政策教育中。把相關的國家政策、國家要求,通過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教育,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個人的理想根源于國家理想,把大學生的個人夢融入到中國夢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利用國家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時效性。要切實加強對廣大師生的普及宣傳和深入教育,以知識宣講和社會責任感教育為開學第一課,通過現場教學、網絡課程、主題班會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做到宣傳教育全覆蓋。
占領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是高校培育社會責任感的關鍵路徑之一。高校要開展宣傳活動,加強榜樣示范教育,充分利用學校官網、官微、微博、抖音、易班、校團委、電子屏、宣傳櫥窗、宿舍樓及教學樓走道等宣傳陣地大力開展防控宣傳教育。通過宣傳教育,邀請榜樣人物到校宣講,充分發(fā)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教育引導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
全員育人是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首先應明確主體責任,增強全體教職員工全員育人意識,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凝聚共識,構建學?!彝ィ瑢W?!鐣摵嫌四J?,加強大學生的家庭聯系和社會聯系,形成三方合力共同培育;其次,根據大學的階段性教育的特點,擬定不同時期培育社會責任感的側重點,通過新生入學教育、主題班會、班團干培訓、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等方面融入擔當意識教育,形成全過程教育;再次,通過搭建實踐平臺,志愿服務項目,活力團支部項目,促進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深化和行為養(yǎng)成,形成全方位教育。
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是高校培育社會責任感的落腳點。高校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目前的形勢,增強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號召大學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品項目,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認識國情,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