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東
【關鍵詞】創(chuàng)傷性四肢骨折;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臨床療效
四肢骨折是常見骨折類型,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及交通事故發(fā)生率的增加,四肢骨折發(fā)生率也越來越高。臨床治療多以手術內固定為主,以往臨床大多采用傳統的夾板固定、石膏托外固定等方法進行骨折復位,但效果不甚理想[1]。近年來,鎖定加壓鋼板技術逐步應用于臨床中,其可一定程度彌補傳統的內固定術的不足,較早期的普通鋼板固定也有較大的優(yōu)勢。研究發(fā)現,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通過鎖定孔和螺紋對鋼板進行固定,鎖定螺釘可使得鋼板和骨表面之間形成微小的間隙,這樣有效避免了普通鋼板與骨接觸的不良作用這一缺陷,且極大程度上改善骨表面供血、供養(yǎng)情況,更加有利于骨膜的生長和恢復,并且鎖定鋼板的螺釘與鋼板之間具有的較為穩(wěn)定的鎖釘結構,能夠很大程度上增加骨折端固定穩(wěn)定性,可提高預后[2]。為深入探討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對創(chuàng)傷性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本研究特選取本院就診的創(chuàng)傷性四肢骨折患者58例進行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間收治的創(chuàng)傷性四肢骨折患者58例作為本次研究觀察對象,納入標準:經X線結果確診骨折部位;患者及其家屬表示自愿,并配合診療,簽署相關協議書;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復合并其他骨科疾病者;既往骨折史;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根據治療方法分2組,29例予以單純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納入對照組,其中包括18例男性患者和11例女性患者,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43.14±5.62)歲;其中包括5例尺骨骨折、5例肱骨骨折、6例股骨骨折和13例脛腓骨骨折;受傷至就診時間2~20h,平均時間(6.95±2.08)h;其中14例由于交通事故所致、8例高空墜落所致、7例壓砸所致。29例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納入觀察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42.72±5.93)歲;其中包括6例尺骨骨折、5例股骨骨折、6例肱骨骨折和12例脛腓骨骨折;受傷至就診時間1~21h,平均時間(6.28±2.14)h;其中16例由于交通事故所致、7例高空墜落所致、6例壓砸所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單純鋼板螺釘內固定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常規(guī)進行全身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待麻醉達到效果后,于骨折近端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注意保護骨膜,充分暴露骨折處,徹底清除游離壞死組織,后進行骨折端復位,克氏針或持骨鉗臨時固定,于骨折處骨膜表面安裝鋼板,以X線透視輔助調整鋼板至適當位置,隨后用3~5枚螺釘進行固定,并在X線透視下觀察骨折復位情況,確定復位良好后進行縫合切口。術后根據患者骨折固定情況決定是否予以石膏固定制動。觀察組: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具體:麻醉效果滿意后,X線確定患肢長度、旋轉角等,對其進行矯正,進行骨折復位后采用克氏針臨時固定,隨后在骨折近端、遠端作手術切口,切開皮膚,分離肌肉等軟組織,注意保護骨膜,根據不同骨折情況選擇相應的鎖定加壓鋼板,將鋼板置入骨膜外與肌肉下間隙中,以X線透視輔助將鋼板置于正確位置,并檢查骨折處復位效果,隨后兩端置入單皮質鎖定螺釘,對于高齡患者或骨質疏松者可用雙皮質鎖定螺釘,復位效果滿意后常規(guī)縫合手術切口。
1.3觀察指標 ①于術后6個月采用Johner-wruh量表評估功能恢復情況,優(yōu):無骨折畸形,無血管及神經損傷,無感染,無劇烈疼痛等,且患者可正常生活及工作;良:未見血管及神經損傷,存在輕微內翻或外翻畸形,角度在2°~5°,生活基本可自理;中:存在血管神經損傷,內翻或外翻角度6°~10°,存在疼痛感,生活受限;差:存在嚴重血管、神經損傷及內翻或外翻(角度10°以上),且伴隨嚴重的疼痛及感染,生活無法自理。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②統計骨折愈合情況。骨折愈合標準[3]:患肢活動時骨折部位無任何異常,無痛感,X線顯示形成連續(xù)骨痂,無清晰骨折線,患肢可適量負重鍛煉;延遲愈合標準:術后超過同類骨折愈合所需最長時間,患肢存在壓痛,且X線顯示骨折斷端邊緣整齊度不佳,但未出現髓腔閉塞及硬化情況。不愈合標準:術后患肢活動時骨折部位出現異常假關節(jié)情況,但無明顯痛感,X線結果顯示骨折處存在明顯間隙。