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銳
司馬承禎,字子微,號白云子,是唐代著名的道士、養(yǎng)生家,活到96歲。他兼修佛、道二家,長期在天臺山(今浙江天臺東)修煉。司馬承禎著有《天隱子序》《服氣精義論》《坐忘論》等養(yǎng)生學專著,其中以《坐忘論》最為著名,是研究其養(yǎng)生思想的重要資料。
司馬承禎有一套完整的養(yǎng)生思想體系。他指出,“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魚之有水”。意思是說,生命是人最為寶貴的,若想長壽須講究養(yǎng)生之道。他告誡人們,“故養(yǎng)生者,慎勿失道”;“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后乃長久”。他還強調說:“我命在我,不屬于天!修短在己,得非天與,失非人奪?!币簿褪钦f,人的生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踐行養(yǎng)生之道能否成功完全在于自己。這一具有唯物主義色彩的觀點在當時是很難得的。
對于如何踐行養(yǎng)生之道,司馬承禎在《坐忘論》中進行了詳細闡述。他的養(yǎng)生方法分為七個步驟。
一是“信敬”?!靶攀切薜乐?,敬仰尊重,決定無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即首先要在思想上相信,只要養(yǎng)生得法,必能長壽。
二是“斷緣”。“斷緣者,為斷有為俗事之緣也?!奔磾嘟^俗事的煩擾。
三是“收心”。“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師。靜則生慧,動則成昏?!惫省皩W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即養(yǎng)生者須做到心無雜念,守靜去欲。
四是“簡事”。他認為:“修道之人,要須斷簡事物,知其閑要,較量輕重,識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即養(yǎng)生忌做分外之事。
五是“真觀”。即養(yǎng)生者要善于觀察、分析,不為外物所惑,做到“心舍諸欲”。
六是“泰定”。要求養(yǎng)生者必須做到“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也就是內心安定,不輕易為外物所擾。
七是“得道”。他認為“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形神合同,故能長久”。即要做到形神合一、神道合一。
他還認為,人之所以不能達到“天壽”,是內外有害因素損害的結果,內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七邪情,外有“風寒濕熱饑飽勞逸”八邪氣,這和中醫(yī)理論是一致的。
司馬承禎的養(yǎng)生理論對今天的科學養(yǎng)生仍有啟示和借鑒意義。在物欲橫流時如何“守精去欲”,在浮躁張狂時如何“懲忿室欲”,不但是一種操守,也是養(yǎng)生之法。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理論重視自我改造以及“內功”的修煉,物質的極大豐富并不一定給人帶來幸福,應該轉而專注于內心的修煉。這就是司馬承禎在千年以前對我們的養(yǎng)生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