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正安
(云南省文山州廣南縣壩美鎮(zhèn)八達初級中學校 云南文山 663321)
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和辨析能力。在初中教學階段,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練習題的答案是沒有標準解答的,學生對習題會產生不同的理解,不同學生會產生各不相同的答案,在此情況下,就體現出了學生辨析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師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但不要過度對學生的自主探索進行打擾,因為應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而言會產生束縛感,會讓學生感受不到語文學習的樂趣,無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能不能收獲人生的滿足感是不一定的。只有將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利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進行升華,將豐富的知識轉變?yōu)槿颂幨赖拈啔v,才能獲得幸福。面對社會中瞬息萬變的環(huán)境和龐大且復雜的信息,學生要建立起屬于自身的價值觀,其中教師在教學中教授學生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滲透良好的價值觀。為此,教師要有效利用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引導學生對歷史現實等問題形成自己的正確看法,可以正確辨別出真善美假丑惡等面孔,避免人云亦云,這對健全學生的人格,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十分重要。
通過對近些年語文考試的解析可以發(fā)現,對學生思辨能力的檢驗總會出現在語文考試中。對現代文學作品的閱讀就是很好的例子,學生要從大篇的文章中分析出最合理的答案,需要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假里有真的辨識過程。小說和傳記文章的閱讀,一樣需要學生從小說故事和傳記中描繪的人物身上感悟出自己獨特的看法,部分甚至需要結合現實才能進行觀點表達。其次,占據著語文考試一半位置的作文題目,同樣是對思辨能力的檢驗。對高分的作文進行分析,很容易發(fā)現其中的共通點:文章中有思想,對不同的問題有自己的見解。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學生能夠思考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語文方面的造詣。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領域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越來越大。嚴格來說,現在我國對大學生甚至更高學歷的人才并不稀缺,反而是在某些領域有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較為稀少,該問題是影響我國在自主創(chuàng)新領域是否可以占據主導地位的關鍵因素。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體現在學生的發(fā)展是否有力,在于學生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而創(chuàng)新就是打破傳統思想,找到新的突破口,需要學生擁有獨立的思辨能力。放眼看世界,可以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人,都是敢于創(chuàng)新的人,像引領時代的喬布斯、改變購物方式的馬云,他們自己的看法絕不是人云亦云。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開發(fā)學生的智慧,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大膽提問、敢于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的分析和挖掘,以此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在現今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中所使用的教材是經過多次改編的。所使用的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內容,其中不僅包含現代文學和散文日記,還包含了一些意義深刻的古文和古詩詞,對此進行學習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辨析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要恰當地為學生擴展教學內容,結合信息技術為學生整合符合教學內容和易吸收的課外教學資源,以此豐富學生的學習范圍和知識面積,豐富學生知識體系。除此之外,在當前教學的環(huán)境當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育理念”正在一步步融入教學,教師可以通過生活方面的素材進行教學延伸,結合生活中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辨別,進而促進學生思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還要在該過程中定期組織學生進行體現辨析能力的教學活動,像辯論比賽、征文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到思辨興趣,有效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辨意識[1]。
例如,在學習課文《荷花母親》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對課內外的知識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整合,以此方法來降低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難度和理解難度,從而讓學生的課堂學習和思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再以課外知識進行導入,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掌握文章大意,讓學生認識到本篇課文是借景寫人、托物寄情,是在以花喻人,激起人們贊頌母親的愛、母女的情。教師可以通過觸景生情的方法,引出學生家庭往事的回憶,讓學生回憶去母親對自己愛的方式,并講述一下與母親之間的故事,并以“母愛的形式”開展分析和辯論。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加深對原文情感描寫的理解,還可以形成一定的德育意識,帶動自身德育素養(yǎng)的提高,最終培養(yǎng)出良好的思辨能力。
在開展初中語文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做好引導,主動創(chuàng)設思辨教學環(huán)境,為學生設計一些需要思辨能力解決的問題,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思辨思維。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體會到自身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及主體意識,讓學生意識到自身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依賴心理,調動學生思辨能力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積極開展課前分享或課上辯論賽等活動。像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學生要分享一則前天新聞中的要點,并與同學進行分析辯論,提出觀點完善自身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提出一個論點,鼓勵學生表達自身觀點,并與觀點不同的同學進行辯論。在此過程中值得關注的是,當學生進行辯論時,不要強行干擾學生,即使是指出錯誤也要在學生辯論完成再進行講解,如果影響到學生,會使學生的思辨能力難以形成[2]。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古文《愛蓮說》時,教師要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思辨問題閱讀,加強學生對古文的理解和思維。首先,教師要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相關的教學內容,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并進行翻譯,如經典句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該句的翻譯是“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本句是本文中的經典,通過翻譯變得通俗,能夠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隨后,教師就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解析,為學生設立教學問題。如:相較于其他花,荷花的特點和自身優(yōu)勢是什么?原文中為何說“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該句是否存在某種含義等問題。讓學生進行辯論,以此將學生帶入課堂教學中,推動學生學習高效化,增強學生思辨能力。教師同樣可以在日常的課余時間,為學生在班級內放置一個書架,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帶到班級,做好標記后放入書架,與同學分享。閱讀一段時間后,可以組織學生展開閱讀辯論會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可以向其他同學講述自己所讀的內容,也可以為學生講述讀后感和對內容不理解的地方,讓學生根據講述的內容進行辯論,分析其中的含義。學生可以在此種教學模式中降低對閱讀的抵觸心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可以得到明顯提升,從而促進思辨能力的形成。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形成友好關系,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友誼,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傳統教學理念下,教師在教學當中常常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對學生在學習中的感受和學習體驗缺乏關注。在這種教學氛圍中,教師在心中學生是高不可攀的,會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從而懼怕教師,面對教師在講課時提出的問題,不敢積極與教師分享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受到拘束,在此種氛圍中思辨能力得不到更好的發(fā)展。所以,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恰當調整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多與學生進行友好互動,尊重學生觀點,并對其進行鼓勵,讓學生敢于積極發(fā)言,降低學生在學習中沉重的心情。注重氛圍的有效構建,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能夠在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時,主動對內容進行分析,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增強和思辨能力的形成[3]。
例如,學習《壺口瀑布》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關于壺口瀑布的視頻,并將提出問題“通過觀看視頻感受到了什么?”和“壺口瀑布有什么特點?”讓學生將問題帶入到視頻中。視頻播放完成后,讓學生針對兩個問題進行發(fā)言,教師聽取后不要直接點出其中的問題,而是要加以鼓勵,以保證學生下次可以積極表達自身觀點。教師要通過講解讓學生明白自身問題出現在哪里,進而增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熱愛學習,正如孔子說到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虼?,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思辨能力的用途和關鍵作用,進而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綜上所述,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結合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完善教學結構,并將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置于教學的重要部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