骨折愈合率=(愈合例數+延遲愈合例數)/總例數×100%。統計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處理數據,以χ2檢驗計數資料“例(%)”表示,以t檢驗計量資料x±s表示,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兩組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經過后6個月康復,兩組患者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對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兩組骨折愈合情況及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骨折愈合率為100%(29/29),明顯高于對照組86.21%(25/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96,P=0.038);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在四肢發(fā)生創(chuàng)傷性骨折過程中,骨折部位血管及軟組織也受到一定程度損傷,大多經治療后骨折部位將逐漸愈合,若不及時予以妥善處理極易出現感染或局部組織壞死等并發(fā)癥,嚴重時可能影響患者功能,繼而降低生活質量。故及時清除壞死組織,并對骨折端進行復位固定至關重要。但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由于受諸多因素影響可能出現骨折不愈合或延遲愈合情況,加之骨折部位的持續(xù)活動,大多伴疼痛。石膏外固定是既往用于四肢骨折治療的常用方法,雖操作便捷但由于固定時間長,且效果并不理想,患肢可能由于長期制動極易發(fā)生關節(jié)僵硬,強直,甚至患肢腫脹,形成骨筋膜室綜合征致患肢缺血、缺氧、壞死,繼而影響預后;而傳統的解剖鋼板固定由于骨面與鋼板之間存在摩擦力,且固定牢固性較鎖定鋼板弱,故易導致骨不連或骨延遲愈合,甚至造成鋼板斷裂。
本研究觀察組實施的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是基于微創(chuàng)內固定及點接觸接骨板上提出的新型內固定方法,鎖定鋼板自帶鎖定螺紋孔,鋼板和螺釘可成一體,其具備的自鉆、自攻功能能夠提高固定的穩(wěn)定性,繼而有效避免術后螺絲松動;且鎖定鋼板與骨骼之間并不直接接觸,并不依賴鋼板與骨面之間的摩擦力,更傾向于外固定的生物原則,具有較強抗彎曲及抗扭轉能力;再者,鎖定加壓鋼板的近端及兩邊設計有小孔,這一設計可有效修復縫合受損的肌腱組織,術中還可通過這些小孔采用克氏針臨時固定;此外,鎖定加壓鋼板中鋼板與鎖定成角穩(wěn)定,少螺釘及長鋼板的特殊固定設計,保證了有效的骨折固定穩(wěn)定性的同時還能獲得相對彈性,繼而刺激骨再生及骨愈合。研究認為,鎖定加壓鋼板可保護骨折端骨膜及軟組織,確保骨折處血運正常,繼而促進骨折愈合及術后功能恢復[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6個月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高達93.10%,明顯較對照組的68.97%高,且觀察組骨折愈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肖龍[3]的一項研究顯示,對四肢骨折患者采取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的愈合率高達100%,顯著高于單純螺釘鋼板內固定治療的患者的87.8%,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基本吻合,上述研究結果進一步說明了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創(chuàng)傷性四肢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經本次實踐,我們認為,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的應用應視患者情況選擇合適長度的鋼板,且盡量完整保留鋼板區(qū)外肌肉附著及骨折區(qū)骨膜,術后還應配合合理康復訓練以促進骨愈合及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用于治療創(chuàng)傷性四肢骨折效果顯著,不僅能夠促進骨折愈合及術后功能恢復,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其適應范圍廣,應用前景廣闊。但也有研究認為,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雖固定效果較好,但該方法所需切口較大,易對患者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增加術中出血量,同時也不同程度延長骨折愈合時間[5]。且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如選取病例數較少,術后隨訪時間較短等,故下一步有待選取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并深入探討該方法對患者術后愈合時間的影響及相關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