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梅
(重慶市巫山初級中學 重慶巫山 404700)
教育行業(yè)的職責就是對人進行全面教育,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面向初中生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初中生的年齡處在13-16歲之間,本就處于青春叛逆期,再加上他們此階段受到的學校、學業(yè)、家庭各方面的壓力比較大,很容易讓初中生形成一些心理問題,會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較多困擾,甚至會對其終身的發(fā)展產生影響。作為初中英語教育者,應該主動肩負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職責,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提供一份力量。
初中生的心理脆弱、易受挫、心理波動大、情緒反復無常,這些因素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心理教育與初中英語教學的融合,能夠借助多元化的手段和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和校園教學氛圍,這將能夠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基礎保障。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初中英語教育者,需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加強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以提升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1]。
首先,在應試教育大環(huán)境影響下,家長、學校和學生個人,都十分重視考試成績,這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生活十分枯燥乏味,很容易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反感心理,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其次,在網絡時代下,初中生接觸網絡的時間比較多,在網絡監(jiān)管力度不足的情況下,初中生很容易瀏覽到一些不良信息,受到這些不良信息的影響,這無疑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其逆反心理越來越嚴重。
最后,隨著我國離婚率的增長,部分初中生處于離異家庭中,還有部分學生長期未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這些家庭原因,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帶來較大的影響,使其缺乏健康的性格。在學生生活一團糟的情況下,他們便會出現(xiàn)厭學、放棄學等情況,甚至還會出現(xiàn)校園霸凌的現(xiàn)象。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學生處于主動學習和思考的狀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因此,老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師尊生卑的教學理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并讓學生感受自己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只有這樣師生才可以平等相處,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2]。
比如在教學“Can you come to my party?”一課時,本節(jié)課是關于聚會主題的教學,在完成本節(jié)課的基本內容之后,老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設計一個關于“參加聚會,結交新朋友”的情景劇,由各小組進行角色扮演,而學生們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就能夠打開心扉,結交更多朋友,有更廣闊的生活空間,不僅能夠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鞏固和實踐應用,又能夠幫助學生在活動建立一個樂觀、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離不開鼓勵和贊美。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將激勵式教學引入教學中,讓學生隨時可以受到鼓勵和贊美,這樣學生就能夠長期處于一個身心放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能逐漸達成對學生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培養(yǎng)。
比如在教學“What’s the matter?”一課時,在學生完成該節(jié)課的基本學習任務之后,在對新學知識的內化過程中,老師就可以設計一個關于“最近遇到的煩心事”的英語交流活動,為每一位學生提供說煩心事的機會,如果沒有煩心事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說一說自己做了哪些后悔的事情等,一方面老師能夠根據學生所說的煩心事進行疏解,另一方面還能夠對學生說出的后悔事情的原因和下一步該如何做進行分析,但無論是在對學生哪方面內容的指導過程中,老師都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與贊美,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更加主動接受老師給出的建議,感受老師的關心,從而努力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除了理論層面的支持外,實踐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也必不可少,這就要求老師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心理健康的意識。
比如英語老師要在班級網絡平臺中,專門開辟一個關于心理健康的專欄,在專欄中上傳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包括“青春期怎么做”“青春叛逆心理現(xiàn)象以及疏解”“家長如何應對孩子青春叛逆期”等,要求學生和家長一起來觀看學習,同時還要加強家校聯(lián)系,及時讓家長和老師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這樣就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huán)境,讓學生在家校的共育下,獲得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重大,初中英語老師要明確心理問題給學生帶來的困擾,要從自己所教學科的優(yōu)勢,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引導和幫助,同時與家長合作,讓學生具有心理健康的意識和心理問題的調節(jié)能力,真正讓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